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十六大報道:時代精神譜華章
央視國際 (2002年10月16日 10:14)
新華網北京10月16日電:一位外囯友人訪華後如是抒發自己對今日中囯的感想:從中國人自信的面孔上,我看到了一個民族的雄心,感到一種蓬勃向上的力量。
漢唐氣象,時代華章。與中華民族邁向現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種昂揚向上、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揚。這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凸顯而出的精神:億萬中國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這一新的征程中,匯聚在先進文化的旗幟下,奏響了震古爍今的時代精神的凱歌。
偉大的時代精神,在新的時代成為不斷唱響的強勁旋律
這是鐫刻在無數人心中的一幕:1998年8月1日晚,滔天洪水中的湖北嘉魚縣簰洲民垸突然潰口,19名解放軍官兵在人民生命財産受到威脅的時候,捨生忘死救助遇險群眾和戰友,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撼天動地的壯歌。
“那真叫萬眾一心呵!”當年在大堤上抗洪的公司經理蘇辰,提及那個驚心動魄的夏天至今激動不已。他説,抗洪中出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跡。有黨員為確保大堤安全立下的“生死牌”,有下崗職工組成的搶險隊。在驚濤駭浪中,人們一次次被江澤民總書記在大堤上激昂的話語鼓舞:“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著名國有企業華錄,遭遇了錄像機市場的頹勢:年産200萬台所面對的卻是不足50萬台且逐年下降的國內市場,企業嚴重虧損,400多名員工成了大連市首批下崗者。但華錄人沒有沉淪,而是重新振作精神,調整戰略,實現了從錄像機到DVD、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的調整,從而迅速步入良性發展軌道。中國華錄集團董事長王松山説:“華錄這一鳳凰涅槃的經歷證明,無論面對何種困難,國企只要勇於創新,艱苦奮鬥,就能尋找到適應市場的生存和發展道路,就一定能夠獲得新生,創造新的輝煌。”
時代精神,是一個民族進步的精神動力。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每一次勝利,都與其形成的時代精神密切相關。在80多年奮鬥的各個歷史時期,先後形成了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鐵人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孔繁森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一系列閃爍着時代光輝的偉大精神,影響和激勵着一代代中國人,深刻地改變了一個時代的面貌。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隨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加速進行,江澤民同志明確提出: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緊跟時代、勇於創新的精神,知難而進、一往無前的精神,艱苦奮鬥、務求實效的精神,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
這是一個民族凝聚而成的時代精神,它奔涌向前,勢不可擋。面對傳統經濟體制的阻礙和國有企業步履維艱,一場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攻堅戰在全國深入進行,廣大幹部職工勵精圖治,力破堅冰,如期實現三年改革與脫困目標;面對風起雲涌的科技浪潮,科技界努力從跟蹤跨越到突破、創新,搶佔世界科技戰略高地,提前完成人類基因測序1%的任務;面對世界強隊的挑戰,中國體育健兒在悉尼第二十七屆奧運會上奮力拼搏,摘取一塊又一塊金牌,首次進入奧運會金牌榜前三名,取得歷史性突破。
頑強拼搏,自強不息,與時代同行,是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感人事跡。陳樹滋,山東蒙陰縣一位普通的下崗工人。從毛紡廠走出的他,不墜其志,自謀發展,找到了加工饅頭這條出路,並研究出獨特的發酵方法。經過不懈奮鬥,他的饅頭有了自己的商標,併發展成覆蓋10多個縣市的連鎖産業。
徐虎、李素麗、李向群、吳登雲……正是千百萬這樣普通的中國人,張揚着鮮明的時代精神,推動着社會的文明與進步;正是社會各階層涌現出的為國爭光的英雄,知難而進,奮勇爭先,才使我們的民族挺起堅強的脊梁。中組部黨建研究所所長王庭大認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傳承,將與今天這個時代一起,熠熠生輝,彪炳後世。抗洪精神、奧運精神等新的時代精神,隨時代發展不斷增加了新的內涵,使我們能夠面對一切挑戰,贏得新的輝煌。
偉大的時代精神,植根於波瀾壯闊的“兩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老軍人石光榮的人生歷程,震撼着千百萬觀眾的心。為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潸然淚下的,許多是新時期長大的青年。北京廣播學院大二學生應悅説,我為曾經有這樣的父輩驕傲,我多希望也有這樣熾熱的青春。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時代需要樹立全社會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鑄造時代精神,必須依靠發展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按照江澤民總書記指出的“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北京西單音像大世界裏,各類音像製品琳瑯滿目。負責組織貨源的職工李志珍説,近年來,像《激情燃燒的歲月》這類以往被歸入革命題材的影視音像製品銷售很旺,現實題材、改革題材、反腐題材的光碟深受歡迎。曾扮演過江姐的歌唱家金曼介紹,在北京、上海等地,《黨的女兒》、《紅岩》、《長征組歌》、《洪湖赤衛隊》等“紅色經典”熱演不衰。愛國主義、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依然是今天我國文化鮮亮的特徵,並以其不朽的生命力感染着億萬中國人民。
大力弘揚主旋律,強化全社會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使先進文化的發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取得纍纍碩果。在先進文化的旗幟下,我們聚集起浩浩蕩蕩的文藝隊伍,創造出風格多樣的藝術精品。中國文聯黨組書記李樹文説,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從《焦裕祿》到《生死抉擇》,從《春天的故事》到《突出重圍》……大量謳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力作不斷涌現。由黨中央提出、中宣部具體實施的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獲獎作品從最初的57部上升到目前的373部。
先進文化的建設引領着社會向上的力量,精神文明建設在神州大地處處綻放文明之花。從挺立潮頭的深圳,到地處塞外的包頭,從沿海之濱的海口,到北國內陸的瀋陽,全國文明城市不斷迎來一浪又一浪的創建熱潮。1996年5月3日一場6.4級地震,使包頭成為“站立的廢墟”。但這裡沒有發生流行病,沒有垃圾遍地、居者無所……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廢墟上閃閃發光。依靠這種精神,包頭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當年僅用不到4個月時間,就使50萬災民住進有採暖設施的房屋;6年時間拔地而起的住宅超過震前46年的總和,包頭變成了花園型全國文明城市。
以德治國方略的提出和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的實施,更將精神文明和道德文化建設推向新的高潮。市民公約、村規民約、服務規範,“百城萬店無假貨”、“社會服務承諾制”、“做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全社會興起了道德建設的熱潮,公民道德呈現出新的風尚,一種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體系正在形成。
“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煥發了我的第二個春天。”家住北京三里河二區二社區的81歲居民宋書如喜氣洋洋。社區各種活動的開展讓她找到了用武之地──當上了社區老年歌舞健身隊健身舞教練。雖然家人花幾萬元給她辦了個國際敬老院會員證,但她一直不肯去住。正是科教、文體、法律、衞生“四進社區”,科技文化衞生“三下鄉”,“青年志願者”這樣貼近群眾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群眾參與,使時代精神和先進文化建設有了廣泛群眾基礎。
偉大的時代精神,為中華民族實現新的奮鬥目標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中國革命博物館保存着一本本觀眾留言簿。在一本留言簿的扉頁上,一位觀眾寫下了這樣的字句:在偉大的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是有希望的。
在全國,有200多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公眾展示我們民族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走向獨立和富強的光輝歷程,激發着人民群眾高昂的愛國主義熱情。
“要把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任務,使廣大人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途上,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江澤民總書記的深刻闡述,昭示了塑造民族精神的深遠意義。
時代的召喚,歷史的重托,讓時代精神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創造着一個又一個奇蹟。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正是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才有了我們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正是緊跟時代、勇於創新的精神,才使科學探索一次又一次佔據世界先進領域,縮短與世界的距離;正是弘揚敢於拼搏、一往無前的精神,才有了抗洪鬥爭的偉大勝利,才有了金融風暴後的風平浪靜;正是弘揚艱苦奮鬥、務求實效的精神,才有了國企改革、扶貧攻堅等目標的如期實現;正是弘揚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時代英雄輩出,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楷模。
葉景林是位評書表演藝術家,他在幾十年的人生旅程中,走邊防,進災區,深入基層演出二千余場,堅持寫兵演兵,為兵服務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當這名老兵的靈車穿過瀋陽市區時,幾十輛出租車自發地為他鳴笛送行。著名相聲演員馮鞏説起這位同行充滿敬佩:他不僅用藝術作品,更用非凡的人格,展示出高尚的靈魂。這種德藝雙馨的品格,不僅是文藝工作者的時代楷模,也感染、激勵了千千萬萬的觀眾。
進入新的世紀,能否結合現代化建設新的實際,大力培育弘揚民族精神,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能否如期實現。“沒有科學理論的武裝,就難以凝聚人心。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有效地促進了思想統一,振奮了民族精神。”中央文明辦副主任翟衛華説,我們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幹部和人民,努力學習、宣傳、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在全黨和全國人民中牢固樹立精神支柱,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激勵廣大人民群眾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塑造民族的靈魂,必須高舉先進文化的前進旗幟。文化部部長孫家正表示,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古老中國迄今為止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汲取的是幾千年綿延不絕、輝煌燦爛的文化源泉。今天的文藝工作者好比蔥蘢大樹上一片綠葉,必須不斷吸取着時代的血脈與營養,從而催生出精神的蓓蕾,在人民中間開花結果,鼓舞他們奮發向上,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個民族的發展歷史,就是不斷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歷史。只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引領精神文明建設,中國共産黨就一定能始終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就一定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秦傑 沈路濤 周效政)
責編: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