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二期工程建設:不停改寫世界紀錄的5年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07日 10:08)
人民日報消息:2002年11月6日,三峽工程導流明渠截流成功。這是三峽工程的又一個里程碑。
二期工程建設的5年是不停改寫世界紀錄的5年
以1997年11月8日三峽工程順利實現大江截流為標誌,三峽工程正式進入二期建設,由土石方工程為主的施工階段轉入了以混凝土澆築、金屬結構和機電設備安裝為重點的新階段。
在二期工程(1998年至2003年)的6年裏,三峽建設者要在長江主河床上澆築三峽大壩,安裝金屬結構和水輪發電機組,形成三峽水庫,使水庫蓄水至135米高程,第一批機組發電,永久船閘通航……
緊隨大江截流之後,三峽建設者用不到一年時間建成了擋水80米的深水圍堰,並做到了“滴水不漏”,這是二期工程攻克的第一個“世界難題”。
1999年,三峽工程迎來第一個混凝土施工高峰年,建設者們創下了混凝土月澆築和年澆築強度的世界紀錄。1999年8月,三峽工程月澆築量超過40萬立方米,打破了由前蘇聯古比雪夫水電站保持的月澆築36.5萬立方米的世界紀錄;當年混凝土澆築量達到458.5萬立方米,把巴西伊泰普電站創造的年澆築混凝土320萬立方米的紀錄遠遠拋在後頭。在這一年,三峽工程還攻下了世界上最大的雙線五級船閘高邊坡開挖穩定的世界難題。
2000年是三峽工程混凝土澆築、金屬結構和機電埋件安裝全面展開的一年。在多工種交叉作業的條件下,三峽工程再次刷新混凝土年澆築世界紀錄,澆築量達542.82萬立方米。2001年,三峽工程真正進入了攻堅階段,整個工程建設進入最緊張、最艱巨的一個時期。這一年是混凝土澆築,大壩基礎灌漿、帷幕灌漿、接縫灌漿,金屬結構的製作安裝,機電設備安裝4大專業工種齊頭並進的一年;也是混凝土澆築的第三個高峰年。
進入二期工程,每一年都是新高峰,每一年都要跨越一個新臺階。混凝土澆築無疑是二期工程的“主角戲”。
在一般工程上算作“粗活”的混凝土澆築,在三峽工程上卻是“高精尖”的細活。建設者對三峽大壩混凝土設計、各種材料配合比經過長期的科學研究,找到了一個適合工程的配合比。拌和混凝土的石子,是將大塊花崗岩3次破碎、清洗,4次篩選,再分成粒徑為5—150毫米的小石、中石、大石、特大石;江灘上堆積如山的黃砂運到外地都是上好的建材,然而在三峽工地卻派不上用場。因為它裏面含有微量的雲母,這將影響混凝土的質量。建設者只能將質地堅硬的花崗岩粉碎成細砂才能使用。三峽壩區夏季氣溫高,大壩要求拌出低於7攝氏度的混凝土,因此採取了冷風吹冷、加冰等一套溫控工藝,以滿足工程質量的要求。
“三峽工程完全可以讓全國人民放心”
上至中央領導,下到普通百姓,人們最關注的是三峽工程的質量。三峽總公司總經理陸佑楣常説:質量是三峽工程的生命,質量責任重於泰山。“三峽無小事”,這是三峽建設者銘記心間的信念,他們以對國家、對人民、對歷史高度負責的精神,一絲不茍地對待每一個單元工程,甚至每一立方米混凝土、每一個零部件。
質量來自強烈的責任感,更來自科學的管理體制。三峽工程開工的十年,恰逢中國穩步邁向市場經濟的十年。十年的市場磨礪,使三峽工程逐步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如今,以運用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等為代表的“三峽模式”管理機制已日臻完善。
美國專家邁克林曾擔任三峽工地監理。他如此評價三峽的管理制度:“中國文化特別強調人際關係,而我在三峽工地上感受最深刻的,是一種科學而嚴謹的制度的力量。靠這種力量,中國人完全能在三峽締造人類奇跡。”
這套“三峽模式”,目前正被法國電力公司向世界各地推廣。
高質量來自高標準。三峽總公司制訂、頒發的所有工程質量標準,都高於國內行業規範,有的甚至超過國際標準。一家公司在永久船閘澆築中“跑模”一二厘米,這在別的地方也許可以順利通過驗收,但在這裡卻被定為事故。
2000年8月22日,三峽總公司成立了一個特殊的職能部門———質量總監辦,聘請包括國外專家在內的權威人士作為專業質量總監,對整個工程建設的混凝土澆築、機組與金屬結構安裝等實施權威監督。在工地,我們聽説了“4+1”的質量監督體系:施工單位自檢、監理把關、業主項目部監督和質量總監督辦公室按專業把關,加上國務院三峽辦工程質量監督檢查專家組的高層次的檢查指導,整個三峽工地形成一個大的質量監督網絡。
來自奧地利的焊接專家羅伯特,是三峽總公司聘請的專業質量總監。這位“洋總監”對工程質量的要求嚴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有人對此發牢騷:“小題大做,存心挑刺。”陸佑楣斬釘截鐵地説:“質量就是生命,三峽工程一旦出了問題,我們將成為千古罪人。我們請外國專家當監理,就是要請來不留情面、一絲不茍的負責精神。”
張光鬥,專家組副組長。這位90高齡的水電泰斗每到工地都執意深入現場檢查質量。1999年,當張光鬥來到永久船閘混凝土澆築現場時,施工邊墻已高達20多米,陪同人員勸他不要上去。張老説:“工人能上,我就能上。”陪同人員攙扶他一級級爬上去。在檢查導流底孔施工質量時,他從基坑順腳手架爬到底孔工作面上,不僅查看監理日記,還細心觀察澆築質量,幫助工人改進澆築倉面的設計。
從2000年起,三峽總公司對施工單位提出了“零質量事故、零安全事故”的管理目標。
截至今年10月,三峽工程已經驗收的13萬多個單元工程,全部合格,優良率達80.94%,其中今年1—10月優良率達到92.5%。陸佑楣自豪地對記者説:“三峽工程完全可以讓全國人民放心。”
不久前舉行的導流明渠截流前驗收會上,75歲的潘家錚院士在鑒定書上鄭重簽上自己的名字後説:“我們對簽過字的文件負責,我們經受得起歷史的檢驗,因為我們有充分的科學依據!”
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加市場機制破解一道道難題
2000年9月中旬,參加第六十八屆國際大壩會議的代表來到三峽工地。站在氣勢磅薄的大壩現場,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一個在西方發達國家都難以建設的工程,為何在中國進行得如此順利?百萬移民怎麼安置,你們怎麼讓移民搬家?
十年三峽工程建設向世人昭示,社會主義制度加市場機制是克服一切困難的法寶。
三峽工程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錢從哪來?三峽總公司黨組書記、副總經理李永安告訴記者,三峽建設的每一分錢,都來自全國人民。最突出的例子是三峽基金。這筆從每千瓦時電中增加幾厘錢建立起來的基金,已經為三峽工程注入了358億元的建設資金,佔同期到位資金40%以上。這樣全國人民在用電交費時就為三峽工程作出了自己的貢獻。這在國外很難被理解和接受,只有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才能做到,具有中國特色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越性在這裡充分體現。
三峽工程所需原料、設備等物資供應,主要靠市場配置,但政府這只“有形的手”,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工程澆築混凝土中需添加火電企業生産的優質粉煤灰。兩年前,負責供應粉煤灰的重慶珞璜電廠由於電量過剩被迫關掉部分機組,直接影響了三峽工程的粉煤灰供應。得知此事,重慶市政府立即出面協調,壓減了市內另外兩家電廠的發電量,讓珞璜電廠繼續滿負荷運轉,保證三峽工程所需粉煤灰的供應。
百萬大移民是三峽工程的關鍵。三峽工程正式動工前,黨中央、國務院就制訂了“開發性移民”的方針,頒布了全國對口支援等一系列移民優惠政策。10多年來,國家共投入287億元資金,對庫區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同時大力調整庫區生産力結構,增強了庫區經濟發展潛力。全庫區114座需要搬遷的集鎮已有107座開始建設,其中湖北秭歸、興山,重慶雲陽、巫山等縣城已經或即將完成整體搬遷。一座座漂亮、整潔的新城成為三峽庫區美麗的風景。截至去年底,三峽移民已搬遷41萬人,到今年底這一數字要增至50萬人。
1999年,中央考慮到三峽庫區的實際情況,決定在幾年內將12.5萬庫區移民外遷,其中7萬移民被安置到上海、廣東等11個省市。這不僅加快了庫區退耕還林、保護生態的步伐,還給移民迅速脫貧致富帶來了希望。
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更是社會主義團結協作精神的範例。10年來,全國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0個大城市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全方位、多形式地支援三峽庫區經濟建設。一批全國知名企業落戶三峽庫區,與庫區搬遷企業開展多種合作。截至今年3月,全國各地區、各部門的對口支援共為三峽庫區注入資金106億元,使三峽庫區20個區縣步入經濟發展最快的歷史時期。
責編:千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