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青藏鐵路紀行:我國最大的高原鋪架基地

央視國際 (2002年09月12日 11:17)

  新華網消息:在海拔3050米的青藏高原南山口,如今矗立起一座中國鐵路史上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高原鋪架基地,這就是青藏鐵路鋪架基地,人們譽之為“第二個格爾木”。

  中鐵一局青藏鐵路鋪架基地黨工委書記郭秀春告訴記者,青藏鐵路鋪架基地無論在規模還是在技術含量上,在中國鐵路建設史上都居首位。在青藏鐵路開工建設之初,這裡還是黃沙漫舞、人跡罕至、一片淒涼。自去年6月29日青藏鐵路開工建設的號角吹響以來,中鐵一局500多名職工在這片不毛之地上抗缺氧、頂風沙、冒烈日、忍蚊叮,風餐露宿、披星戴月,打響了人與自然的搏擊戰和鐵路施工技術、管理水平的攻堅戰,克服重重難關,揚起了青藏鐵路起步的“龍頭”。

  在鋪架基地,記者看到一幅醒目的標語:“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風暴強意志更強,海拔高追求更高”,職工們説,這就是鋪架基地的工作精神。走進青藏鐵路鋪架基地,一棟棟公寓化職工宿舍和辦公室整齊排列,裏面窗明几淨。這裡食堂、洗衣房、浴室、多功能廳和醫療所等一體化的生活、娛樂場所及配套設施應有盡有。基地庭院周圍花紅草綠,職工們在基地的公用IC電話亭前和家人有説有笑地打著電話,三三兩兩的職工在工人合作商場裏選購商品。

  最早來到南山口這片不毛之地創建鋪架基地的釘聯隊隊長王文勝談起過去感慨萬千。他説,去年6月13日,接到修建青藏鐵路的通知後,他興奮得一夜也沒有合眼。第二天就背著100多斤重的儀器、拖著沒有痊癒的傷腿從貴州工地乘火車趕往格爾木,兩天兩夜的旅途顛簸使他的病腿更加紅腫疼痛,但他來不及去醫院治療就帶著9個隊員來到南山口開始建點。剛到南山口,實在是一個“苦”字,戈壁灘上蚊蟲肆虐,紫外線特強,剛來時大家睡在臨時搭起的工具棚裏,四處漏風漏雨。工作時戴著面罩也無濟於事,一天下來額頭和手都被蚊子咬成了“大饅頭”,皮膚被紫外線灼傷後一層層脫落。一個月下來體重下降了12斤,頭髮風一吹就往下落。

  王海霞是最先到南山口建點的唯一女性,她大學畢業不久就主動申請到青藏線,白天同男同志一樣頂著烈日在荒野搞測量,晚上則趴在工具房的木板上整理技術資料,由於沒有水,一個月都洗不上一次澡,原本雪白的臉蛋被曬得黝黑,但她總是和男同志一樣戰鬥在勘測第一線。經過頑強拼搏,他們用了短短的3個月時間建起了鋪架基地第一棟職工住宅房。

  鋪架基地從今年3月開始機械設備的安裝、調試,釘聯生産線從4月開始試生産,現在已存放軌排33公里。他們從陜西等地用火車運來整車廂黃土,覆蓋在戈壁灘上種下了5000株花草樹木,在生活區建立了3個處理生活垃圾的環保池,投資200萬元建立了三級工地醫療機構,建立了職工消費合作社,裏面可以購買100多種生活用品,安裝了地面衛星接收系統。為豐富職工業餘生活,工會經常舉辦舞會、籃球賽等文娛活動,還在職工之家建立了讀書角,職工可以到這裡閱讀各種書籍。

  據郭秀春介紹,青藏鐵路鋪架基地承擔著青藏鐵路南山口至安多段鋪架任務。青藏鐵路所經線路橫亙“世界屋脊”,是全球目前海拔最高、穿越高原及連續性永久凍土地區最長的鐵路。由於高寒、缺氧、低壓,加之坡度大、溫差大、風沙多、雷電多等不利因素,嚴重制約了鋪架機械效能的正常發揮,給施工和運輸帶來巨大困難。當前,國內生産的鋪軌機、架橋機和內燃機車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功率下降百分之四十至五十,一般最大坡度適應能力為千分之十二,且因缺氧燃料燃燒不充分産生大量廢氣、毒氣,造成環境污染。而青藏鐵路設計最大坡度為千分之二十,均為連續長、大坡度,惡劣的氣候條件和特殊的地理環境成為鐵路鋪架的一隻“攔路虎”。

  為此,中鐵一局調集了具有豐富鋪架經驗的專家,對國産鋪軌架橋機械和內燃機車進行科技改造,提出了研製補氧增壓設備、改造機械、機車車輛設備、預防嚴寒、風沙、雷電等一系列具體解決方案和措施。經改造後的鋪軌架橋機和內燃機車,在千分之二十二的坡道上作業,動力性能良好,制動性能可靠,設備運轉正常,環境污染極小。這項科研成果填補了國內高原鋪架技術上的空白,從而為青藏鐵路鋪架提供了設備保障。

  從今年6月29日青藏鐵路開始鋪軌至今,中鐵一局以日鋪軌三千米、日架橋3.5孔的速度,不間斷地將鋼鐵大道向拉薩方向延伸。這個局創造了最高日鋪軌6575米、日架梁6.5孔的記錄,這一速度與平原地區鋪架速度相當,並能保證安全與質量。現已完成鋪軌80公里,架橋147孔。

  今年底青藏鐵路將鋪軌到望昆,全長115公里。

  青藏鐵路第一高橋——三岔河大橋

  從崑崙山北緣的納赤臺上行15公里,一座雄偉的大橋拔地而起,像巨人的雙臂托起飛馳而來的列車。這座大橋就是青藏鐵路沿線最高的大橋——三岔河大橋。

  記者一行驅車來到小南川和野牛溝匯合處,這裡海拔3800米,沖積地層形成的峽谷,猶如利斧將一座高山從中劈開。三岔河大橋就矗立在這段峽谷之中,大橋兩端懸架于地勢陡峻的山崖之上。剛到這裡時大雪紛飛,寒風逼人,恰逢運輸建築物資的機車淩空駛過,如影如幻,令人震撼。

  三岔河大橋全長690.19米,橋面距谷底54.1米,是青藏鐵路全線第一高橋。它共有20個橋墩,其中17個是圓形薄壁空心墩,墩身頂部壁最薄僅有30厘米。由於大橋施工工期短、技術要求高再加高寒缺氧的環境,施工難度相當大。

  據承擔這座大橋施工的中鐵十四局三公司指揮長朱明亮介紹,類似規模大橋的施工,在內地正常工期一般需要兩年。這座橋是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重點控制工程,承擔著為前方鋪軌架梁運輸物資的重要任務,大橋建設的控制工期只給了一年時間,冬季也必須正常施工。一二月份,當地氣溫最低到攝氏零下30多度,三岔河水面結的冰有1.5米厚,20噸重的推土機、挖掘機駛過也不在話下。大橋橋墩混凝土澆注首先要解決保溫難題。他們經過反復實驗,採用了模板內通蒸汽保溫,模板外生火爐,外罩棉被、蓬布的方法,硬是在冰天雪地中創造了一個相對溫暖的小環境。

  來自山東兗州的800多名建設者,同時要克服嚴重的高山反應。為了趕工期,施工晝夜不停,人員三班倒,沒有週末,沒有節假日。工地雖然有澡堂,但洗澡稍不注意就會感冒,在高原地區得了感冒很容易引發肺水腫、腦水腫,導致生命危險。澡堂成了擺設。公司在格爾木市租了兩套帶洗浴設備的房間,每半個月到格爾木洗一次澡,睡一夜安穩覺就成了職工最大的享受。春節期間,公司安排停工兩天,部分職工到格爾木市洗澡、購物、給家裏打電話報平安;留在工地的職工,團聚在簡陋的會議室裏,聯歡、看電視,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春節。職工如此,當領導的自然率先垂范。指揮長朱明亮從去年6月籌備施工上工地,整整一年多沒回過一次家。

  經過建設者的頑強拼搏,三岔河大橋從去年8月22日開始施工,今年8月30日如期竣工。

  坐著“大篷車”修建青藏鐵路

  青藏鐵路鋪架已達距離格爾木南山口80公里的納赤臺。在距離鋪軌機和架橋機不遠處,有兩列綠色的“火車”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中鐵一局青藏鐵路鋪架工程項目組的活動宿營車,鐵軌鋪到哪,這兩列火車跟到哪,基地工人們親切地稱它為“咱們的大篷車”。

  9月10日中午,記者走進這兩列由15節車廂組成的“大蓬車”。其中一列火車上有廚房、餐廳、會議室和“職工之家”,是工人們物質、精神食糧的補給站,稱之為職工“活動室”;另一列是由一個個臥鋪車廂組成的職工宿舍,每個“軟臥包廂”裏可住1至4人,房間雖然不大,卻設計合理,井然有序。除了必備的床和桌椅外,還有電視、VCD、飲水機和氧氣瓶,火車裏還設有醫務室,這是職工的“生活間”。

  中鐵一局鋪架基地黨工委書記郭秀春告訴記者,由於鋪架工程的流動性比較強,鐵軌鋪到哪,工程隊就得跟到哪。中鐵一局承擔著格爾木南山口至安多的鋪架任務,到2005年完工。為了保證鋪架工人在高海拔的青藏線上能夠過上快樂生活,中鐵一局去年年底購買了兩列火車並對其改裝。如今,這兩列“大篷車”已經與鋪架工人們如影相隨。

  走進“大篷車”裏的廚房,這裡有3名廚師正在炒菜,炒菜鍋和煮飯的高壓鍋都是特大號的,可以滿足100多名職工就餐。廚師告訴我們,他們每天從格爾木運來新鮮的蔬菜,每頓為職工們最少準備6個菜,頓頓都有肉。為了讓職工吃到可口的飯菜,食堂不斷變換飯菜的花色品種,節假日期間,每餐飯菜的花樣達到20種之多。這時,正值吃午飯時間,幾十名職工端著飯盒在廚房車廂的窗口前排隊,他們有的哼著歌,有的互相開玩笑要求對方“請客”,充滿了歡樂。

  記者走進一間“軟臥”職工臥室,發現有3名職工正一邊吃著飯,一邊看著電視。“在海拔3500米左右的納赤臺也能接收到電視?”記者問。職工們説,“去年鋪架基地為了讓我們能夠了解外界信息,專門安裝了地面衛星接收系統,在“大篷車”裏就能收看到80多個頻道的電視節目,今年我們還在‘大篷車’上看到了世界盃賽呢。黨的十六大快召開了,我們也很關心,所以在工作之餘就收看電視節目”。

  “大篷車”裏有一間非常別致的會議室,這是由一節車廂組成的,正中擺放著這兩個金光閃閃的獎盃,四週懸挂著“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風暴強意志更強,海拔高追求更高”等條幅。郭書記説,我們每次走進這個會議室,一看到獎盃就等於接受一次中鐵一局“光榮史”教育,看到條幅上的字就等於接受了一次鼓舞。他説,在青藏線,必須有光榮感、責任感、使命感這“三感意識”,這是我們設計會議室的“匠心”所在。

  鐵軌在一節節向拉薩延伸,“大蓬車”也在緊緊相隨,它將翻越巍巍崑崙,穿越唐古拉山。但在高寒缺氧的茫茫雪域,這裡永遠不會失去歡樂,因為職工們説“大篷車”是他們溫暖的“家”。

責編:曉星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