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湖水、海水、雨水;
水患、水利、水短缺、水污染;
退耕還湖、長江水道、南水北調……
今年“兩會”,從政協到人大,代表委員們不約而同深切關注二十一世紀重要的戰略資源:水!關於水的議題,滔滔不絕。
歷代先賢明君都深知,治國必先治水,治水才能安邦。朱鎔基總理在關於“十五”計劃綱要的報告中説:“水資源短缺,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要把節水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全面推行各種節水技術和措施,發展節水型産業,建立節水型社會。加強水污染防治。加緊南水北調等重大項目的規劃和建設。 ”
資料顯示,我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我國的水資源“既患寡又患不均”,全國地表水年徑流量80%分佈于長江及其以南地區,有時黃河斷流,長江卻要抗洪。
圍繞如何實施南水北調工程,代表委員們紛紛獻計獻策。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環境保護局副局長汪紀戎認為,在南水北調過程中,應高度重視水質問題,調乾淨水,調好水,讓調水區和受水區廣大群眾都滿意。他建議,應繼續調整調水河流源頭及沿線産業結構,壓縮重污染行業,淘汰落後工藝,推行清潔生産,最大限度削減工業污染排放,建起輸水沿線“綠色長廊”。
來自重要水源地湖北省的人大代表翁行德説,南水北調工程勢在必行,這是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大局,湖北雖然是淡水資源大省,但要服務好這個大局,必須加大節水力度,同時還要加大沿長江和漢江流域水土保持力度,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農村能源建設。
有限的水資源如何分配?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鄭守儀委員長期研究黃河水資源分配問題,他建議,應建立流域水市場,使黃河水資源的所有權、經營權、使用權得以合理分離,真正形成利益主體。他説,去年北方大旱,黃河來水水量不足常年年份一半的情況下,9年來首次沒有斷流,而且還擠出10億立方水供給天津,這實在令人振奮,取得成功的關鍵原因在於實現了統一調度,避免了水資源的浪費。
代表委員們呼籲,如果沒有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雙管齊下”,各地極有可能展開“引水競賽”。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陳效國代表指出,流域內各地自行其是、自由取水,是造成黃河水資源退化及至斷流的重要原因。從50年代到90年代,各地引黃水量增長了1.5倍。從1992年到1995年間,寧夏和內蒙古平均年取水量分別超標110%和32%,而陜西和山西每年取水不足量則分別為33%和70%。
解決水問題,除了不斷進行體制創新外,還需要科技創新。這是代表委員們的共識。民建中央副主席張榕明委員呼籲,把開發空中水資源作為重大戰略項目進行規劃和研究。據分析,如果採取措施進行人工增雨,我國每年增加6000億噸水是有可能的,若其中三分之一能進入西北和華北,將顯著緩解當地的缺水狀況。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朱作言代表説,治理水污染不光是關閉一批污染企業就能解決的,還要花大力氣來修復已有缺損的生態系統,因此必須加強對水生生物的研究,並在評價水利工程的環境影響時,要多從生態學、生物學的角度去思考。(張先國 林紅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