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黨的三代領導核心的江西情緣:鄧小平與江西   
07月02日 10:29

    鄧小平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那堅定的革命信念、超凡的智慧魄力和在人民群眾中崇高的威望,一次次使他在中國革命的征塵中崛起復出,為黨和人民建立了永不磨滅的歷史功勳。他充滿傳奇色彩“ 三起三落”中,其中有兩次就在江西,江西人民對鄧小平有著特別的親切感情和無比深厚的敬愛之情。

    鄧小平第一次踏上江西的土地是在崇義縣。那是1931年2月,他率領紅七軍55團從廣東挺進江西,攻佔縣城後部隊在此休整。一個多月後的時間裏,鄧小平培訓蘇區幹部,慰問勞苦大眾,發動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在崇義的許多鄉村留下了足跡。

    1931年8月,鄧小平擔任中共瑞金縣委書記。次年5月,又赴會昌擔任第一任中心縣委書記。當時第三次反“圍剿”已經取得了重大勝利,第四次反“圍剿”鬥爭正在開展,他在這兩個縣出色地領導了當地軍民開展紅色政權的建設,建立了鞏固的革命根據地,為支援中央蘇區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鄧小平超群的能力和魄力,開始顯現出來,凡是他主持工作的地方,都能迅速打開局面。但是好景不長,以王明、博古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進入蘇區後,毛澤東被排擠,一系列正確的路線被否定,鄧小平領導的會昌中心縣委也被扣上“犯了單純防禦的錯誤”受到批判。鄧小平在原則問題上決不讓步,旗幟鮮明地與機會主義路線做鬥爭,兩次寫出聲明書,陳述自己的立場和觀點。1933年5月,鄧小平被撤消職務,給予“黨內最後嚴重警告”處分,調往樂安縣的一個叫南村的地方當巡視員。

    是金子總要發光。鄧小平到樂安工作不久,紅軍總政治部調他任秘書長,兼任《紅星報》主編。從1933年8月一直到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紅星報》出版了七十多期,鄧小平從選稿、編稿到印刷發行,都躬身親為,許多重要的文章、社論都出自他的手筆。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後,鄧小平隨著總政治部機關大隊一起離開了江西。

    鄧小平沒有想到,此去一別江西就是幾十年。1961年9月,黨中央在廬山召開了中央工作會議,鄧小平出席,在廬山住了半個多月,因為國事繁忙,會議一結束便匆匆返京,但是命運仿佛註定鄧小平與江西有著不解之緣:1969年10月20日,受到“文革”錯誤批判和殘酷鬥爭的鄧小平,被“下放”到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勞動,直至1973年2月19日奉調回京。他在江西呆了整整三年零四個月。

    這是鄧小平一生最危難的時刻。政治上與外界完全隔絕,生活上溫飽得不到保障,日夜處於“不許亂説亂動” 的監管之下。逆境方顯英雄本色,在這樣的境遇下,他對革命的信念仍然矢志不渝。他參加勞動“做鉗工”,同工人群眾打成一片,機床上流著他的汗水;他抓緊時間閱讀了大量的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書籍,思考著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大計。他説,“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是他為這段難忘的日子所作的最生動的注腳。他住過的小樓被稱為“小平樓”,今天依然保持著當年的模樣,每天都有川流不息的人們從各地前來瞻仰。中國改革開放的藍圖最早在這裡構思。

    從1972年11月12日至12月15日,一個多月的時間裏,鄧小平穿行于江西的山山水水,進行著他回京前最細緻、最深入的調查研究。在樟樹,他考察了江西鹽礦和四特酒廠,稱讚四特酒是“酒中珍品”;在井岡山、三灣楓樹坪、茅坪八角樓、黃洋界哨口……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瑞金,他在當年《紅星報》的舊址內久久駐足,追憶著那段崢嶸的歲月;在廣昌,他察看了第四次反 “圍剿”的戰場;在景德鎮,他考察了八角窯廠和陶瓷館… …當他最後從鷹潭登上赴京的列車時,再次深情地凝視江西的土地,將江西人民對他的仰慕和敬愛深藏於心。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進程中,1992年是一個重要的年頭。這年春天,鄧小平南巡發表了重要的談話,神州大地春潮涌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呈現出千帆竟發、百舸爭流的大好形勢。1992年1月30日,鄧小平從深圳、珠海去上海的途中,在鷹潭車站作了短暫停留。他聽取了江西的工作彙報,關切地詢問了江西的改革開放和工農業生産情況,勉勵江西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放得更開一點,發展得更快一點”。他對當時的省委書記和省長説:“我對江西是有感情的,我在江西呆的時間比你們長。”臨行時,他又説, “等你們發展了我再來!”這殷切的期望,深情的囑託,鼓舞著江西人民繼往開來,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途上更加奮勇前進。



責編:默羅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