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從未遠離的戰火
08月14日 13:52
以“二戰”結束為分水嶺,在世界範圍內人權、人道的思想獲得了歷史性的發展。“二戰”中,不僅法西斯陣營一方實施打擊目標不分軍民的“總體戰”:轟炸倫敦,轟炸重慶,根本不顧恤平民傷亡;民主陣營一方,也同樣屈從於“只要目的正當,可以不擇手段的”原則,於是有德累斯頓大轟炸與對廣島、長崎的兩顆原子彈。但在20世紀下半期,這種不分軍民同樣打擊的戰略戰術已為國際社會所拒絕。因此,恐怖襲擊、“人體炸彈”等血腥手段就失去了“正義”的庇護,正如“劫機”一樣,不分動機如何都是國際法與國際輿論所不能容忍的。這應當説已是國際社會關於人類文明的進步與共識。
然而,“二戰”後的57年間,全球範圍內的戰事爭端卻從未真正遠離,中東、朝鮮半島、兩伊、海灣……可以説是在戰火硝煙中艱行......
五次中東戰爭(1948--1982)
中東,是西方國家對西亞和北非的埃及等離歐洲較近的東方國家的習慣稱呼。所謂“中東戰爭”是指1948--1982年間,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在中東地區進行的大規模戰爭,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
綜述:從40年代至70年代,素有“火藥桶”之稱的中東地區戰事連連,成為二十世紀最深的、流血不止的“戰爭傷口”。
中東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中東巴勒斯坦及其周圍地區,以色列同阿拉伯國家之間進行的戰爭。這個地區自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以來,戰火頻繁,40年來共爆發5次較大規模戰爭。這些戰爭,是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之間民族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前蘇聯與美國爭奪加劇、阿拉伯各國人民反對新老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的鬥爭尖銳化的表現。老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國家對這一地區的爭奪,是引發戰爭的主要原因。
朝鮮戰爭(1950--1953)
朝鮮是東北亞的一個半島國家,面積22多平方公里。1910年,朝鮮被日本侵佔,並成為其侵略中國的跳板。為了反對日本的侵略,中朝人民在各自國家進行了長期不屈不撓的鬥爭。
朝鮮戰爭進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朝鮮人民軍單獨與南朝鮮偽軍及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作戰時期;第二階段: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
綜述:朝鮮戰爭歷時3年零32天。朝中軍隊共斃傷俘敵109萬人(其中美軍39萬餘人),擊落擊傷敵機12200余架,擊沉擊傷敵艦257艘,繳獲各種武器、車輛10多萬件(輛)。中國人民志願軍傷亡約40萬。
朝鮮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規模最大的局部戰爭之一,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捲入戰爭。這場戰爭對朝鮮、中國、亞洲以及戰後整個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産生了深遠影響。這場戰爭起初是一場內戰,由於以美國為首的10多個國家的軍事干預而演變成一場侵略與反侵略的國際戰爭。為了支援朝鮮人民的反侵略鬥爭,保衛祖國的安全,中國政府和人民派出志願軍進入朝鮮,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最終贏得了朝鮮戰爭的偉大勝利!
越南戰爭(1961--1975)
地處戰略要地的越南歷史上一直是帝國主義國家垂涎三尺的地方。1961年5月,美國為了達到拓殖的目的,企圖鎮壓不斷高漲的越南人民革命運動,維護傀儡政權統治,實現其全球擴張戰略,在越南南方悍然發動戰爭……
綜述:越戰期間,美軍共投入參戰兵力66.3萬人,死亡5.6萬人,被擊落擊毀各種飛機7000余架,耗資約2000億美元。越南抗美救國戰爭,是越南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實現國家統一的民族解放戰爭。戰爭從1961年美國派遣“特種作戰部隊”入侵南越開始,至1975年4月30日西貢解放止共歷時1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最激烈的大規模局部戰爭。
兩伊戰爭(1980--1988)
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簡稱兩伊戰爭),兩伊戰爭的起因錯綜複雜,既有長期的領土爭端,宗教派系對立,又有民族糾紛和領導者個人恩怨摻雜其中。領土問題是導致兩伊戰爭的主要原因。另一問題是1971年伊朗佔領了波斯灣入口處的阿布穆沙、大通布和小通布3個小島,並使之成為可以控制波斯灣出入航道的軍事基地。伊朗的行動遭到海灣阿拉伯國家特別是伊拉克的激烈反對……
綜述: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自1980年9月爆發,至1988年8月20日落下帷幕,整整持續了8年之久。這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期較長、損失消耗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兩伊戰爭中,雙方共死傷人員100萬人以上,消耗直接戰費2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均遭嚴重破壞。兩伊戰火的蔓延,曾導致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海灣地區的嚴重對立,致使海灣局勢一度空前緊張,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英阿馬島戰爭(1982 4.2--1982 6.14)
英阿馬島戰爭是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南大西洋中的馬爾維納斯群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所進行的一場較大規模的海上衝突。英阿馬島之爭由來以久,從1833年英國佔領該島以來,雙方就曾多次進行關於該群島主權談判。1982年2月,因群島附近發現油氣田,談判破裂,阿政府于3月28日出兵馬島,宣佈收復失地。4月2日,英國向阿宣戰,戰爭正式爆發。
綜述:英阿馬島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南大西洋爆發的一場規模較大的島嶼爭奪戰。雖然這場戰爭規模不大,持續時間不長,但此役阿軍死亡1000余人,傷1300余人,失蹤數百人,被俘11800人。損失艦船11艘(沉5、傷6),飛機117架,耗資10億美元以上。英軍亡255人,傷777人,被俘210余人,損失艦船16艘(沉6、傷10),飛機34架,耗資12億美元以上。
海灣戰爭(1990 8.2--1991 2.27)
海灣,即波斯灣簡稱,位於西亞中部。海灣周邊國家是世界石油主産區,戰略地位突出。1990年8月,這一地區爆發了戰後世界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海灣戰爭。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海灣戰爭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
綜述: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規模最大、技術裝備和作戰手段最先進的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戰爭給伊、科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科威特國家被毀、境內數百口油井被伊軍點燃。伊拉克90000幢住房被炸毀,90%的産業工人失業,軍隊和平民傷亡人數超過80萬,直接財産損失達2000億美元,另需支付4000億美元戰爭賠款(此款相當於伊拉克25年出口石油的全部收入)。
責編:辛梓 來源: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