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截流前報道:探訪三峽移民第一城
央視國際 (2002年09月20日 11:36)
新華網重慶9月20日 船行峽江萬州段,只見岸上的萬州城依山而立、界線分明。臨江的一部分,多是灰暗破舊的老建築。往上則是光鮮亮麗的高樓大廈。新城舊城間的分界線就是三峽工程海拔175米水位淹沒線。
重慶市萬州區是三峽庫區移民最多的城市。據長江水利委員會1992年調查,萬州需要遷移的靜態移民有16萬人,要動遷374家工廠和大量的學校、機關、商業文化設施,是當之無愧的三峽移民第一城。
峽江中臨江而建的城市,總是以碼頭為起點,向上拓展。於是,臨水的河街,就成了萬商匯集的商業街。舊萬州最繁華的街道,當數順長江和竺溪河擺布的勝利路、一馬路和二馬路。翻看當地的地方誌,這些街道有“東西雜糅”的記載,是一部活的歷史。
如今,在初秋的陽光下,這些各種風格的老建築正被一磚一瓦地拆掉。街道有些空寂,與往日的喧鬧形成巨大反差。那些還未清理完畢的殘墻斷垣,仍在訴説往日的繁華。
萬州瀕峽江、扼渝鄂,自古為水陸要衝。歷經千年,萬州因港而市、因市而城。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西南腹地的一個重要樞紐。
繁榮的商業催生了現代意義上的萬州城。據記載,從1925年到1929年,萬州就建成了一馬路、二馬路等15條馬路;逐步形成了沿江河兩岸順勢排列的山城格局。道路兩旁的俄式、德式樓房,與中式高墻深院以及沿江岸捆綁的吊腳樓,成為當時這個城市的一道風景。
新中國成立前後,隨著人口增加,萬州城也在擴張,相繼修建了勝利路、民主路等幹道。但是由於夾在太白岩、天子城與長江之間,城市的發展受到地形的限制。街道狹窄,佈局混亂。
三峽工程上馬後,舊城開始悄然退出歷史舞臺,新城作為建設的重點正日新月異。據重慶市萬州區移民局局長鐘吉鵬介紹,10年時間,萬州已初步形成了申明壩、周家壩、枇杷坪、觀音岩、百安壩、龍寶場組團框架。新建的萬州大橋、萬安大橋和萬州長江大橋把幾大組團連為一體。到目前為止,萬州已基本建成了14平方公里的移民新城,城區面積拓展到34平方公里,累計完成移民投資20億元,建成遷建用房150萬平方米。
一條條大道向前延展,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走進五橋移民新城百安壩新區,迎面是筆直的“上海大道”。記者在這條“渝東第一街”上看到,風格各異的樓房之間綠草如茵,鮮花盛開;城區消滅了“天羅地網”,自來水、通訊、廣播電視管線全部埋入地下,排水設施實行了雨污分流。新城區的居住條件明顯優越于舊城。世居舊城二馬路的余宗金老人搬到新城後感嘆:“想不到如今也能享受到過去在電視裏看到的住房條件。”
去年5月,達萬鐵路正式接軌,火車的轟鳴第一次回蕩在這個峽江古城的上空。如今,這條三峽庫區的第一條鐵路建設已接近尾聲,它與即將動工的萬宜鐵路連接,經湖北利川、恩施在宜昌與全國路網接軌。
萬州機場也已于兩年前開工,預計今年底投入使用。機場總投資3.7億元,可以起降大型客機。三峽工程對庫區交通的最大推動是水運。三峽成庫後,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作為庫區最重要的水路中轉站萬州紅旗溝碼頭正加緊復建,復建後的萬州港將成為1500萬噸的深水良港。此外,通過萬州的滬蓉高速公路正在緊張施工;從萬州至宜昌的沿江高速路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不久的將來,萬州將會成為庫區唯一集水陸空于一體的交通樞紐。
交通,一直在萬州的城市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幾十年來,正是由於公路、鐵路、航空等現代交通格局的形成,使獨佔水運的萬州城深感困窘。三峽工程的興建,使這個古老城市的區域地位再次得以提升。
區委書記馬正琪告訴記者,到2010年左右,萬州將初步構建起100萬城市人口的基本框架。到2020年,承東啟西、左右逢源的萬州將建成在區域經濟文化中發揮更大集聚、輻射、帶動作用的大城市。(劉剛 令偉家 陳敏)
責編: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