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焦點訪談》:氣候變化 引人關注  
04月05日 22:22

    主持人(敬一丹):去年年底《焦點訪談》播出的《河道裏建起商品樓》這一節目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發出了清障令,湖北省和武漢市有關部門根據清障令,已經在1月25號淩晨,對修建在長江大堤內的,距長江大橋僅200米的外壇內花園二級工程一號樓,實施了長江清障炸樓第一爆。

    3月16號又爆破炸除了二級工程的三樁樓。3月30號淩點,修建在長江防洪大堤內的大型違法建築群——“外灘花園”最後幾棟樓房轟然倒塌。至此武漢外壇花園違法住宅樓全部。“外灘花園”的住戶已經全部安全遷出,以前的住戶的安置各項工作正在辦理當中。

    今天是清明,清明時間雨紛紛。就在這兩天,我國的廣大地區,從北到南大面積的降雨,這為乾旱了很久的我國西部和北部地區帶來了喜悅。這些日子我們大家都有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氣候的變化實在是太反常了,就是該熱的時候不熱,該冷的時候又不冷。那麼,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這裡邊有沒有什麼規律呢?

    4月3日以來,我國北方普降小到中雨,部分地區下了大雨甚至暴雨。這是入春以來,我國範圍最大、強度最強、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降雨過程。由於前期北方大部分地區比較乾旱,這場降雨將不同程度地緩和旱情,對農作物的生長髮育比較有利。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李延香:這塊降雨區,將來還要繼續東移,在東移的過程中,強度還要加強。所以這樣的話呢,就是從今天開始一直到七號,我國中東部地區,自東向西將會有一次大範圍的比較強的降水過程。很可能就是今天入春以來最強的一次降水國家。

    而就在幾天以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北方地區還是持續氣溫偏高。3月31日,華北、東北等地的局部地區最高氣溫接近或超過歷史同期最高值。北京市的最高氣溫達到28.8攝氏度,這是1915年87年來的同期溫度最高值。持續升溫使人感到了夏天的氣氛,紛紛穿起了夏裝,街頭冷飲暢銷,本應在四月底才出現柳絮也飄落了下來。然而從四月四日晚上開始,北京市突然下起了小雨,氣溫驟降。

    市民:一會兒冷一會兒熱,一會兒28度,一會又18度,中間差10度呢。

    市民:我覺得天氣變化特別大,前兩天都是28度,穿短袖。今天又突然下雨,覺得天氣特別冷,必須穿毛衣,天氣變化怎麼這麼大?

    據專家介紹,在春季目前出現這種天氣冷暖交替的現象是正常的,相比這次降溫過程段而言,前一段出現的持續高溫則顯得不太正常。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任國玉:根據我們的觀測,從今年一月份開始,中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中國北方地區,溫度持續偏暖。那這種偏暖,在有一些日子甚至達到了破記錄的程度。應該説現在中國,特別是中國北方,正處在一個溫暖週期裏面。那麼這個溫暖週期應該是從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中期開始的,連續持續16年了。而且這種情況,也不光是發生中國,在世界很多地區,特別是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地區,冬季的偏暖情況一直在持續,這是一個趨勢。

    2001年國際氣象組織政府兼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自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2到0.6攝氏度。二十世紀的最後20年是最暖的20年。二十世紀北半球地面溫度的增長比近一千年來任何其他世紀都大。近50年觀察到的大多數增溫,都于歸依於人類活動,其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是主要原因。

    任國玉:根據IP信息的最新結論,二十世紀的全球溫度增暖,特別是最近的50年全球溫度上升,主要是由人類活動排放的大氣二氧化碳,排放的這個二氧化碳,造成了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上升,主要是由這個因素造成的。當然自然因素,包括太陽,包括火山也可能發生了一定的作用。

    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而氣候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人類的活動。

    中國氣象局總體規劃研究涉及室主任王守榮: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絕不僅僅是溫度升高了一些。比如這幾天感到溫度比較高,溫度比較異常,絕不僅僅是如此。它對人類的整個生存環境,都會造成很多方面的重大的影響。比如説會産生很多的氣候極端事件;比如説會産生洪澇,會産生暴雨,會産生乾旱,會導致海平面的上升。據有關科學家的統計,全球目前的氣候極端事件,發生的頻率,就是頻次,比過去提高了將近十倍。

    據聯合國統計,20世紀90年代全球每年約有25000人喪生於自然災害,財産損失達到了500到1000億美元,其中因氣象水溫造成的損失達到90%以上。我國所處的東亞地區,氣候極端事件發生頻率比較高,屬於氣候的脆弱帶。據統計從1989年到2001年,我國平均每年的經濟損失為1673億元人民幣,佔到全球經濟損失的1/4到1/5。寧夏回族自治區硯池縣馬兒莊鄉的金渠子村,在60年代還是一片草原,水草豐美。可是,今天我們再來到這兒的時候,卻只能看見黃沙漫漫。

    記者:我看像這兒原來是種了一片地是嗎?

    寧夏硯池縣馬鞍村村民:種了一片地,一片葵花。

    記者:葵花地,那現在這個地還在種嗎?

    村民:這個地已經撂兩年。

    記者:撂兩年了。為什麼不種了?

    村民:沙大,種不成。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些年來我國西部地區溫度逐年升高,降水卻逐年下降。可過度放牧和大規模開荒種地的現象並沒有完全停止。因此,我國西部不少地方人類的生存條件是越來越惡劣。據統計每年我們新增荒漠面積3000平方公里,並且有不斷南移、東移的的現象。與此同時,由於全球的氣候變暖,使我國海平面明顯上升,上升的速率為每年2.6毫米。我國海岸線長,約有70%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和60%的國民經濟,集中在第一高層的東部經濟帶和沿海地區。全球氣候的變暖引發的海平面的上升,將對中國經濟産生嚴重的影響。那麼,面對這種種問題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中國氣象局總體規劃研究設計室主任王守榮:這方面的措施呢,不外乎是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叫做減緩措施;一個方面叫適應措施。這個減緩措施,就是要減緩氣候變化的幅度和頻率和速率。那麼,就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具體來説,就是説我們要進一步地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當然另外一個方面,就是適應性的措施,就是怎麼樣適應現在這個氣溫變化的情況?採取一些個措施,這方面我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説,採取一些措施,提高我們預報的準確率,然後加強評估。這方面都是説,是適應這個氣候變化的一些措施。

    應該説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氣候的依賴性是越來越強。除了極端性天氣會給人了帶來損失之外,日常的天氣變化也越來越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如何適應氣候的變化,顯得尤為重要。然而,要適應首先要學會認識天氣,摸清規律。在這方面我們的氣候工作者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我國的氣象預報水平不斷提高。

    中央氣象天氣預報室副主任畢寶貴:目前我們國家,雖然屬於發展中國家,但是氣象行業的中短期天氣預報,屬於發達國家的行列之中。對災害性的天氣,比如颱風或者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能夠提前四到五天,甚至更長時間,做出比較準確的預報和警報服務。日常天氣,我們對降水和大風,也能夠提前四到五天,做出比較準確的預報。

    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是越來越高,準確的天氣預報能夠給人們帶來方便。現在不僅有常規的天氣預報,一些生活指數預報也相繼在一些各地出現。天氣預報的門類更加細化,北京市就是率先推出生活指數預報的城市之一。從1997年開始,北京市專業氣象臺相繼推出了50多種生活氣象指數預報:主要分為健康、健身和衣食住行三大類。

    北京專業氣象臺臺長丁德平:基本的天氣預報要素,是相對來講比較原則性的。那麼我們推出生活氣象主要為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質量,把天氣預報更細化,更富有個性化。

    在各種生活氣象指數預報中,我們看見了一些非常新穎的項目。比如啤酒冷飲指數、釣魚指數,還有洗車指數。

    丁德平:今天的洗車指數就是5級,就是不適合洗車。

    現在北京市的老百姓每天都可以通過各種媒體,非常方便地了解到這些生活氣象指數預報。現在專業化的氣象服務已經涉及到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個行業。合理巧妙地運用天氣的變化,不僅能夠減少損失,還有可能創造商機,産生效益。這種意識已經越來越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中國社科院 研究員潘家華:天氣變化,對我們很多行業和部門,影響都非常重要。比如説我們的工業,我們家用電器中間的電冰箱,我們的取暖氣,我們的汽車。所有這樣一些,都與天氣變化有關。如果夏天的的溫度高,我們家用電器的生産和我們居民的消費,市場和潛力都非常巨大。同時我們國家也是一個農業大國,任何氣候變化對於我們農業生産,都帶來很大的影響,這還影響我們的糧食安全和我們一般的居民的消費和生活。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李黃: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認識也是一個逐步的過程,那麼我們通過對氣候變化的嚴密檢測,來找出它的規律,找出氣候異常事件産生的原因。來增強對氣候變化的高度重視,採取有效的措施,來充分地利用氣候的有利的一面,而抑制它有影響的一面。這樣使得我們整個地球人類的發展,可以跟自然有個更和諧的關係。

    主持人(敬一丹):氣候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幾乎是無所不在的。無論是傳統的農業生産,還是現代的工業部門,都需要更加準確的短期、中期乃至長期的氣象預報。就連節假日裏人們也希望能夠依靠天氣預報的幫助,選擇一個出門的好天氣。氣象的預測水平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今天的“中國氣象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氣象工作者齊聚一堂。他們的努力將使得氣象服務更多地融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責編:栗原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