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航空發動機搖籃的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上世紀90年代步入最為困難的階段:企業連續5年虧損,到1997年底累計虧損2.3億元,資産負債率達104%。這一年,企業欠發職工兩個半月工資,靠借款買煤度過冬天。
曾艱苦奮鬥研製出我國第一台渦輪噴氣發動機的黎明航發(集團)公司,面對困難沒有低頭,1999年扭虧為盈後,又經過3年深化改革創新求發展,打造新機制,企業競爭實力不斷增強。
他們走出困境的事實再一次昭示:國有企業只要挺起脊梁,轉換機制,曙光就在前頭。
一份合同備忘錄引出一個道理:思路決定出路
黎明航發(集團)公司是我國大中型航空發動機科研生産基地。自1954年建廠以來,曾為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輝煌的歷史屬於過去。上世紀末,企業陷入困境,下屬單位紛紛棄之逃生,一古腦地去搞民品生産。那時,“剜進籃子裏的都是菜”,民品項目多達兩百多個:大到開發摩托車,小到生産大勺、菜刀。
各自為戰的代價導致自相競爭,核心技術優勢無力發揮出來,結果大部分民品遭到市場的冷落。企業連年虧損,導致人心浮動。1991年至1997年的7年間,公司接收應屆大學畢業生870人,卻流失了910人。雪上加霜的現實,使企業在崩潰的邊緣苦苦掙扎。
素有中國航空工業之魂的“黎明”不能垮下去!1998年末,國務院對黎明航發(集團)公司領導班子進行調整,林左鳴出任總經理。在到任那天的職工大會上,40歲的林左鳴話語擲地有聲:“理出一個新思路,營造一個新機制,再創‘黎明’的輝煌。”
第二年初春,為了尋求發展的切入點,他們邀請美國通用動力公司高層人員前來考察,其間簽訂了一份轉包(外委)加工發電燃機“安裝邊”的3年備忘錄。“安裝邊”是燃氣輪機的零件,結構與航空發動機零部件相似。然而,要與通用動力合作,就要投資2300萬元來改造廠房、購置設備。可那時企業還沒走出虧損的陰影。企業領導班子的回答是堅定的:“黎明”産品開發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幹,就幹別人不能幹的。於是,果斷決策,投資上馬,並響亮地提出以加工“安裝邊”為契機,躋身於世界級供應商的行列。
隨之而來的變化是多方面的。分散的轉包加工點整合起來建成轉包生産線,改革用人與分配製度,推行現代化管理模式,打造與國際接軌的新機制。
機制的創新激發了創新意識。按對方提供的設計要求,“安裝邊”是從大塊材料中摳制出來的,30多公斤原材料才能加工出來一個成品,耗料、耗時、成本大。在徵得對方認同後,他們對“安裝邊”的加工工藝大膽革新,在質量不變的前提下,改為鍛造成型,材料只需近20公斤,成本大幅度降低。從2000年到目前,僅此一項就節省上千萬元。
幾年來,他們在確保完成軍品任務的同時,緊緊圍繞轉包項目謀求發展。集團共投資近兩億元,先後上了三條現代化專業生産線,形成雄厚的機械加工能力,並與通用動力公司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如今,黎明航發(集團)公司同羅羅、斯耐克瑪等十多家排名世界500強的大企業建立了業務往來;合作內容也由加工零件、組件,開始向轉包技術項目設計延伸。2000年,“黎明”被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授與“傑出供應商”的稱號。轉包項目不僅鍛鍊了隊伍,為日後“黎明”與國際合作夯實了基礎,也使企業出口創匯大幅增加:1999年創匯200萬美元,到去年已達到1200萬美元,3年平均年增長73%。
實踐讓黎明人懂了一個道理:思想決定著出路。只有在核心技術專長領域中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産品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雙百”風波引來一個結果:激活企業的原動力
4年前,面對資不抵債的黎明航發(集團)公司,剛剛走馬上任的林左鳴這樣説:“黎明不該缺錢呀。”他書寫的一副對聯表明了他內心活動:“財氣隨人氣旺而興,人氣隨人心聚而旺。”人,是企業的根本。激活企業的原動力,沒有創造不出來的財富。
黎明航發(集團)公司是家上萬人的大企業,企業要發展就要政策留人,通過政策激活企業的原動力。於是,針對長期以來難以突破的用人與分配兩個關鍵環節,林左鳴提出建立高級人才評聘制度,即每年評聘高級技術專家和高級技術能手各100名,享受總經理頒發的高級技術津貼,津貼每月1000元至400元不等。如果完成任務,第二年續聘;否則,不得連任。“雙百”做法一齣臺,頓時掀起軒然大波,職工們議論紛紜。
林左鳴立即在廠報上發表公開信,化疑解難。信中説,我到黎明兩個月了,發現不少人希望我是個聖明的政治家,但我鄭重地告訴大家,我是總經理,是一個依法圖利的商人,是圍繞市場經濟規律開展工作的經營者。林左鳴的公開信打開了一扇觀念之窗,引導習慣於計劃經濟的“黎明”職工,開始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審視事物。觀念在撞擊中昇華。
為了進一步激活企業的原動力,企業乘“雙百”長風,掀起了一系列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對中上層管理人員採取“以崗定薪,崗動薪動,明碼實價,競聘上崗”,體現了崗位責任、工作效率和勞動報酬的一致性,並導入了競爭機制。3年來,黎明公司先後4次對80個機關職能處、室和基層廠的部分幹部崗位進行了公開選聘,有121人次參加競聘。其中降職使用16名,罷免43人。競聘上崗,定期公示、能上能下、薪隨崗動的機制已在黎明航發集團深入人心。
從中層管理崗位調整下來的王東林,是學發動機振動的,在讀材料物理化學博士。去年競聘為科技處副處長,但今年5月因不擅長做組織工作被調整了下來,現在在技術中心葉片製造技術研究室專門從事研究。王東林把這“一上一下”視為人生一段寶貴的經歷。他説,公司的調整對他來講是揚長避短,更有利於他人盡其才。集團在用工方面一改傳統模式,以生産要素配比為準繩,通過“以産定崗,以崗定員,加強考核,優勝劣汰”,建立按勞分配和按生産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機制。這幾年企業每年末位調整率都在5%至10%之間,危機感與競爭意識激發了工人愛崗敬業的精神。
敢與任何企業競爭:為世界發展貢獻動力
林左鳴常説,好的機制是企業創新發展的前提。“黎明”,就要建立一個敢與任何所有制企業競爭的機制。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黎明航發集團已由過去為了生存而生産的“吃飯機制”,昇華到為了創新而生産的“發展機制”層面。隨之而來,為世界發展貢獻動力的宏願,也在黎明人心中萌發。他們抓住機遇,瞄準市場,謀求發展。
前幾年,正當人們對燃氣輪機看淡時,黎明航發集團卻從國家對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看到了希望:“西氣東輸”必將有不少天然氣用來發電,必將需要大量的燃氣輪機。於是他們根據自身的優勢,果斷把開發各種型號的燃氣輪機作為企業未來發展的主打項目,加大科研投入。現在黎明航發集團每年科技投入都佔總産值的10%以上。
幾年來,他們以“透平機械製造技術”作為核心技術專長,調整産品結構,集中力量在航空發動機、航空轉包零部件、燃氣輪機、汽車增壓器、熱能設備等7個領域定位發展,研製開發出來的重型、輕型、微型三大系列燃氣渦輪機,均擁有國內自主知識産權。其中,我國第一台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輕型燃機QD128V即將在中原油田試運行;輕型燃機QD70已進入研製的收尾階段;重型燃機R1100已經開始投入研製;微型燃機VD-095將於今年秋季參加珠海航展。
寒夜過後是黎明。經過3年堅韌不拔的努力,黎明航發集團再現雄風:2001年在前兩年扭虧脫困的基礎上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3.62億元、利稅2414萬元。(孟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