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歷史性變化前瞻:船舶過船閘江水經大壩
央視國際 (2002年10月29日 14:37)
新華社宜昌10月29日電 “船舶過船閘,江水經大壩”。導流明渠截流將使長江三峽發生兩個歷史性變化:千百年來行船的河道將被永遠隔斷,船舶從此將由人工建造的船閘通過;幾萬年來奔騰不息的江水從此將改經大壩的導流孔下泄。
三峽大壩修建在長江三峽中的西陵峽河段,壩址距湖北宜昌市城區40多公里。在三峽工程修建前,船舶一直經天然河道通行。為了修築大壩,三峽工程開挖出導流明渠。1997年10月1日導流明渠正式通航。在此之前,三峽工程臨時船閘也已投入運行。三峽大江截流後,長江主河床被截斷,船舶經過三峽壩址有兩個通道。一般情況下,所有船舶都從3.7公里長、350米寬的導流明渠通過,而到了長江汛期,當導流明渠水流過急,流量超過每秒3萬立方米時,一些馬力較小的船舶很難通過明渠,這些船舶就要從三峽臨時船閘通過。這座船閘之所以稱為“臨時”,是因為它僅在三峽二期工程期間,也就是從1997年到2003年汛前使用,到明年4月9日,臨時船閘將永久封閉。據航運專家介紹,導流明渠截流後,三峽河道全部被大壩和圍堰攔斷,船舶暫時全部由臨時船閘通過。到明年6月,三峽永久船閘投入使用。從那時起,所有過壩船舶都由雙線5級船閘通過。作為船閘的補充,三峽工程將在2005年開始修建一座升船機供船舶快速過壩。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升船機一次可提升一條3000噸級的客貨輪過壩。船舶通過永久船閘需要2小時35分鐘,而通過升船機過壩只需30分鐘。
同樣,江水過流方式在三峽建設中也經歷了幾個階段。三峽開工前,江水經1100米寬的河道自然流淌。大江截流後,長江主河床被圍堰截斷,二期大壩在圍堰中修築。這時,江水經人工開挖的導流明渠通過。經過幾年建設,三峽二期大壩在今年初已具備擋水條件,佈置在大壩上的導流底孔已能夠過流。今年9月,導流底孔開始啟動分流。據介紹,導流明渠截流後,三峽壩址長江過流全部依靠大壩上的過流和泄洪設施。在剛剛建成的二期大壩上,佈置有22個長6米、寬8.5米的導流底孔,22個凈寬8米的表孔和23個寬7米、高9米的泄洪深孔。明渠截流後到明年6月前,江水全部經導流底孔下泄。在大壩下閘蓄水後,泄洪深孔和表孔逐步投入運行。表孔主要用於泄洪,深孔既可泄洪,又能排沙。三峽大壩上眾多泄流量巨大的孔洞,總泄水能力最大可達每秒11萬立方米,大體相當於有記載的長江最大洪峰1870年的洪峰流量。(記者施勇峰)
責編: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