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宜會戰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8日 16:07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5月至6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5戰區部隊在湖北省棗陽、宜昌地區對日軍華中派遣軍第11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日軍為解除威脅,確保武漢,于4月中旬調集第3、第13、第39師團,第6和第40師團各一部及第18旅團,在第11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指揮下,採用機動奇襲、兩翼包圍、分進合擊偽戰術,企圖將第5戰區主力圍殲于棗(陽)宜(昌)地區。
為阻止日軍進犯,第5戰區確定分為左、中、右3個集團軍,採取分路挺進敵後襲擊日軍,主力向兩翼外線轉移,相機與日軍決戰的方針,並調集6個集團軍,計21個軍56個師兵力參加作戰。會戰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5月1日至下旬,以棗陽為中心的作戰。1日,日軍由信陽、隨縣、鐘祥地區向棗陽、唐河發動進攻。為阻擊日軍進犯,中國守軍第2、第11、第31、第33集團軍先後在唐河、田家集、棗陽、高城等地區與日軍展開激戰。至8日,棗陽失守。10日,第5戰區對日軍展開反擊,從北、西、南三面對日軍包圍夾擊,戰至11日晚,迫使日軍向棗陽以南收縮。中國軍隊跟蹤追擊、側擊日軍,先後剋復唐河、泌陽、明港、唐縣等地;16日,剋復棗陽。日軍為打開南退之路,集中兵力在宜城東北之南瓜店附近對前來堵擊的第33集團軍進行南北夾擊,在飛機、山炮支援下連續發動猛攻。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和特務營及第74師主力全體官兵,在與日軍血戰中為國壯烈捐軀。21日,日軍再陷棗陽,並北進至鄧縣、老河口、樊城一帶。中國軍隊轉移到唐、白河兩岸。
第二階段從5月下旬至6月24日。23日,日軍第11軍決心實施宜昌作戰,並於25日下達渡河命令。31日晚,日軍第3、第39師團強渡襄河,于6月1日攻佔襄陽。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電令第5戰區部隊反攻襄陽,並將戰區部隊分為左、右兵團,由李宗仁、陳誠分任兵團長。3日,剋復襄陽。日軍遂南下進攻宜昌。5日,第13師團及第6師團一部也渡過襄河,直取宜昌。中國軍隊第77軍及江防軍一部在荊門西側至江陵之線竭力抵抗。10日,日軍對宜昌發起進攻。守軍奮勇抵抗,與日軍激戰至12日,宜昌失守。日軍第3、第39師團由襄陽南下時,中國軍隊第2、第31集團軍尾隨其後,收復襄陽、宜城,進至當陽、荊門以北地區。16日,日軍準備撤離宜昌,中國軍隊立即反擊,于17日剋復宜昌。日軍在撤退中又接到其大本營確保宜昌的命令,突然回兵于24日再次攻佔宜昌。
此後,日軍將兵力配置於宜昌、當陽與襄河附近地區中國軍隊集結在信陽、鐘祥,隨縣、荊門、宜昌、江陵以北之線,與日軍形成對峙局面,棗宜會戰遂告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