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關心中國電影、熟悉中國電影的人,沒有一個會忽略陳凱歌、張藝謀、周曉文這些名字。是他們繼承了老一代的衣缽,開創了中國電影的新紀元。
導演周曉文拍《秦頌》説的是“荊軻刺秦”的故事,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講的還是這個故事,説他們早就有“英雄”情結並不為過。幾年後,張藝謀再次選中“刺秦”這個題材拍攝,想必也是蓄謀已久。他甚至連片名都用《英雄》,其“英雄情結”袒露無余。
同樣具有這一情結的還有導演何平。據説當初他也把自己的新片命名為《英雄》,只是因為張藝謀搶先一步,他才只好改片名為《天地英雄》,真有些“英雄所見略同”的味道。
張藝謀、何平心中的英雄都是俠肝義膽的江湖俠客,而導演吳子牛卻把目光瞄準了歷史上為民族大業建立功勳的民族英雄。通過電影《英雄鄭成功》,他宣泄的也是“英雄情結”。這幾位導演不約而同地塑造古代英雄形象,雖然影片風格各異,但卻是異曲同工。
第五代導演不僅有“英雄”情結,還與“經典”情結著稱於世。他們用影像來複製經典作品,向電影大師致敬。
回首影壇那些第五代經典作品,《一個和八個》、《黃土地》、《烈火金鋼》、《紅高粱》,第五代導演可以説是沐浴著“紅色經典”成長的一代,他們的成名作大都改編自當代著名作家的詩歌、散文或小説。可以説,經典文學作品為他們走向成功鋪就了坦途。
時隔多年,不少第五代導演心中的“經典”情結依然如故,這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從美工師改行當導演的何群。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平原槍聲》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何群這回啟用胡軍、劉琳等明星,再次演繹了這個血與火的抗戰故事。而十年不拍電影的導演田壯壯,重拾導筒後拍攝的影片《小城之春》,竟是翻拍電影大師費穆五十多年前的經典之作。
不過,何群與田壯壯這兩部向經典致敬的新作似乎都沒能引起太大反響,也許,我們只能把它看做是第五代導演“經典”情結的一種延續吧。
(劉武寫稿 黃戀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