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網評]需要-動機-行為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07日 10:05
作者:軍中綠花 1 時間:2005-04-06 09:00:15
查看原帖
對一定物質、精神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們行為的"初動因"。馬克思曾説:"人們通過每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期望的目的而創造自己的歷史。"需要-動機-行為,是人心理活動的基本程序。因此,研究青年需要的特徵和規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課題。 <一>青年需要的多樣性 人的需要是多樣性的。青年的需要同樣也是多樣性的。 1、物質生活的需要。物質生活需要通常包括吃、穿、住、行等等,他是青年需要的基礎,上滿足其他需要的前提。"一個好的炊事班等於半個指導員。"由此可見,較好的物質生活需要對基層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的戰士吃不好,吃不飽,那麼他們怎樣更好投入高強度,高消耗體能的訓練呢,怎樣在訓練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呢?因此,對物質的需要,在一切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類對物質的需要是最基本的但並不是全部,當人的基本生活得到滿足時,他就會有更高層次的需求。 2、豐富多彩的業餘文化生活。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日趨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不僅僅單純要求有較高的物質生活需要。特別是我們的戰士文化基礎比較好,視野開闊,愛好廣泛,獵奇心理強,追求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對此我們應該如何針對青年的特點,積極地引導,不能單純用行政命令--"你不能這樣,你不能那樣"來堵塞,不能一棍子打死。相反,我們應該適應新時期青年的特點,在 許可的條件下,滿足戰士的精神需要;對不能滿足的,進行疏通和引導。這樣,既能滿足健康的精神需要,又能防止和抵制各種思想的侵蝕。 3、要求有親密無間的團結和兄弟般的情誼。 從人的需要上講,每一個人都有希望生活在和睦溫暖的環境中,這是他們健康成長的客觀條件。因為他們在感情上的需要較為強烈,如不及時滿足他們的感情是的需要,就會形成一些有害部隊的小群體,也不利於自己成長進步。 4、積極爭取個人和集體榮譽。 我們的戰士都有上進心,都希望自己成長進步。有的想立功,有的想授獎,有的想入團、入黨,有的想提幹、考學等等。對此,我們應該加以鼓勵和引導。 他們都有強烈的自尊心。他們都想得到領導的重視。如果一個戰士,一聲不響埋頭苦幹,任勞任怨,然而卻得不到表揚和鼓勵,領導也漠不關心,這樣嚴重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這對我們開展任何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同時,領導也失去了威信。 相反,我們及時表揚和鼓勵他們,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可能會産生在部隊好好幹一場的思想。如果這樣的人的到了一定的比例,部隊開展任何工作都很容易了,我們的部隊就會有戰鬥力。 5、增長知識、渴望成才的需要。 現在的戰士,文化素質都比較高,渴望成才是他們的共同願望。部隊是一個大熔爐,如何培養他們,造就他們是新時期的一大課題。我們不能簡單地加以否定,更不要扣什麼個人主義的大帽子。我們不僅要求青年們要多幹工作,幹好工作,而且要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著想,儘量滿足他們成才的各種需求,使他們能在警營學到一些真的本領,成為國家有用人才。 <二>青年需要的差異性 青年需要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的需要其內容和程序,滿足需要的次序和方式,也是千差萬別的。需要的差異性是這樣産生的呢? 1、家庭條件的不同。 家庭富裕程度的不同,對人的需要常常發生重要影響。家庭條件比較好的一些青年,對物質生活的要求較高,花錢大手大腳;家庭條件比較差的,多數生活節儉,每月還能有點結余,積蓄起來以備急用。就戰士來説,城鎮入伍的,一般對立功、授獎,入團、入黨等問題考慮比較多。農村入伍的,想多學科學文化和專業技術。文化程度較高的戰士,不少想報考軍事院校。父母地位高的人,有優越感,他們對家庭的依賴較大。而其他戰士則有自卑感,對個人的前途,憂慮重重。 2、青年在成長過程中,所處的環境和社會影響不同。 一個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其成長必然會受到影響。古有"孟母擇鄰",現在有的家長為了他們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不惜化高價"擇校"。俗話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説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的戰士,在入伍之前,有的是工人,有的是農民,有的是學生,而有的是無業遊民,街上的小混混。由此,不同的環境産生不同的需要。 3、性格、興趣、愛好不同。 比如吃,各民族習慣不同;南方人與北方人不同。比如文化生活,北方人喜歡京劇,江浙一帶的人喜歡評彈,廣東人喜歡粵劇,安徽人喜歡黃梅戲。性格內向的人,多數喜歡自己靜靜的讀書,而性格外向的人,健談,善交際。此外,年齡,文化程度以及性別的差異,也産生不同的需要。 <三>對青年需要的調節和引導 當人的某種需要産生以後,就會轉化具體的動機,導出特定的行。所以,掌握需要,預測動機,指導行為,就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 1、儘量滿足青年基本的,正當的,合理的需要。比如,戰士要求在現有的條件下,改善伙食,這個要求是正當的,是合理的。戰士家裏有特殊情況,應允許他們探家;有了困難,領導應主動幫助解決。有些需要雖然合理,但由於條件限制,不可能一一滿足,這就要向他們説明情況,愉快服從整體利益.對一些不正當,不合理的需要,批評教育,加以直至和糾正,在講清道理,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時,還要採取必要的措施,以免發生危害集體需要和社會需要的不良行為。 2、掌握需要變化的特徵,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連續性。 人的需要同時表現出"向上性"和"向下性"的特點。"向上性"是説,人的需要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人往高出走。"一種需要得到滿足之後,隨之便會産生新的更高級的需要,出現新的行為方式。"向上性"可以激勵人上進,不斷給自己提出新的目標,始終保持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但如果指導思想不對頭, 動機不端正, 也會激勵個人主義思想膨脹,以至於不顧他人和社會的需要,採取不正當的手段追求和滿足個人需要,為害集體利益和社會公德。 需要的"向下行"時説,人的需要因種種原因不能如願以償,心理上就會受到嚴重挫折。他們就會採取迂迴的方法,補償的方法追求新的需要。有些新的需要同原來的需要具有同等的水平和意義,而多數的需要低於原來的水平,這就是需要的"向下行"。所以,一個人的高層需要得不到滿足,便去追求低一層的需要作補償。如果一個人萬念俱滅,連自己設想的最低目標都達不到,就會陷入極度的消沉和悲觀,完全失去精神上的籍慰和依託,而使矛盾激化。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受挫者的情緒變化,在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力求滿足他們的最低需要,防止因思想情緒得不到調整而發生事故。當然,補償並非無原則的照顧,也不能怕出問題就"封官許願在"。同時還防止一些人因得不到最低的滿足,而轉向對低級趣味的追求。 3、教育青年自覺的服從社會需要。 興趣和需要之間不是因果關係。有興趣的東西可能是一種需要,但不一定是一個人最基本、最經常的需要。需要的東西人們不一定會對他發生興趣。如勞動是人們最基本的需要,也是社會需要,這才是有意義的。因此,要教育人們把個人需要同社會需要統一起來,並服從社會的、集體的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培養和激發人對社會需要的興趣。比如,有的人對當炊事員不感興趣,但是在委派他們擔任這項工作的過程中,加強思想教育和正確引導,有了成績給予他們較之一般較高的獎勵,就會激起他們的榮譽心,增強其責任感,從而,建立起炊事工作的興趣。可見,有的是需要"迫使"一些人産生了興趣,有的則是因為"興趣"的而變成了自己的基本需要。掌握這個辨證關係,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發揮自己的調節作用。 志向是一種高級需要,人有了某種志向就可能對他原來最不感興趣的事物,産生強烈的願望,自覺地處理個人需要同社會需要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