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我國已經創造出退耕還林的成功經驗   
06月21日 16:31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地處乾旱、半乾旱地區,常年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至今,林草覆蓋率大幅度提高,全盟農牧民在耕地減少一半的情況下,人均收入增加了1300元。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在廣大西部地區不斷涌現出像烏蘭察布盟這樣的事例。國務院西部開發辦的負責人説,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國已經創造出退耕還林的成功經驗。

    退耕還林和農民吃飯、增收以及地區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解決了農民當前生計和長遠發展問題。從一些地方的實踐看,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已不是單純的造林種草,改善生態,而且為調整農村産業結構、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創造了契機。四川省雅安市探索出的林草套種、林藥間作等長短結合的模式,實行“公司+農戶”、“工廠+基地”的新機制,既增加了綠色植被,改善了生態環境,又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退耕還林和生態移民緊密結合,走出“愈墾愈窮,愈窮愈墾”的怪圈。內蒙古、四川、雲南、廣西、貴州、寧夏等地,對居住在生態地位重要、生態環境脆弱、已喪失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人口實行生態移民,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在這些地方,實行生態移民、封山綠化,可以做到“遷一戶人,退一片地,封一片山”,不但保護了生態環境,也有利於實現脫貧目標。

    退耕還林和農村能源建設結合起來,解決農民的生活用能問題,鞏固生態建設成果。據調查,農村能源消耗佔全國森林資源消耗的40%,山區有的要佔70%。目前,西南地區在發展沼氣、節柴灶、小水電、太陽能、風能等方面已經取得一些成功的經驗。尤其是發展沼氣,不但投入少,見效也快,既解決了邊治理邊破壞問題,也改善了人居衛生條件,還增加了有機肥,促進了種植業發展,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退耕還林與封山禁牧、舍飼圈養緊密結合,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畜牧業的發展。傳統的畜牧業放養方式,不僅對林草植被造成嚴重破壞,而且隨著山地林草退化,承載力大幅度下降,畜牧業的發展也受到極大制約。改變牲畜飼養方式,實行封山禁牧、舍飼圈養,提高了荒山荒地和天然草場可飼灌木和草的生長量,在個體承包機制的推動下,使畜牧業成為農民廣泛參與的重要産業。

    退耕還林和農田基本建設緊密結合,保證農民的基本口糧田,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各地在退耕還林工作中,進一步加強了川地、緩坡地農田基本建設,尤其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加強了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糧食單産,正在實現“樹上山,糧下川”的目標。



責編:曉星 來源:新華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