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再就業透視:事關全局的問題長期艱巨的任務

央視國際 (2002年09月25日 11:31)

  新華網北京9月25日電 以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的召開為標誌,事關群眾家庭生活的再就業工作步入一個新的階段。再就業,正全面提速。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難題。特別在有着13億人口的我國,就業問題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複雜,擴大就業的任務比任何一個國家都繁重。

  擴大就業,任重道遠;擴大就業,刻不容緩。

  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

  目前,全國多少人有工作?

  答案是7.3億。其中,1726萬國企下崗職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了再就業,2億多農村勞動力通過多種途徑實現了非農就業。

  在我國勞動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這些成績來之不易,是全黨和全國上下共同努力的結果。

  成績十分巨大,但就業形勢依然面臨多重壓力。

  新增勞動力數量驟升。據勞動保障部預計,“十五”期間,我國新成長的勞動力數量將升至峰值,加上現存的下崗失業人員,每年城鎮需要安排的就業人數將達到2300萬人左右,年度供大於求的缺口達1500萬人。同時,農村還有1.5億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面臨來自城鄉的雙重壓力。

  再就業人數不斷上揚。來自權威部門的數據顯示,1998年,全國國有企業新增下崗員工739萬人,1999年新增781萬人,2000年新增512萬人,僅這三年的國企下崗職工就超過2000萬人,構成龐大的再就業需求。 而再就業率卻逐年走低。目前已從1998年的50%降至2001年的30%,今年上半年僅為9.1%。再就業率持續下降又直接導致再就業困難群體逐漸增多。

  下崗失業現象仍將繼續出現。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有企業改革仍然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仍處於攻堅階段,必然會遇上企業富餘人員過多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問題。此外,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農業、汽車工業、金融服務、醫藥製造等一些行業勢必會受到衝擊,其就業狀況也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正因如此,就業和再就業問題已成為事關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的重要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在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這項工作牽動全局,既是一項緊迫的經濟任務,也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必須着力解決。

  堅定信心 勇破難題

  儘管再就業工作難度不小,但我們面臨的有利條件仍然比較充分。 從大局看,我國目前仍處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為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了有利條件。按照“十五”規劃每年7%的經濟增長速度,可實現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整個“十五”期間,高速前行的經濟列車能“搭載”4000萬人就業。

  結構調整中也蘊藏着大量就業機會。有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城市中,至少有1500萬個社區就業崗位可以開發。

  4年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三條社會保障線銜接日漸緊密,2550萬國企下崗職工和3100多萬企業離退休人員,絕大多數都按時足額領到基本生活費和基本養老金;1170萬人領到最低生活保障金115.5億元,基本實現應保盡保。社會保障的“安全網”越織越密,緩解了下崗失業人員生活困難帶來的矛盾,為各地騰出精力推進再就業工作創造了條件。

  一些地方制定和實施了行之有效的促進再就業的政策措施,為破解再就業難題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如重慶、大連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大齡人困難人員就業;北京、天津鼓勵興辦勞務派遣組織,為下崗失業人員靈活就業提供服務;湖南、湖北等地建立社區就業服務平臺等,都取得較好效果。

  最近召開的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又發出了全面推進再就業工作的動員令,明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方針政策,對各地、各部門開展再就業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當前,全國上下出現全面貫徹落實會議精神的大好局面,各地、各部門正紛紛行動起來,新一輪的再就業工作正全面鋪開。

  可以看到,從大局到環節,種種因素“組合”成了我國再就業工作的有利條件。只要抓住機遇,充分運用這些有利條件,採取得力措施,就一定能夠打開再就業工作的新局面。

  選準突破口 拓展新局面

  解決再就業問題,首要的問題是開發就業崗位,為下崗失業人員找到一份工作。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從最容易産生新崗位的行業和企業予以突破,找到新的就業增長點。

  在這一點上,我們仍然有着迴旋的餘地。儘管目前第一、二産業的在崗人員已經富餘,但第三産業仍有就業空間可以拓展。從從業人員比例看,去年我國第三産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例不到三成,而發達國家都在60%以上。即使是發展中國家也達到50%左右。從統計數字看,90年代我國第二産業增加值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平均增加就業崗位17萬個,而第三産業增加值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平均增加就業崗位在85萬個。發展三産解決就業問題大有可為。

  各地的實踐也表明,大力發展商貿、餐飲、社區服務業等傳統服務業,成為再就業工作的第一突破口,也是各地推進再就業工作的首選着力點。

  但僅僅依靠發展第三産業仍然不能完全“消化”龐大的就業需求,還必須進一步拓展新的就業領域。這時,非公有制經濟和勞動密集型企業進入我們的視線。

  近10年來,我國的就業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城鎮私營個體等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凈增1.18億人,已成為增加就業的主要渠道。從各地情況看,這些非公有制經濟和勞動密集型企業仍有就業潛力可挖。各地應從政策、資金等方面鼓勵這類企業的發展,鼓勵他們吸收下崗失業人員就業。

  作為下崗失業人員的“源頭”,國有企業在儘量減少下崗失業人員上也應有作為。比如武漢鋼鐵集團實施主輔分離,科學分流安置富餘人員近9萬多人,沒有把企業富餘人員推向社會,企業利潤水平也連年提高。深化改革是國企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有條件的企業應積極挖掘內部潛力,發展多种經營,改制分流,多渠道安置富餘人員,不能簡單地將富餘人員一推了之,從源頭上減少下崗失業人員的數量。

  再就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只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齊抓共管,選準突破口,把政策和資金落實到位,就一定能夠讓更多的國企下崗失業人員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崗位,安居樂業。(賀勁松 齊中熙)

責編:張敏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