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領導人和友好政黨祝賀中共十六大召開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09日 20:08)
央視國際消息(新聞聯播):烏克蘭總統庫奇馬、庫克群島總理溫頓近日分別致信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對中共十六大召開表示衷心的祝賀和良好的祝願。世界上一些友好政黨及其領導人也紛紛發來賀信或賀電。
庫奇馬總統在賀信中説,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堅持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鞏固中國的國際地位,在民族振興和國家統一的大業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賀信表示相信,烏中將進一步推進兩國間卓有成效的合作,使其更加富有成果並造福于兩國人民。
溫頓總理在致江澤民主席的賀信中説:“自從我們兩國1997年正式建交以來,庫中關係在廣泛領域穩步發展。這符合我們兩國的利益。雙邊關係發展的基礎是庫克群島政府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它在雙邊關係發展中得以體現,並將在未來繼續得到嚴格遵守。”
全俄羅斯“團結和祖國”-“統一俄羅斯”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賀信中説:“我們高度評價中國共産黨與‘團結和祖國’-‘統一俄羅斯’黨在平等、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原則基礎上形成的合作關係。”
柬埔寨人民黨主席謝辛在賀信中對中國人民在以江澤民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祝賀。賀信説:“中共十六大的召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她將為新世紀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創造條件。” 柬埔寨奉辛比克黨主席拉那烈在賀信中對中國人民在各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表示由衷的欽佩。賀信表示堅信,柬中之間悠久的團結合作關係必將進一步得到鞏固。
坦桑尼亞革命黨總書記曼古拉在賀信中説:“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安全與進步的可靠力量。”瓦努阿圖瓦努阿庫黨主席、政府總理納塔佩在賀信中讚揚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英明領導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新西蘭工黨總書記史密斯在賀信中説:“新西蘭工黨一向與中國共産黨保持著非常友好的關係,並以濃厚的興趣關注著中國在貴黨領導下在國內及國際上取得的發展和成就。”
哥倫比亞自由黨主席塞爾帕和總書記貝拉諾在賀信中説,中國共産黨將在本次代表大會上確定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方針。賀信表示:“對於我黨來説,了解此次盛會的成果有益於我們深入思考全球經濟與政治的發展前景。”
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協會表示,為緬甸和中國長期以來的友好情誼感到自豪,並祝願緬中兩國的友好關係不斷向前發展。
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主席盧奧洛在賀信説,中共十六大將為中國制定出新千年新的、明確的前進目標。
敘利亞共産黨(費薩爾派)總書記尤素福 費薩爾在賀信中説:“我們希望中國取得越來越大的成就,從而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及其在捍衛世界穩定與和平中的作用。”
科特迪瓦人民陣線總書記米阿卡在賀信中祝中國共産黨在建設繁榮富強的國家的崇高事業中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賀信表示深信,此次代表大會作出的決定將進一步促進兩黨、兩國未來關係的發展。
佛得角非洲獨立黨全國書記塞梅多在賀信中説:“我們相信,中共十六大的各項決定將會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産黨的力量,並鞏固其領導地位。”
烏干達運動全國政委基永加在賀信中高度讚揚中國共産黨在維護國家團結和獨立、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事業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保加利亞社會黨最高委員會主席斯塔尼舍夫在賀電中説:“毫無疑問,中共十六大決議的實施必將發揮出中國發展模式所蘊藏的巨大潛力和能量。”
西班牙共産黨國際書記努涅斯在賀信中説:“作為中國共産黨在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盛會,十六大不僅可以鞏固改革的進程,而且將繼續推動社會主義的發展。”
葡萄牙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在賀信中説:中國共産黨人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時刻召開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葡共真誠地祝願這次大會取得成功。
德國民社黨主席齊默爾在賀電中説:“這次代表大會將對中國二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政策作出總結。中國共産黨是這一政策的推動者。這段歷史是貴國悠久歷史中最輝煌的篇章。”
日本民主黨黨首鳩山由紀夫在賀電中説:“我對貴黨為發展兩國關係所做出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日本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在賀信中衷心希望中共十六大取得歷史性的巨大成功。賀信衷心祝願兩黨間的友好關係不斷向前發展,在有助於加深日中兩國人民友好關係的同時,為促進亞洲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
發來賀電或賀信的還有:烏拉圭紅黨總書記巴特列;烏拉圭進步聯盟-廣泛陣線主席巴斯克斯;巴西自由陣線黨主席博恩豪森;羅馬尼亞民主黨主席特拉揚 伯塞斯庫;烏克蘭人民民主黨主席普斯托沃伊堅科;烏克蘭共産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西蒙年科;馬耳他工黨國際書記法爾松;瑞典共産黨主席哈格爾;西班牙聯合左翼國際書記佩德羅 馬塞特;葡萄牙社會黨;印度全印前進同盟中央委員會;巴基斯坦伊斯蘭促進會主席、巴聯合行動同盟議會黨團領袖卡齊 侯賽因 艾哈邁德;巴基斯坦民族民主黨主席穆罕默德 阿斯迦爾 汗;巴基斯坦人民黨(謝爾寶派)主席阿爾塔夫 謝爾寶;孟加拉國共産黨(馬列)總書記巴魯阿;日本沖繩社會大眾黨委員長島袋宗康。
責編:趙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