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對比:我國製造業雖已名列世界第四,但總體規模僅相當於一些發達國家的五分之一,承接的基本上是國際分工中的勞動密集部分,增值有限,效益較低……
這是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同樣的配件,國內企業組裝的手錶卻達不到瑞士産品的質量;國內組裝的汽車與原裝車還是有差距……
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大勢前,這種差距向我們提出一個嚴峻的問題:“中國製造”,誰來升級?
“不是設計問題,而是製造問題”
近日在京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有兩個故事引起代表們的極大興趣:我國的火箭技術是世界一流的,但20世紀90年代幾次發射失敗,主要原因不是設計問題,而是製造問題。原來是火箭發動機的焊接點承受不了上天后的高壓,是技師研究解決了這個難題,從而保證了衛星成功上天。我國正負電子對撞機的研製成功是世界級尖端技術的突破,其譜儀線圈為世界最大的線圈之一,在許多科研單位無法製作的情況下,也是由工人技師大膽創新,在短時間內將其製作成功的。
以上的故事提醒我們: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離不開一大批高素質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同樣離不開千百萬應用型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操作型的技術工人。技術工人尤如産業鏈條上的連接鈕:發展高技術産業和新興産業,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技術工人;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産業,需要職工提高技術水平和掌握新的技能;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水平,更需要加快培養掌握計算機技術和機電一體化複合技能的現代技工。
正如與會代表指出的,只有通過職業教育培養出掌握實用科技知識、具有嫻熟技藝和高超手藝的生産第一線的勞動者,才能使先進的機器設備得以準確操作和使用,才能使先進的科學技術在生産中得到實際運用,才能使企業提高産品質量、爭創國際名牌、增強競爭力。
“有米”難尋“巧婦”
我們自豪,在一些尖端産業領域,我們有著傑出的技工。但我們的自豪僅限于不多的領域,因為我們不能不面對一個現實:“中國製造”,缺乏大批的升級者。
杭州汽輪機廠需要260名數控技工,參加十多場招聘會,月薪提到6000元,還招不到合適人選……這種現象在全國屢見不鮮。當我們滿懷信心地突破了企業競爭發展的一個“瓶頸”——引進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卻又深深地陷入另一個“瓶頸”——誰來合格地運用這些技術和設備。
顯然,許多企業競爭面臨的難題已經不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是“有米”難尋“巧婦”!這決不是危言聳聽:據會議介紹,目前全國僅數控機床的操作工就短缺60萬人。我國高級技工佔技工總數的比例只有3.5%,與發達國家40%的比例相差甚遠。武漢、太原、瀋陽、重慶等産業工人集中的城市,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技工“斷層”現象。廣州對80家企業的專項調查表明,真正受過正規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技術工人只有27.7%。
出席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代表認為,我們需要高科技人才,更缺不了能工巧匠。我國産業工人隊伍素質偏低,特別是技術工人短缺,這個問題亟待解決。必須大力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職工隊伍,加快培養一大批技術嫻熟、手藝高超的一線操作人員。
形勢逼人 時不我待
上海最近做的一項職工素質調查顯示:高級技工僅佔0.9%,中級技工佔45%,這很難適應上海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樣,在我國各類企業中,大批新增勞動力未經任何職業教育和培訓就上崗操作,這部分人要佔到新增勞動力總數的30%。
一方面是我們落後的技術水平,一方面是形勢的迫切呼喚。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全球範圍的産業結構調整正在加速進行,國際産業分工正在“重新洗牌”,發達國家的一些製造業加快向外部轉移。這是我們的機遇。但我們也要看到,目前轉移過來的大都是來料加工和裝配等工序,加工深度不高,真正技術含量高的並不多。要在全球産業結構調整中佔據有利地位,必須大力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迅速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迫切需要——這是來自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呼聲。代表們呼籲:職業教育要緊緊圍繞産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的要求,及時調整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提高職業教育水平,努力提升勞動者隊伍的整體素質,迅速改變我國目前企業中技術工人比例偏低的狀況,滿足全面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
採訪札記:莫讓劣技成“殺手”
人們不能忘記河南洛陽商廈“12 25”特大火災、上海煉油廠吊機傾覆事故……而這些慘劇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電焊工和有關操作人員無證上崗,違規作業,缺乏必要的技術技能。調查表明,在近幾年企業發生的各種事故中,有一半以上是由於一線技術工人責任意識不強、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
記者從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獲悉,在我國各類企業中,大批新增勞動力未經任何職業教育和培訓就上崗操作,成為當前的突出問題和比較普遍的現象。我國每年有數百萬初中畢業生和普通高中畢業生沒有升學機會,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未經培訓就走上了工作崗位。據不完全統計,這些人員數量已經佔到新增勞動力總數的30%。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從事二三産業,也大都未經過任何職業教育和培訓。這使得相當多的勞動者就業後無法適應崗位的需要,也是産品、服務質量上不去和生産安全事故頻繁發生的重要原因。據介紹,目前我國産品的市場抽查合格率平均只有70%,不良産品造成的損失每年近2000億元。
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工作,我國每年在各類培訓機構接受培訓的人數超過一億人次。1994年以來,全國有3500萬勞動者取得了不同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但是,我國職業教育和培訓還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我國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還比較低,高水平技工缺乏。
令我們更加擔憂的是,我國職業教育近年來受到一些部門、地區和企業的冷落,一些就業者漠視自身職業技術的提高。這種狀況引起與會代表的關注,他們強烈呼籲:要把新增勞動力的培養,作為職業教育和培訓的一個重點,加大工作力度,大力開展就業前培訓,積極推進勞動預備制度,堅持先培訓後就業,保證新增勞動力的基本素質;同時,對特殊行業和工種嚴格執行就業準入制度。
作為記者,我們衷心贊同對職業教育的呼籲,我們更希望振興、發展職業教育真正成為各級政府、廣大企業和社會各界的一種自覺行動,因為,人命關天,莫讓劣技成“殺手”。(尹鴻祝 李術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