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之一:導演慧眼識聰
在剛剛結束的第十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中,周迅被提名為最受大學生歡迎的女演員。與同為“花旦”的趙薇、章子怡、徐靜蕾相比,周迅沒有進過高校接受專業表演訓練,但幸運的是,有眾多著名導演提攜,將她送上明星之路。
199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不到20歲的周迅走進謝鐵驪導演的影片《古墓荒齋》。3年後,一位攝影師將周迅推薦給正在籌拍電影《風月》的陳凱歌,這位著名導演便在北京的一家歌廳找到了正在演唱的周迅,她《風月》劇組呆了半年多,收穫非常大。周迅不禁感慨自己運氣好,碰到的導演都是特別認真地工作,這給她一種感受,就是必須無條件認真做事情。
過了兩年,陳凱歌拍攝電影《荊軻刺秦王》時,又一次找到周迅,讓她在片中飾演一位自殺的盲女。拍了這麼幾部影片後,周迅漸漸聲名鵲起,並相繼與李少紅、趙寶剛等著名導演合作,拍攝了一系列奠定其聲譽的影視片。
前不久,導演馮小剛也當眾誇獎周迅,稱她是“新一代女演員中的No.1”。獲得如此高的評價,或許並不能簡簡單單用“幸運”二字來解釋。眾多導演這樣偏愛周迅,自然是周迅身上有著與眾不同的氣質和演技。
周迅之二:精靈聰慧展演技
本月初,武俠作家金庸在“華山論劍”時,將“聰慧、嬌美”兩個詞送給在電視劇《射雕英雄傳》中扮演黃蓉的周迅,這可算是他對周迅的高度評價。的確,周迅在銀幕與銀屏上扮演的人物,也符合這一特徵。
在《射雕英雄傳》開拍前,很多觀眾便將周迅當成扮演黃蓉的不二人選。該劇播出後,除了周迅的嗓音、古典文學常識等受到一些金庸迷的惡評,尤其是批評她粗啞的嗓音和漫不經心的神情。
其實,她只是想為自己拓寬戲路,使自己扮演的形象不要重復。從在電視劇《大明宮詞》中飾演“天真無邪的太平公主”開始,到在《人間四月天》中演繹“才女林徽音”,在《橘子紅了》中扮演“秀禾”,周迅的演技逐漸發揮,趨於成熟。在《橘子紅了》中,周迅用眼神和表情,便將初見老爺時的羞怯,以及與耀輝在一起的愉悅,演繹得十分到位。
而在眾多電影中,周迅飾演的不同人物也充滿靈性。在現實生活中,她並不將自己混同劇中人物。當回答生活與演戲是否相同這類問題時,她也把自己的聰慧展露無余。
周迅:“我以前是一個沒有那麼多媒體圍繞的演員,而現在得去面對、承受這些東西,這種東西都會告訴我一些什麼,都是挺好的。如果我的生活當中像劇中這樣,我不是太慘了嗎?”
就這樣,周迅用聰慧和機靈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也以其精靈般的形象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歡。
周迅之三:性情中人小嬌女
周迅受大學生歡迎的一大原因,是因為她聰慧、精靈,除此之外,她任性、倔強的性格,也讓大家印象深刻。難怪有些觀眾送給周迅這樣一個別稱──“性情中人小嬌女”。
在周迅扮演的角色中,刁蠻、任性、倔強的人物很多。《射雕英雄傳》中黃蓉的任性、刁蠻自不待言,《大明宮詞》中的那個太平公主,能用上吊來威脅三天沒來看自己的母親,更是任性之至;而電影《荊軻刺秦王》中的盲女憤而自盡,可見其剛烈倔強,電視劇《像霧像雨又像風》中的杜心雨,也是一幅倔強的性格。
而在生活中,周迅的性格也與她扮演的人物非常相似。在公眾場合,她有時與媒體無話不談,有時卻又拒絕採訪、無故發脾氣,有時剛剛孩子氣地瘋鬧過,轉臉又傷心哭泣。
去年,當媒體熱炒她與李亞鵬的戀情時,周迅面對眾人,還是一臉幸福,率性回答記者的提問:“我也希望在某個生日收到結婚戒指。”
如今,經歷了感情變遷,當愛已成往事,倔強的周迅仍然滿含微笑面對觀眾。漸趨成熟的她對男女交往之道也有了更深的體會。周迅:“男孩應該比較有包容性,對,包容性。”
前幾天,周迅在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上捧回最受大學生歡迎的女演員獎,這是對她最好的安慰和鼓勵。
周迅之四:梨花帶雨不易停
作為性情中人的周迅,哭哭笑笑都是平常事。事實上,演哭戲倒是周迅的拿手好戲,而要把各種不同情境下的哭戲拍好,卻並不容易。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周迅在眾多影視片中神態各異的哭泣鏡頭吧。
這麼多的哭戲,幾乎把周迅塑造成了“悲情主角”。其實,這些哭戲背後還有很多故事。拍電視劇《橘子紅了》了時,有一場女主人公聽到母親死訊後,不顧傾盆大雨,痛哭著衝到院子裏的戲。拍攝時,周迅與黃磊從院子裏到屋檐下,拉拉扯扯拍了3個回合,最終站在雨中拍完了這場戲。接著,周迅真的躲在黃磊的懷裏,失聲痛哭起來。
在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也有一場感人的哭戲。當周迅扮演的林徽因得知詩人人徐志摩因飛機失事後,她低頭往花環上一朵一朵插著小白花。從沉默到説話,到哽咽難語、泣不成聲,直至最後伏倒在梁思誠身上失聲痛哭,周迅將整個過程表演得一氣呵成,細膩感人。
哭了那麼多次,周迅説自己總是很難從悲傷中緩過神來。
周迅:“每個悲劇的每种經歷、感受都是不一樣的。沒辦法,就只能讓它過了,拍《寶貝》的時候一年多才好。”
如今,劇中人的痛苦以及生活中的悲傷都讓周迅覺得很累。她期待著改變戲路。
周迅:“也想過自己又一天可能會去演喜劇,因為悲劇演的太多了。”
讓我們期待周迅更為輕鬆的銀幕形象。
(李妍寫稿 劉武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