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瀾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15日 16:12
1904年生,字衍功,號海鷗,安徽無為人。幼年曾就讀于私塾和公學,1925年1月入黃浦軍校第三期,次年畢業後,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先後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等職。1938年,在臺兒莊對日作戰中,因戰功卓越晉陞為第八十九師副師長兼第三十一集團軍幹部訓練教育長。1939年升第二百師師長,授予陸軍少將軍銜。
1942年初,應美國和英國的一再要求,中國政府組建中國遠征軍(援緬軍)。同年3月,戴安瀾率所部萬餘人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揚威國外,藉伸正義”。在東瓜戰役中,他面對數倍于己的日軍,表示了決一死戰的堅定信念:“此次遠征,係唐明以來揚威國外的盛舉,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東瓜。”在十多天激烈的東瓜保衛戰中。戴安瀾率部孤軍奮戰,擊斃敵軍5000余人,掩護了英軍的撤退,取得了出國參戰的首次勝利。美國官方認為,東瓜保衛戰是“所有緬甸保衛戰所堅持的最長的防衛行動,併為該師和他的指揮官贏得了巨大的榮譽”。蔣介石對此的讚譽是:中國軍隊的黃浦精神戰勝了日軍的武士道精神。重慶的報紙稱東瓜保衛戰“無論在中國抗戰史或世界大戰史均有其不朽的價值”。英國的《泰唔士報》稱之:“東瓜之命運如何,姑且不論。但被圍守軍,以寡敵眾與其英勇作戰之經過,實使中國軍隊光榮簿中增一新頁。
4月24日,戴安瀾所部在奉命收復棠吉的戰鬥中,他親臨前線指揮,戰鬥異常激烈,隨從副官受傷,一名衛士犧牲。戰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報傳來,不僅使中國遠征軍以極大的鼓舞,而且也使東線戰局的轉危為安有了希望。戴安瀾的名字再次出現在中國、美國和英國的各家報紙上。
由於日軍迂迴包抄,戴安瀾所部陷入日軍重圍。同年5月16日在奉命撤退的途中,突遭日軍重兵伏擊,戴安瀾親臨前線指揮。激戰兩天後,全師傷亡慘重,戴安瀾胸腹兩處中彈,還是突出重圍。在多雨的山林中。戴安瀾的傷口感染惡化,5月26日行至孟關(即茅邦)時,以身殉國,終年38歲。
戴安瀾去世後,全師悲慟萬分,他們含著淚砍伐樹木,製成一口棺木,將將軍的遺體入殮,並由所部五九八團虎櫬回國。在鄭庭芨的帶領下,該部于6月2日衝破日軍最後一道防線,于6月27日到達雲南騰衝。在滇緬邊界,一位老華僑得知戴安瀾將軍去世的噩耗後,專程趕到部隊,將一口為自己準備的楠木棺材獻出,以供戴將軍成殮。
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的香山寺為戴安瀾舉行了國葬儀式。由國民政府特派代表李濟深主祭,全國各地的各界代表以及當地軍民一萬餘人參加了公祭儀式。李濟深在悼詞中説道:“戴故師長為國殉職,其身雖死,精神永垂宇宙,為中國軍人之模範!”
國共兩黨的領導人也紛紛送來輓詩、輓聯和花圈,對戴安瀾的以身殉職給予極高的評價。
毛澤東在輓詩中寫道:
外侮須人禦,將軍賦採薇。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周恩來在送的挽詞中寫道:
黃浦之英,
民族之魂。
會後,戴安瀾的靈柩暫厝于全州。1943年的秋天,戴安瀾的靈柩由廣西全州遷葬于他的故里---安徽蕪湖市赭山公園的小赭山南麓。美國國會授權總統羅斯福,在戴安瀾去世後,向他頒發了美國軍團功勳章。羅斯福在簽署頒發勳章的命令中寫道:“戴安瀾將軍于1942年同盟國在緬甸戰場協同援英抗日時期,作戰英勇,指揮卓越,圓滿完成所負任務。實為我國盟國軍人之優良楷模。” 同年12月,國民政府發佈命令,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並批准戴安瀾的英名入似南京忠烈祠。
1956年9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追認戴安瀾將軍為革命烈士,同年10月3日,毛澤東主席向戴安瀾的遺屬頒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