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時空連線》:中國三峽最後的移民船  
09月05日 11:15

    根據三峽工程庫區環境容量的實際情況,1999年國務院三峽工程移民工作會議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庫區移民政策,鼓勵和引導更多的農村移民外遷安置。湖北省外遷移民由原規劃的1.2萬人,調整為2.5萬人,全部在湖北省非庫區縣安置;重慶市的外遷移民由原規劃的7.1萬人,調整為10萬人,在重慶市非庫區縣安置2萬人,投親靠友自主分散安置1萬人,出市外遷安置7萬人(其中巫山17000人、奉節17000人、雲陽36000人、開縣11000人、忠縣19000人)。經國務院同意,重慶庫區出市外遷安置的7萬人,由政府組織外遷安置到沿長江和沿海經濟發達的11個省(市)。其中四川省9000人,江蘇、浙江、山東、湖北、廣東省各7000人,上海市、福建省各5500人,安徽、江西、湖南省各5000人。政府組織外遷移民實施方案是:2000年進行試點,2001年大規模實施,2002年全面完成。

    央視國際消息(東方時空):每當説到“家”這個詞,人們會馬上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屋檐下的其樂融融、陋室中的骨肉親情,讓我們覺得家就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然而,自從1992年三峽工程正式動工,一批批祖祖輩輩依伴三峽生息的百姓卻要為國舉家遠遷,對於這些鄉土觀念濃重的移民,家卻變成了故鄉,變成了老屋的一片瓦、故鄉的一捧土,變成了他們行李中的泡菜罈子、果樹苗。

    2002年9月1日,一艘從三峽庫區移民第一大縣——重慶雲陽開出的移民船抵達了上海,這是中國政府組織的、重慶庫區7萬農村移民出市外遷安置工作的最後一艘移民專船。

    主持人(張泉靈):這486位移民在他們上海的新家住下了,起初的這種滿意和興奮可以維持多長時間,今後又有哪些實際的問題可能會困擾他們的生活呢?今天《時空連線》連線兩位嘉賓:第一位是中共上海嘉定區委書記陳先國先生,他也是這次安置重慶雲陽移民工作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另一位是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移民開發局的副局長張寶欣先生,他已經有了組織七萬多三峽移民外遷的經驗。他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在這486個移民上海的新家。



    面對新環境 孩子們的就讀問題

    主持人:首先我想問一下陳書記,這兩天就是上學的時間,孩子到了一個新的環境肯定會非常興奮,但是我們心裏會有一些隱隱的擔心,比如這些孩子可能原來在庫區小學、中學上學的時候,跟現在的上海這邊的學校可能進度不太一樣,語言上可能也會有一些障礙,這樣的問題你們有沒有考慮到?

    陳書記:現在來的小孩,因為就讀小孩有146個小孩,他們的小孩應該説剛來的時候,9月1號剛好我們就準備開學了,也準備辦入學手續。他們來了以後,我們今天和昨天兩天,學校的校長、老師都挨家挨戶地到他們那兒去幫助他們辦好入學的手續。也了解到,語言上應該説沒有什麼太大的困難,我們這兒都推行普通話,應該説沒有什麼太大的困難,主要是學業的進程方面可能有一點難度,他們的英語是四年級才上的英語課,在咱們這兒小學一年級就開始上英語課了,剛才我跟幾位校長説了,學校準備組織幾位老師對他們的英語進行一些補習,可能要換一段時間才能把英語功課補上去,一年級的小孩問題都不大了。

    主持人:所有像這樣的補習都是免費的嗎?

    陳書記:當然,全是免費的,現在我們的學雜費都是免費的。

    主持人:你剛才説到一共是146個孩子上學,因為這些孩子的年齡是各個層次都不一樣,有的上小學,有的上中學,分在不同的班級,這樣的組織工作是否會有一些困難?

    陳書記:我們都安排好了,哪一位老師,甚至還有幫教的,跟著結對的同學,每天要送他們到學校,下午要送他們回家。因為他們學校還不認識,我們在學校周圍還有一些規定,比如説騎自行車,咱們這兒規定,13歲以下的小孩不能自己騎自行車的。在庫區,他們可能很小的小孩就騎自行車了,這些咱們都做了一些勸説工作,勸小孩別騎自行車了。

    主持人:張局長,您搞移民工作已經有了很多年的經驗了,根據多年的經驗,像這樣的孩子到異地去上學,他們可能會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張局長:這些孩子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一個是語言的障礙,有些地方,我們安排到11個省市,在有些地方語言上還是有一定障礙的。第二個問題是,孩子們的活動範圍在原來的條件改變以後,和其他學生不熟悉,都是零零散散地安置在這些班級中。第三個就是學業上的差距,對這些問題,我們抓好小孩教育是移民融入當地社會的關鍵問題,他們是移民融入當地社會的&&人,所以要選擇普通話比較好的老師代課,二是要儘量組織一些活潑、外向的學生和他們結對子,幫助他們。第三個就是要採取合理措施,進行學業的補習,這樣,孩子們的問題就很解決得快一些。

    面對新環境 如何解決移民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困難

    主持人:張局長,我們記者在當地採訪的時候,有這樣一種感覺,就是移民剛到的時候,都非常地滿意,對他們的房子等等都表示滿意。但是,我想他們接下來畢竟要面臨一些非常切實的一些生活上的問題,您覺得,剛才您的經驗,一般一些可能面臨生活的困難,一些不滿意的情緒可能在什麼時候會表現出來?

    張局長:在移民不久之後會表現出來。

    主持人:通常會有什麼樣的原因?

    張局長:移民在搬遷出去有一個心理調試期,就是在很到一個弱勢的環境裏,他心裏一下子不適應了,他們對物質生活條件容易滿足,容易認同,在嶄新的房子,比較好的土地,他們很快就會滿足。但是他在周圍的環境和群眾,和這個地方的文化習慣、生活習慣不了解的情況下,就有一種很不適應的感覺。對這些問題,如果我們不重視,他很容易在小事上就爆發出來,所以各地採取不同的措施,讓當地表現比較積極優秀的學生和他們接觸,經常拉拉家常,交流交流,這樣對他們消除孤立的情緒,融入社會有很大的幫助。

    主持人:陳書記,關於這一點,即便你們之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移民的安置工作也做得非常細緻,但是移民按照這個張局長的説法,他過一陣自然會有一種心理上的反應,會有不滿意的情緒流露出來,關於這個你們做好了準備嗎?

    陳書記:我們想嘉定是上海的一個郊區,上海本來就是一個移民城市,在我們這個區裏邊,有一半的人口都是從全國各地過來的。上海本來就是海納百川,有全國各地過來的人在這兒工作,所以我們想我們這兒的文化本來就是全國各種文化交匯融合的地方,我相信他們過來以後,生活上適應了,很快地在文化認同上,在我們跟當地政府,跟當地黨的組織的關心下,他們很快都會適應我們當地的生活環境,這點我們現在的支部書記、村的支部書記,我們鎮上的幹部都有任務,給他們結對進行幫助,他們很快就會適應過來,這點我覺得可能不會像我們原來想象的那麼差。

    主持人:您剛才説的結對的幫助,你能説得具體一點嗎?

    陳書記:比如説我們現在每一戶移民家庭,周邊就有兩戶農民給他們結對,幫助他們安排生活幫助他們熟悉環境,幫助他們解決些困難。再比如説,我們鎮上都安排了一些幹部,跟地戶移民家庭結對,他有什麼困難需要政府幫助的,這個幹部就有責任幫助他們去解決那些困難。所以我想,在這樣的一種組織措施下,在大家的關心下,我想這個問題很快就會認同。

    關於移民的未來發展

    主持人:我想對這486個移民來説,除了現在要能安頓下來,要迅速地和當地能夠融合起來。還有一個對他們來説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他們未來的發展,首先我來問一下陳書記,比如説,在未來的發展當中,可能有一個稍微近一點的事情,那就是今年的收成怎麼辦?因此她們是夏收以後才來的。

    陳書記:我們為他準備的農田,長的莊稼要比農民自己的莊稼還要長的好,我們特意挑選最好的地塊,最好的莊稼給他們了,再有兩個月就能收穫了。我們給他們自留地裏所種的蔬菜,各種品種的蔬菜,長的都比農民自家種的還好。所以,這一點應該説,收成問題是沒問題的。

    主持人:就是説他們現在不僅得到了土地,而且是帶著莊稼的土地。只差收成了是嗎?

    陳書記:比農民的莊稼很好, 咱們挑選的最好的土地給他們,長勢也是最好的地塊。

    主持人:但是據我了解,這些土地都是從集體預留的機動地裏劃撥的,以後這些土地會不會在歸屬上還會有一些變化?

    陳書記:不會,我們現在的土地部門已經陸陸續續跟農民簽訂了30年的合同,30年不變,跟當地的農民完全享受一樣的待遇。

    張泉靈:陳書記,大家都知道上海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地區,這486個移民到了上海安家落戶之後,他們除了種地之外是否還會有別的就業的機會?

    陳書記:我想他們來了以後,應該很快地會適應我們這兒當地的生活,這是沒問題的。但是,從嘉定的整個經濟結構,從今後的發展來説,更重要的是提高移民的素質,把素質提高了以後,他們勞動致富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我們這兒將建設上海國際汽車城,在我們這兒,第二産業所佔的GDP比重佔到了67%,第三産業佔了31%,農業僅僅佔2%,所以他們要適應嘉定這樣的經濟環境跟社會環境,確實需要提高勞動技能、勞動性質,這樣,他們就業的崗位就越來越寬,他們致富的門路也會越來越多。

    主持人:怎麼來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勞動素質?

    陳書記:首先他們的生活環境適應了以後,要根據他們的可能,我們進行一些勞動技能的培訓,我就業崗位的指導,因為我們每年都有不斷地有從農田裏邊轉移出富餘勞動力到第二、第三産業,我們也想把他們作為重點的幫助對象,使他們很快適應我們其它工作崗位的需要,這是我們以後想做的一件事情,但是這個任務比較繁重,而且這個任務要延續比較長的時間。

    主持人:張局長,您覺得現在您對這些已經安頓下來的移民有什麼建議要提的?

    張局長:作為具體從事移民工作的人,我希望我們這些三峽移民外遷之後,首先要艱苦奮鬥、勤勞致富,做到自強。同時,要主動融合,和當地居民儘快搞好關係,做到主動融入當地。第三,要遵紀守法,遵守當地的鄉規民約,不做特殊公民,這樣才會受到當地的組織和群眾的歡迎。

    主持人:做完節目,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情,去年年底的時候我在奉節縣城做三峽移民房屋的拆遷爆破直播,當時這個樓房成功爆破倒下的時候,我們在場的這些外來人都會重重地舒一口氣,心裏出現了三個字--“成功了”,但是在當地居民的臉上,我們卻分明看到了一些傷感。的確,對於鄉土情結濃厚的中國人來説,故鄉總意味著是依依不捨的。但是我想,這份傷感可能不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就像這486個雲陽的老鄉,他們在上海已經有了新家,更有了未來生活的希望。



責編:曉星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相關新聞
百萬移民第一村 今昔生活兩重天(09月05日 10:34)
(三峽庫區截流前)百萬移民第一村 今昔生活兩重天(09月05日 10:19)
三峽庫區全面完成二期外遷移民任務(09月01日 18:42)
最後一批三峽外遷移民順利抵達上海(09月01日 12:59)
今年第一批入滬三峽移民抵達上海(08月29日 21:01)
三峽庫區興山縣二期移民搬遷清庫結束 (08月28日 12:46)
上海新移民子女 就讀享市民待遇 (08月22日 07:39)
三峽水庫蓄水前最後一次大規模外遷移民啟動(08月19日 16:44)
三峽外遷移民情況之好超出預期 (08月14日 14:01)
【教育】移民潮到高峰 美國雙語種教師告急(08月13日 10:01)
今年首列三峽外遷移民專列抵達山東 (08月06日 20:27)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