[網站專稿] 個人素質的提高時刻都可進行
我不會教書,是學生教會我教書
“我不會教書,是學生教會我教書”這是魏書生常説的一句話。魏書生舉了個例子:有些後進的學生找來説:“我做不了這麼多作業!”我説:“但這是規定的呀!”他們説:“規定這麼多的話,我們一點都做不到,我們就瞎做,或者抄作業!”我就問道:“那你們要怎麼辦呢?”學生説:“咱們從實際出發,少做點成不成!等我們做會了,做好了,再加量。”
我想:少做完不成任務啊!但學生説:“如果我們一點不做的話不是更完不成任務!”後來魏書生就同意他們少做一點,等他們做好做會了再不斷增加作業量,而學生們也扎紮實實的學到了東西,比為完成硬性規定任務而瞎做亂抄的效果要好得多。
魏書生解釋説,他平時都以商量的姿態來面對學生,比如徵求學生的意見:大家願不願意做口頭作文啊?只要大家説實話,他就高興,而如果明明不願意,因為看老師的臉色而假裝願意,魏書生就會不高興。“做我們能做到的事情,不好高騖遠”是魏書生的口頭禪。
也許“恨鐵不成鋼”是不少老師在面對一些後進學生時常挂在嘴邊的話,但魏書生對於“鐵”有自己的認識,他説:“鐵就是鐵,鐵煉成鋼需要慢慢加微量元素,不是著急得來得事,所以也沒什麼可恨的!”不但教學生如此,教育自己的孩子,魏書生也仍是一種踏踏實實的觀念:“咱不好高騖遠,高高興興做簡簡單單的事。”就是在這樣簡簡單單但卻很實際的教育中,魏書生的兒子考上了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現正在讀二年級。
應試教育應該反對,應試能力必須培養
作為素質教育專家的魏書生對於“素質教育”的提法卻很不感冒,他認為教育就是要讓人發展,提高人的素質,沒必要在前面加一些不必要的複雜名詞,甚至對這些名詞進行炒做。他説,目前還不太規範,過了幾十年後規範起來,素質教育的提法就要消失了。
而對於應試教育,魏書生的否定態度是鮮明的:“應試教育是以犧牲學生的身體和品德為代價的,只是一個分數,甚至連學生長遠的智力都不去顧及,這是應該反對的。”但同時,他又強調説:“應試能力是必須培養的,這種能力如果是以學生遠大的理想,頑強的意志,寬大的胸懷和健康的體魄為推動力的話,越高越好!”
人永遠也不要忘乎所以,做超出個人能力的事情
魏書生很喜歡哲學,無論是在交談中,還是在教學中,他總喜歡用哲學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和研究問題。他説,哲學能讓自己從總體上去把握事物的規律,從大方向去看問題。這種全面看問題的態度能把自己擺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不會忘乎所以,也不至於消極沉淪。
魏書生説:“如果今天語文作業中有個偏僻的漢字,學生不會,那我就教他們,以後遇到這樣的字,就公開説自己不會。畢竟中國的漢字有6萬多,常用漢字3500,掌握常用漢字足夠用了,不必要抓住那些偏僻的生字。教學上不從大的方面把握,很容易認不清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該緊緊抓住的,哪些是該扔掉的。”
1%的教育經費培養了18%的學生 期盼加大教育經費投入
在談到我國目前的教育狀況時,魏書生語重心長的説:憑良心説話,中國的基礎教育的確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和發展。咱們國家是以全世界1%的教育經費培養了18%的學生,現在很多三、四十歲的企業家都是基礎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這實實在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有的人一定要拿咱們的某些方面去跟別人的某一個優勢方面去比,如果要這麼比的話,美國有很多方面都不如咱們。用個別的例子否定一般的情況是沒有價值的。總體上看,全世界都承認中國的基本功紮實,基礎教育強。”
但這並不表示沒有問題存在。魏書生認為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經費投入不足。因為經費不足,不能完備實驗室設施,很多需要學生動手的實驗做不了;因為經費不足,教師工資不高,也不能把最優秀的人才吸引去教書,農村尤其如此。魏書生還談到,去年國務院召開的有關基礎教育改革的工作會上還特別強調了農村教育問題,農村教育已經由過去的鄉管上升到縣管,現在是個過渡時期,他相信過了這個時期整個農村的教育狀況就會好起來。他也希望黨和國家能夠努力做到曾經作出的承諾:教育投入達到GDP的4%。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嚮往教師崗位,尤其是奔赴農村,讓農村孩子受的教育多一點。
責編:劉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