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輝煌】小城鎮 大戰略
央視國際 (2002年09月24日 22:49)
央視國際消息(新聞聯播):在20世紀的最後10年,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古老、最龐大的農業群體,因為以小城鎮發展為主要特徵的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而發生了一場深刻的歷史變革。
中國小城鎮數量由1978年的2173個,發展到2001年的20374個,增長近10倍。中國城市化水平由1990年的26%,提高到2000年的36%,中國城市化的年均增長速度是同期世界平均速度的2倍。在過去的10多年裏,中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以大約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降低,這意味著每年有近1000萬農村人口進入城鎮。進入城鎮的農民,生活狀態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開始享受富裕文明的現代生活,小城鎮已經成為我國廣大農村先進生産力和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
小城鎮的發展,極大改變了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城鄉差別得以大幅度縮小。小城鎮的發展,極大促進了第二、第三産業的發展,深刻改變了我國農村的經濟佈局和社會結構。據統計,全國小城鎮已吸納企業約100萬個,其中第三産業約佔72%,第二、第三産業的就業人口約佔83%,大量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剩餘勞動力得到有效安置。
小城鎮的發展,極大地推進了我國城市化乃至整個現代化發展的進程。由於大量小城鎮的迅速崛起,在我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地區已經初步形成三大城市群,這些已經形成和正在形成的城市群成為我國經濟強勁發展的平臺。
今天的成就來之不易,這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積極探索、英明決策、大膽推進的結果。歐美發達國家在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用了60多年的時間,通過大城市擴張吸納農村人口的方式實現了城市化。而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國度裏如何實現城市化,是無法回避的一道難題。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直在認真思考解決這道難題的辦法。根據中國國情,江澤民同志早在1992年12月25日六省農業和農村工作座談會上就明確指出:“中國有九億農民,如果大量的農村勞力向城市流動,城市根本吃不消,整個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在這次會議上,江澤民同志提出了發展“小集鎮”的初步構想,指出:“發展鄉鎮企業應注意同建設小集鎮結合起來,要適當集中,上水平,上臺階,從而使小集鎮成為當地農村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並且成為商品的生産地和集散地。”
按照江總書記這一指示,全國各地開始了發展小集鎮的嘗試,東部沿海一些地區的小集鎮逐步形成規模,由最初的農村集鎮發展為更具備城市功能特點的小城鎮。與此同時,總書記的思考也一直在深入,他多次到江蘇、浙江、上海調研,在考察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城鎮後,他深切感到:發展小城鎮是帶動我國農村工作和社會發展的大戰略,是推進中國農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步驟。在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上,發展小城鎮第一次做為獨立的綱要寫進了“十五”規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在起草文件的過程中,起草組的領導,當然也是總書記的意見,非常明確地有兩點要求,第一點要求,“十五”計劃當中城鎮化一定要做為獨立的部分保留下來;第二個要求,“關於走出一條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路子”這樣一句話,一定要保留。
這一發展思路的確定,對於中國有計劃、有步驟地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提高城市化水平指明了方向,使小城鎮建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
戶籍制度改革,打破了橫在中國城鄉之間40多年的戶籍樊籬;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一個個符合發展條件的小城鎮迅速崛起;廣泛開闢投融資渠道,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迅猛發展。 黨中央出臺的是扶持政策,帶給中國農村的是翻天覆地的變革。江蘇的泰州,這個1996年才建市的地方,只用了六七年的時間,轄區的99個鄉鎮已有91個改為了建制鎮。
如果説鄉改鎮的變革還不足以讓我們領略到小城鎮發展所帶來的變化的話?
那麼,泰州張郭鎮農民王松青眼裏他家鄉的變遷,卻讓我們切實感受了發生在農村、農民身上的變化。這位跟許多農民一樣在城裏打了好多年工的人是這樣描述他的感受的。
1997年初,他回家過年,平地上崛起的一家家工廠和一幢幢樓房讓他吃驚不已;1998年,他回家過年,村裏人住上了跟城裏人一樣,水暖電氣一應俱全的新房子;1999年,他再次回家,小村莊已經變成了一座醫療衛生、文化教育設施齊全的小城鎮。聚集在鎮裏的産業已經讓全村的人都有就業發展的機會了。
小城鎮讓一個農民的生活變了不奇怪,讓1000個農民的生活變了也不奇怪,可在過去的10多年裏,迅速崛起的小城鎮讓1億多農民轉移到非農産業,這個數量超過了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北歐地區的人口總和,這在人類發展歷史上是一個奇跡。
小城鎮,承載著中國農民千百年走向富裕文明的夢想,鋪就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之路。(李進沙 千劍祥)
責編:趙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