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辛勤勞動的光榮感
■濮端華
在共和國的史冊上,記載著一串響亮的名字:趙佔魁、王進喜、時傳祥、蔣築英、史來賀……他們是普通而平凡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但都以辛勤的勞動創造了不平凡的工作業績。時隔幾十年,祖國沒有忘記他們,人民永遠懷念他們。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辛勤勞動光榮,勞動精神永恒。
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勞動史。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創造了世界。以勤勞著稱的中華民族,正是依靠一代代人勤懇的勞作,才一步步走向繁榮富強。隨著當今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一些人對勞動的態度和價值認同出現了一些誤區。譬如,有的人貪圖安逸享受,不願付出艱苦勞動;有的人崇尚腦力勞動,輕視體力勞動;有的人嚮往創新勞動,厭煩簡單勞動……如此等等,使拈輕怕重、不勞而獲的社會心理得以滋生,使好逸惡勞、坐享其成的不良社會風氣得以蔓延。在今年“兩會”上,一位人大代表發言指出:當前社會上一些年輕人總是期待著“一夜暴富”,有的甚至瞧不起那些收入一般的體力勞動者,這種思想既不利於青年人成長,也不利於社會職業結構的優化,值得全社會警惕。這番呼籲可謂振聾發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有必要對勞動的價值予以重新確認和強調。
辛勤勞動作為一種傳統美德,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沒有辛勤勞動,一切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無從談起;沒有辛勤勞動,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必然失去最基本的保障。應該承認,隨著現代科技的高度發展和廣泛應用,社會發展中逐步出現了由體力勞動為主導向腦力勞動為主導轉變的趨勢。勞動內部發生分化,科技勞動、管理勞動、創新勞動的地位不斷提高,體力勞動、簡單勞動的地位相對下降。對此,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特別是在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中,固然必須重視科技勞動與管理勞動逐步佔主導地位的客觀趨勢,但是,我們絕不能因此而輕視體力勞動和簡單勞動。社會猶如一部大機器,每一個勞動者的每一份工作作為這部大機器的一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不論是簡單勞動還是複雜勞動,都是光榮的,都應當得到認可和尊重。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偉大勞動精神,永遠是社會主義價值觀和道德觀的重要內容。
軍人擔負著保衛國家、捍衛和平的神聖使命,軍人所從事的勞動是一種特殊而偉大的勞動。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形勢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一些人不能正確看待軍人勞動的特殊性。有的認為軍人勞動不創造經濟效益,因而沒有價值;有的一味以物質回報來衡量軍人勞動的價值,因而感到當兵吃虧;有的則因為和平時期很少有戰爭的考驗,而對軍人勞動的價值標準認定模糊起來……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軍人作為社會勞動分工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勞動價值必然有著特殊的體現。軍隊是國家政權的支柱,保衛著人民的和平安定,軍人往往要在實現國家和民族最高利益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勞動的價值。軍人所從事的勞動雖然不直接産生物質效益,但它産生與物質效益密切相關的社會安全效益。毛澤東曾精闢地説過,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自古軍旅多艱險,從來為武少安閒”。軍事職業的艱辛性和風險性決定著軍人勞動的價值更多地體現為犧牲和奉獻。因此,在軍人的勞動價值觀中,絕不能把經濟利益作為第一原則,而只能把國家利益、政治利益放在第一位。
新世紀新階段,我軍發展正面臨著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忠實履行我軍新的歷史使命的偉大實踐中,牢固樹立辛勤勞動光榮、好逸惡勞可恥的觀念,正確認識軍人勞動的特殊價值、增強辛勤勞動的光榮感,對我們來説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面對知識經濟社會和軍隊信息化建設浪潮,我們必須立足本職堅持學習,不斷拓展對知識擁有的深度與廣度,不斷增強對知識的運用與創新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立志做一個祖國和軍隊需要的社會主義優秀勞動者。
勞動孕育希望
■汪金友
勞動,不僅“創造了人”,而且“創造了世界”;不僅帶給我們衣食,而且帶給我們快樂。正如羅馬詩人唯基爾所言:“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塊土地,都留下了勞動的印記。”
但勞動與勞動也有不同。一萬年前的勞動,用的是石器;一千年前的勞動,靠的是手工;一百年前的勞動,開的是笨重的機器;而今天,我們勞動用上了鍵盤和鼠標。勞動的對象不同、工具不同、方式不同、環境不同,勞動的效果就不一樣。鑽木取火與用打火機取火,肩膀運輸與用汽車運輸,兩條腿趕路與坐著飛機趕路,論速度論力度,論成本論效益,都已相差了百倍千倍。
勞動在使我們認識世界的同時,也改變著世界。可以説,人類的任何一項發現和發明,都來源於勞動。不懈地勞動,促使不斷地發現;不停地鑽研,創造不朽的發明。勞動也使我們更加善於思考。100多年前,馬克思通過思考,發現了“剩餘價值”,思考出馬克思主義。80多年前,中國工人在思考,中國的知識分子也在思考,思考的結果,是中國工人階級的覺醒和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從此,我們就沒有間斷過思考。50多年前的思考,使我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20多年前的思考,使我們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今天,我們仍在不停地思考,在思考中發現規律、提高認識,發展的希望就孕育在不斷的思考與創造之中。
在今天這個歷史機遇期,我們需要更加努力地勞動。但今天的勞動絕不是重復昨天的勞動。我曾和一位朋友討論過勞動,他的兩個觀點給了我很大啟發。一是如何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二是如何實現勞動者的公平。將來,“流汗”的産業肯定越來越少;“動腦”的工作必然越來越多。未來的勞動,更多地將是一種“智慧”勞動、“高效”勞動。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顯得尤為迫切。同時,勞動也只有在“公平”之下,才會實現其應有的效能,勞動的本質,決定了“公平”的永恒。我們的光榮歷史在勞動中創造,我們的美好未來也在勞動中孕育,時代發展要求我們珍惜勞動,熱愛勞動,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出充滿希望的明天。
敬重勞動者
■孫廣遠
近日朋友送來一本他的散文集,讀到其中一篇《北京大街上的人格掃描》時,我的心情格外沉重。作者在文中寫道,他妻子是一位環衛工人,一次雨後在西長安街延長線上埋頭打掃衛生,冷不丁有人甩來粗野的罵聲,喝令她把濺在皮鞋上的臟污擦掉,他妻子仔細一看,那人锃亮的皮鞋上只被濺了一點雨水。雖然沒有答應那人的無理要求,但他妻子卻忍受了更多的斥責。作者寫道,那人對一位環衛工人的輕慢無理,是對勞動的鄙視,是對勞動者的失敬,儘管他西裝革履,但他骨子裏是卑下的,靈魂是骯髒的,人格是缺失的。讓人瞧不起的不是環衛工人,而是他這個瞧不起環衛工人的人。
偌大一個北京城,有幾個西裝革履包裹下的醜陋靈魂不足為奇,蔑視勞動與勞動者也不是任何一個城市市民的人格主流。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在人們的意識和行為中,不敬重勞動、不敬重勞動者的現象並不少見。試問,你是否對在你不遠處艱苦勞作、身上散發著汗味的農民工翻過白眼?你是否糟蹋過勞動者用汗水澆灌的糧食、用心血製造的産品?當你的孩子不好好學習或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你是否用“考不上大學長大了讓你當民工”之類的話教訓過孩子?如此等等,都説明我們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看不起勞動、看不起普通勞動者的思想,都説明我們有的人在思想感情上與勞動和普通勞動者有了一定距離。
看不起勞動,看不起普通勞動者,有它的思想與社會根源,比如,千百年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等剝削階級思想的影響依然存在;長期形成的城鄉差別、腦體差別以及分配差別依然存在;官本位思想與官本位現象依然存在,等等。這些都深刻影響著人們對勞動與普通勞動者的態度。同時,思想引導上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一個時期以來,我們缺乏有關勞動光榮、勞動者光榮的實質性教育,那些質問甚至否認勞動與勞動者光榮的論調在社會上還有一定市場。
我們大都是勞動人民的後代,我們來自勞動人民,我們的根紮在勞動人民之中。即使我們離開了農村,離開了工廠,即使我們原本就是城市人,但我們的盤中餐、身上衣、頭上屋,我們所享受的一切,無不凝結著勞動者的心血,無不是勞動的結晶。不管什麼樣的勞動,不管什麼樣的勞動者,都創造著我們的物質與精神財富,都是光榮的、高尚的、值得敬重的。我們永遠沒有理由、沒有資格瞧不起勞動、瞧不起勞動者。如果誰厭惡勞動,鄙視勞動,不接近、不尊重甚至歧視勞動人民,思想就可能“長毛”、“生銹”甚至變質,消極、懶惰、貪圖享受、好逸惡勞、不勞而獲、投機取巧等等惡習往往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古時候許多有遠見的人著力營造“耕讀之家”,許多老一輩革命家常以“布衣”自居,就是為了在感情與實際生活上時常體悟勞動的艱辛,保持勞動者的本色,防止自己與後代忘本、變質。這是很值得我們效倣的。
|
吳運鐸:以創造性勞動克服一切困難
“頑強戰鬥,以創造性的勞動克服一切困難。”——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兵工事業的開拓者吳運鐸的誓言。正如他的自傳體小説所寫,吳運鐸是一個“把一切獻給黨”的人,為了進行炮彈實驗,他三次負傷,被譽為“中國的保爾 柯察金”。
|
申紀蘭: 勞模不勞動叫啥勞模
|
“勞模不勞動,叫啥勞模?有點錢就貪圖享受,叫啥共産黨員?”——聽別人説自己不知享受,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這樣反駁。建國初期,申紀蘭創辦聞名全國的“西溝金星農林牧生産合作社”,受到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讚揚。上世紀50年代,申紀蘭榮獲全國勞模稱號。
朱伯儒:把幸福建立在自己的勞動上 |
|
“一個有道德的人,應該把幸福建立在自己的勞動上。”——學習雷鋒的光榮標兵朱伯儒如是説。朱伯儒發揚我軍優良傳統,竭盡所能為群眾做好事,被群眾譽為“八十年代新雷鋒”,1983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學習雷鋒的光榮標兵”稱號。
包起帆:勞動模範應當做奉獻的典型 |
|
“國家給我的榮譽稱號是‘勞動模範’,我理解‘勞動模範’應當是奉獻的意思。我應當做奉獻的典型。”——全國勞動模範、聞名海內外的“抓斗大王”包起帆給自己的人生定位。包起帆致力於港口裝卸工具的發明創造20多年,在本職崗位作出了突出貢獻。(孟令飛輯) |
|
|
時代呼喚“勞動光榮”
——訪南京政治學院理論一系主任何懷遠教授
■本報記者 徐文耀
【何懷遠簡介】哲學博士,現任南京政治學院理論一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哲學學會秘書長,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理事,全國高校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記者:“勞動”總是與“光榮”連在一起。辛勤勞動造就了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同時也作為一種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傳承下來。今天,胡錦濤總書記又把辛勤勞動作為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出,其重大現實意義是什麼?
何:首先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今天生存在文明世界中的各個民族都曾有著艱苦勞動的過去,但是,只有那些“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民族,才能贏得光輝的未來。國家、民族和個人一樣,窮則思變,富而生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華民族要富裕、要發展,要有大的作為,絕不能小富即安,頓安即逸,必須以“勞動光榮”的觀念催生奮鬥的使命感,推動我們國家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記者:可是也有一部分人,在社會生活中總企圖坐享其成,好逸惡勞、投機取巧,甚至不勞而獲。如今強調“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我理解,也與市場經濟條件下,一部分人不願意付出艱苦勞動、把發財致富的夢想寄託在投機取巧上有關。
何:你説得對。就其現實針對性來説,胡總書記提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也有矯正人們對市場經濟某些錯誤認識的因素在其中。市場經濟需要人們抓住市場機遇、搶佔市場先機,但市場經濟決不是玩“空手道”的遊樂場,它恰恰是人們的勞動交換體系。不斷的交換要求人們必須有市場的誠信,市場誠信的根本就是人們誠實地交換自己的誠實勞動。誰都不難理解,將軍不喜歡不願誠實勞動的士兵,管理者不會聘用不願誠實勞動的職工,領導也不可能重用不願誠實勞動的部屬。否則,軍隊不能打勝仗,企業不能創造利潤,一切工作都無法高效運轉。
記者:有辛勤勞動者,就會有好逸惡勞者,勞與逸似乎是與生俱來的一對矛盾。記得馬克思曾經説過“勞動著是美麗的”,但他也主張人們享樂,認為到了共産主義社會,每個人都“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對我們來説,顯然需要把正當的、必要的享樂與好逸惡勞區別開來。
何:作為一對永恒的矛盾,逸是勞的目的,勞是逸的手段,任何勞動都不是為了勞動而勞動,而是為了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為了在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中獲得逸與樂。但是,沒有辛勤的勞動,逸與樂就沒有基礎。只圖安逸不事勞動,甚至厭惡、輕視、蔑視勞動,靠佔有別人的勞動成果過寄生生活的人,是馬克思主義堅決反對的。也正是在勞與逸統一的要求上,馬克思主張辛勤勞動與自由勞動的統一,他一方面強調勞動的重要性,同時要求打破舊式分工對人們勞動自由的限制,努力追求人們選擇勞動方式的自由,使社會不再迫使漁夫一輩子只能捕魚,獵人終生只能打獵。
記者:追求選擇勞動方式的自由,可能也會帶來一些消極的社會現象,比如時下有些青年找不到工作,很多情況下並不是因為社會工作崗位出現飽和,而是許多人都以薪酬高、條件好、風光體面的工作為選擇目標,而對那些掙錢少、臟累差的崗位看不上。
何:這反映了當前人們在對待勞動的態度上出現的觀念偏差。現在有些人的確在潛意識裏把勞動分成了三六九等,這種思想觀念是需要糾正的。在社會主義社會,雖然勞動有分工,工種有差別,職位有高低,但人格無貴賤,它不容許任何形式的勞動歧視,勞動面前人人平等是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讓我們想一想,國家主席劉少奇能對淘糞工人時傳祥由衷地説:“我當國家主席,你淘大糞,都是為人民服務。”這是一種怎樣的平等觀!在複雜的社會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無法自我滿足,都需要別人的勞動,需要就是一種依賴,依賴的滿足就值得我們尊重滿足我們需要的人。今天,我們要特別提請人們尊重簡單勞動者、體力勞動者,因為高技術帶來的操作性勞動的簡單化、傻瓜化,容易使人們忽視簡單勞動的創造價值;現代價值標準必然帶來對傳統生産方式的觀念貶值,人們容易看不起簡單勞動和簡單勞動者,比如農民。其實,正是他們戰鬥在社會財富創造的第一線,科學家固然可敬,簡單勞動者同樣可親。
記者:勞動作為一種謀生手段,勞動力作為一種商品形式,需要遵循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等價交換原則。可是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又強調奉獻,提倡社會個體用自己的勞動奉獻社會、報效國家,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人會問:講奉獻在市場經濟奉行等價交換原則的條件下,還能不能行得通?
何:回答這個問題,有兩點需要弄清:其一,市場經濟奉行的的確是等價交換原則,可是,人們交換的是自己的勞動,如果換一種思路,也可以説彼此付給對方的是服務,滿足的是需要。雖然交換是等價的,但仍然是互利互惠,也是互恩的,因此,我們值得彼此心存感激、心懷他人。其二,個人與國家之間永遠不能奉行等價交換原則,社會發展永遠是社會成員奉獻的結果,先輩的艱苦付出才有我們今天的繁榮,我們的卓越創造才有子孫未來的幸福。奉獻永遠標識著一個人的道德高度。
記者:作為軍人,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勞動?
何:我們軍人從事的勞動,是生産社會安全的勞動,從事安全事業的人必然是工作在社會最不安全的崗位上。在這個意義上説,從軍不是就業,而是獻身於一項最需要犧牲奉獻的事業,如果沒有“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榮辱觀,而是以就業的觀念從軍,以等價交換的心態當兵,平時不願艱苦創業,戰時怎能捨生忘死?
記者:為祖國“捨生忘死”,應該是軍人勞動的價值實現吧?
何:軍人勞動的價值實現其實有兩種,一是“在”的威懾價值,二是“用”的戰爭價值。軍人的戰爭價值是容易被認識的,可“在”的威懾價值既難以呈現,也難以為人們所認同。和平與安全是軍人付出艱苦勞動價值的結果,可恰恰是長期的和平與安全使軍人沒有發揮戰爭價值的機會,於是,軍人的價值就容易被漠視。社會主義制度還決定了軍人的勞動具有悖論性:雖然我們建設強大軍隊的目的是為了國家的安全,但是,我們的武力總是“為了用”而“但願不用”。這一點既要求社會認識軍人的價值,也需要軍人的自我價值認同,只有認識到軍人“在”與“用”的雙重價值,社會才懂得尊重軍人,軍人才能産生價值實現的光榮感和崇高感。無論如何,我們軍人都要謹記:歷史總是把光榮給予那些為國家、民族、社會和人民作出犧牲奉獻的人。(繪圖:郭天一)
勞動不是“懲罰”
張蘭成 陳駟
某企業為加強對員工的管理,制定了這樣一項規定:如果誰違反紀律,就要為其安排一定的勞動任務,並詳細規定了違紀後所承擔的具體任務。比如,集合不到,就要打掃樓道衛生一次;開會不到,要被罰打掃廁所一週,如此等等。
簡單地把勞動當作懲罰手段,這種方法欠妥。這樣做很容易給人們造成錯誤印象,認為勞動是不光榮的。之所以出現這種“以勞代罰”的現象,癥結在於某些管理者沒有給勞動一個正確的價值定位,從思想深處依然認為勞動不光榮。當然,通過勞動可以改造一個人的思想,提高一個人的境界,但這是建立在讓受教育者自覺接受基礎上的。簡單地“以勞代罰”,是一種導向錯誤,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勞動不分貴賤
周清卿 黃宏貴
近日,某連組織戰士填寫家庭情況登記表。戰士小張父母是某縣城的清潔工,上學時,小張常常因此被同學們瞧不起,小張也覺得這份工作不大光彩,所以從不願意在別人面前提自己父母的身份。這次,小張乾脆就把父母工作情況那欄空著不填,讓戰友們覺得很奇怪。
一位偉人曾説:“勞動人民雖然腳上沾滿了牛糞,卻是最乾淨的。”勞動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不管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複雜也好,簡單也罷,只要是勞動,就在為社會創造價值、增添財富,就是光榮的,就應當受到尊重。社會缺了任何一項勞動,都會在運轉上出毛病。因此,每一項勞動、每一個勞動者都是平等的;任何輕視勞動、蔑視勞動、貪圖享受的思想,都應當受到批評和指責。
勞動貴在奉獻
單天國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給多少報酬出多少力。有的人幹工作,首先講條件、談價碼,如果認為報酬不夠高,積極性就大打折扣,能幹好也不願好好幹。加班要加班費、作出點成績就要獎金,並且理直氣壯地認為,報酬的高低也是自身價值的體現,不能讓自己太“掉價”。
勞動作為一種謀生手段,需要贏得報酬,否則,一個人如何安身立命?但是也要看到,勞動又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謀生手段,勞動的價值不能單純用金錢來衡量。我們所享受的現代社會文明成果,其實都是別人的勞動果實,都是每個人為這個社會奉獻的結果。勞動不光是為了個人生存,更是為了社會發展,奉獻會使大家都受益。在勞動中樹立奉獻意識,于社會于他人于自己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