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中國速度——從數字看變化》之科技興農篇

央視國際 (2002年10月24日 22:43)


  央視國際消息(晚間新聞):在前不久北京舉行的首屆世界水稻大會上,“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透露,他指導下進行的“超級雜交稻“二期研究通過了專家驗收,平均畝産超過800公斤。這項振奮人心的成果代表了我國在農業科技領域取得的最新成就。《中國速度--從數字看變化》今天請看科技興農篇。

  從1989年以來,國家逐年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農業部、科技部等部委組織實施的豐收計劃和種子工程,促進了農作物新品種的培育和大面積推廣,為糧食增産做出巨大貢獻。


  最新統計顯示:2001年我國小麥的單産已經達到253.7公斤,比1988年197.9公斤的單産增長了22%; 2001年棉花單産73.8公斤,比1990年的53.8公斤增長了27%; 水稻更是值得一提,稻穀的單産2001年達到418.1公斤,比1988年的平均352.5公斤,增長了16%。稻穀單産是世界平均單産的1.6倍。 20年來,我國人口增長了2。7億,年人均糧食供應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100公斤。


  科技部農村與社會發展司副司長賈敬敦説:“糧食産量成倍的提高,不但滿足了農民生活的需要,而且富餘的糧食又可以供農民發展養殖和工業加工。農民不再為種地發愁了,他們可以騰出精力從事二三産業。”


  隨着良種選育和規模化養殖技術的推廣,畜牧業、水産業在産量增加的同時,名特優新産品不斷增多,促進了新型農業産業的形成。一些發達地區,農業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50%。 農業機械化、電氣化以及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産中廣泛應用,取代了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落後、粗放式生産,這一變化帶給農民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收入的增加。2001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66元,是1988年的4.34倍,扣除物價因素,平均每年增長4.1%。

責編:趙國臣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