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網評]20世紀十大坦克競風流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7日 17:11
作者:軍中綠花 1 時間:2005-03-06 23:11:58
查看原帖
'遊民'初顯神威 戰爭是武器的催化劑。一戰期間,為了打破陣地戰僵局,一些國家開始研究既能攻又能守的武器。1915年,英國第一個製造出了具有這種性能的樣車,命名為'小遊民'。經過改進,1916年初英國又製造出另一輛樣車,稱為'大遊民' 。由於'大遊民'的各種性能滿足了軍方的要求,英國決定批量生産這種戰車。為保密起見,英國將這種新發明的武器對外稱為'TANK',意為'水櫃'。'水櫃'分為'雌'、'雄'兩種,'雌'性的裝5挺機槍,'雄'性的裝4挺機槍和兩門口徑57毫米的火炮。 1916年9月15日早晨,索姆河畔大霧瀰漫。突然,幾十個龐然大物從英法聯軍陣地上冒了出來,'轟轟隆隆'地向德軍陣地開進。德軍士兵急忙向這些傢伙開火,但卻無法阻止們向前運動。這些龐然大物在德軍陣地上橫衝直撞,壓垮了鐵絲網,搗毀了機槍發射點,還用自身的槍炮向德軍猛烈射擊。德軍士兵見這些 '怪物''刀槍不入',驚恐萬狀,四處逃竄。英法士兵一舉突破德軍防線,很快就佔領了一塊縱橫5千米的陣地,其人員傷亡只有過去佔領同樣大小的陣地所傷亡人數的1/20。坦克初出茅廬就大顯神威。 59式盡展英姿 59式坦克是中國1959年開始生産並裝備部隊的一種中型坦克,也是中國第一種國産坦克。它的問世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産坦克的歷史。1959年國慶節,首批59 式坦克參加了建國10週年大閱兵,首次亮相即成為中外關注的焦點。由於外形防彈性能好、火力強、成本低,59式坦克一舉進入20世紀50年代末世界先進坦克行列。 不管是試驗、演習,還是參加作戰,59式坦克處處'身先士卒'。在20世紀 60年代的一次核爆炸試驗中,59式坦克在核爆炸後迅速向爆心衝去,在預定的時間準時到達爆心投影點,實現了坦克第一次通過原子彈爆心投影點的壯舉,為取得坦克在核條件下作戰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有關數據作出了貢獻。 T-34獨領風騷 到二戰時,坦克在各國軍隊中已'遍地開花',不過蘇聯的T-34坦克可説是 '一枝獨'。因為它無論在武器上,還是在裝甲上,都是當時最先進的。 T-34坦克的攻擊力強。戰爭初期它採用的是76.2毫米的火炮,1943年秋改裝後擁有了85毫米口徑的火炮。T-34坦克的外形設計十分合理,要害部位的裝甲厚度都有適度的增加,整體抗彈能力大大提高。T-34坦克的'體重'最輕,其戰鬥全重僅為32噸,是當時主要參戰坦克中最輕的一種。T-34坦克的速度快,最大速度達5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300千米,遠遠高於德軍的'黑豹'坦克的相應數據46千米/小時和177千米。此外,T-34坦克還採用了獨立懸挂、焊接車體和鑄造炮塔等新技術,堪稱20世紀40年代性能最優越的坦克之一。戰爭結束後,蘇聯坦克部隊及東歐的坦克部隊都裝備了這種坦克,因而T-34成為'世界上裝備數量最多的坦克'。 '挑戰者'鋼筋鐵骨 '挑戰者'坦克是英國軍隊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列裝的一種主戰坦克。現已發展了兩種型號。'挑戰者'Ⅰ型于1984年開始裝備英國駐聯邦德國的陸軍。' 挑戰者'Ⅱ型是在'挑戰者'Ⅰ型的基礎上研製的,其火力、防護力和機動性都有所增強和提高。 '挑戰者'坦克採用了名為'喬馬姆'的裝甲。這種裝甲是由3層組成的,外層是裝甲鋼,中間為蜂窩結構的數層陶瓷材料,裏層為鋁合金,其防護能力是全鋼裝甲的3倍。英國人曾自豪地講,用這種裝甲裝備起來的'挑戰者'坦克可對付世界上各種反坦克武器。這種裝甲不僅能防穿甲彈,也可防碎甲彈和破甲彈。在海灣戰爭的4天地面作戰中,176輛'挑戰者'Ⅰ型坦克摧毀了伊拉克30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自身卻無一損失。海灣戰爭後,英國又研製出來'挑戰者'Ⅱ型坦克。新坦克使用了隱形技術,生存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 M60火眼金晴 二戰後,美國大量裁軍,其坦克數量只有蘇軍的1/10。為彌補數量的不足,美國著力提高坦克的質量,發展新型坦克,於是出現了M60系列坦克:M60A1、M6 0A2和M60A3。 M60A1型坦克是世界各國主戰坦克中第一個在火控系統中裝備機電模擬式電子計算機的坦克。因為有了彈道計算機、光學測距儀和紅外夜視儀等的幫助,該型坦克對運動目標的射擊精度有了成倍的提高。M60A2型坦克安裝了無線電微波制導的導彈,能有效地打擊3千米以外的目標,威力更強。M60A3型坦克則裝上了新型的激光測距儀、夜視儀和電子彈道計算機,使火炮在兩千米距離上對靜止目標的首發命中率達到了90%,其熱成像瞄準裝置能穿透煙幕和地面偽裝來識別和瞄準目標,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該型坦克在美軍入侵巴拿馬和參加海灣戰爭的作戰中都有'上乘'表演。 '艾布拉姆斯'傲視群芳 '艾布拉姆斯'型坦克是美國從1971年開始研製的。為紀念二戰時美國著名的坦克部隊指揮官克萊頓 W 艾布拉姆斯將軍,美國將新研製的這種坦克取名為 '艾布拉姆斯',現有M1、M1A1、M1A2和M1A2SEP四種型號。 M1A1坦克具有4大特色:破甲厚度大:可擊穿兩千米距離的650毫米裝甲。海灣戰爭中,一輛距伊軍坦克數千米的該型坦克發射炮彈,炮彈穿過1.5米厚的沙墻,從伊軍坦克的前甲板射入,又從發動機室穿出。命中率高:這種坦克以48千米/小時速度運動時,可首發命中2~3.65千米距離上的目標。'看'得遠:它可透過煙幕、大火等偽裝探測到2.6千米以外的目標,可識別1.5千米內的目標。可靠性高:海灣戰爭中,該型坦克兩天內完成了300千米的行軍而沒有出現故障。由於在海灣戰爭中表現出色,該型坦克被譽為'沙漠雄獅',曾被美軍列為陸軍的'五大金剛'之首。M1A2型坦克是'艾布拉姆斯'型坦克系列中最新的一種。它安裝了自身定位和導航裝置及綜合信息通信設備;其獨立熱像儀可使乘員在能見度不良的情況下迅速捕捉目標,使坦克與敵作戰的能力大大提高。M1A2的攻擊能力特別強,在兩千米距離上發射貧鈾穿甲彈能擊穿700毫米厚的裝甲;它發射的炮彈射得特別遠,最大有效射程可達10千米。美國正不斷改進該型坦克的各主要系統,使之向智慧化的方向發展。本世紀初,該型坦克可能還要裝上140毫米的大口徑滑膛炮和自動裝彈機,乘員減為3人。這將使該型坦克能繼續保持世界上最出色坦克的地位。 '梅卡瓦'雄踞中東 '梅卡瓦'坦克是以色列軍隊的主戰坦克。在1982年6月以色列侵略黎巴嫩的戰爭中,這種新式坦克首次使用就表現不凡。在一次不足10分鐘的交戰中,以軍的'梅卡瓦'坦克就毀傷對方坦克19輛,自己卻只有幾輛受傷。'梅卡瓦'坦克一舉成為中東地區最優秀的坦克。 '梅卡瓦'是世界上惟一一種坦克和步戰車結合為一體的坦克。它可搭載8名步兵,使步兵和坦克可直接在一起作戰。坦克後面的載員艙也可作為載彈倉使用。'梅卡瓦'坦克不但強大的火力,也有著強大的防護力,是世界上第一種身披反應式裝甲的坦克。至今,'梅卡瓦'坦克已繁衍出第4代———'梅卡瓦'M K4型坦克。 '豹'Ⅱ怒吼出世 '豹'Ⅱ是冷戰時期聯邦德國研製的坦克傑作。1979年底,聯邦德國將該型坦克裝備部隊,從而對華約部隊構成了極大的威懾。 '豹'Ⅱ配有一門口徑120毫米的主炮,是西方國家列裝的坦克中第一個裝備這麼大口徑火炮的坦克。這種火炮發射的炮彈可在兩千米距離上擊穿當時先進的蘇制T-72坦克。由於裝有自動輸入式彈道計算機控制的火控裝置、激光測距儀和火炮穩定器,無論白天或黑夜,行進間還是停止間,對固定目標還是對靜止目標,該坦克從發現目標到射出首發炮彈只需幾秒鐘。'豹'Ⅱ坦克配有尾翼穩定的鎢芯脫殼穿甲彈和空心裝藥的破甲彈,具有強大的火力攻擊能力。其脫殼穿甲彈的有效射程在兩千米以上,可擊穿2.2千米距離上傾角為65度的120毫米厚的裝甲板。 T-72嬌小玲瓏 T-72是原蘇聯生産的又一優秀坦克品種。該坦克乘員僅有3人,戰鬥全重41 噸,車體長6.41米,車體寬3.46米,車高2.19米,是重量最輕、體積最小、身材最矮的裝有炮塔的第3代主戰坦克。 T-72坦克體積小、身材矮,戰時目標小,但火炮口徑大,命中率高,火力強大。T-72裝有一門口徑為125毫米的滑膛炮,全長7米,是身管最長的現役坦克炮,配有脫殼穿甲彈、殺傷榴彈和空心裝藥破甲彈等彈種。其發射的穿甲彈初速能達到1.8千米/秒,可將兩千米處厚240毫米的鋼板擊穿;如發射破甲彈可將500 毫米厚的鋼板擊穿,因而該坦克一時成為西方坦克的天敵。因為重量輕、功率大、越野能力強,T-72又具有良好的機動性,所以在阿富汗戰爭、黎巴嫩戰爭和海灣戰爭等戰爭中,它都有不俗的表現。 '勒克萊爾'懷有內秀 '勒克萊爾'坦克是法國在20世紀80年代研製的。軍事專家們稱它是'世界上最好的坦克'、'第3個千年的坦克'。 '勒克萊爾'之所以獲此聲譽,在於它佔了好幾個'首次'。它是西方國家坦克中首次實現了3名乘員的坦克。乘員們用上了首次裝備的戰場自動化管理系統,利用它不間斷地掌握場情況和控制坦克。'勒克萊爾'還是西方國家中首次裝有全自動裝彈機構的坦克,其炮彈的發射速度達到了每分鐘12發,靜止時能對兩千米外的目標、運動時能對1.5千米外的目標射擊,首發命中概率在80%以上。因此'勒克萊爾'坦克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種不論在白天還是黑夜,都能在行進間進行射擊的坦克。 (國防報 2001年02月28日 第4版)
從技術角度看20世紀坦克的發展 從火力、機動性和生存能力幾方面來看,坦克的綜合水平高於其它裝甲戰鬥車輛。然而坦克的優良性能是對其整體而言的,並不是説它的所有性能都優於其它裝甲戰鬥車輛。 坦克的防禦能力的確是裝甲戰鬥車輛中最強的,但它並非金剛不敗之軀,而且其火力趕不上自行炮,機動能力比不上偵察車輛,於是,便出現了'坦克時代結束了'、' 兵器優於坦克'等這些不協調的聲音。 可是坦克在防禦能力、綜合火力、機動性方面的良好平衡,以及各要素都具有較高的水平,這些特徵在目前眾多的陸戰兵器中並不多見。可以説,正是因為坦克的這些特徵,再加上其技術上的不斷進步,才確保了坦克今天的地位,成為迄今為止最主要的陸戰兵器。 在此,對20世紀坦克技術的發展作一簡單的回顧。 構造和配置 在坦克的構造和配置上,確立今天這種基本形態的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開發的'雷諾'FT坦克。從車體的前方往後依次為駕駛艙、戰鬥艙和動力艙,戰鬥艙的上方裝載回轉式炮塔,在炮塔上裝備火炮,這種設計思想就是現在也基本沒有變化。 以菱形坦克為代表的那個時代的坦克,雖然適合打溝壕戰,但車體十分龐大,非常有損於其實用性,而且機動能力也不夠。 '雷諾'FT坦克則小型輕快,雖然在跨越溝壕時受到一定的限制,但轉向靈活、能夠協同步兵作戰,特別是其回轉式炮塔,在火力的發揮上遠遠優於菱形坦克。雖然在當時這種結構並沒獲得太高的評價,但回轉式炮塔同前面提到的車面佈置,為後來坦克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坦克,基本上是在這種配置上發展起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説,'雷諾'FT坦克是坦克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為坦克確立了基本形態,避免了坦克在研製過程中走彎路,為坦克的順利發展開闢了道路。 然而,隨著坦克火炮口徑的不斷加大,車體、炮塔裝甲的增厚,坦克重量的平衡被打破了,因此出現了前置發動機的構想。由於敵方威脅主要來自車體前方,所以前置發動機的坦克提高了對車輛乘員的防護能力;但對坦克本身的生存能力産生了影響。因此對這種佈置形式的評價,依據把車輛和乘員哪一個作為防護的重點,結果不同。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採用了發動機前置的佈置方式,很明顯,在車輛與乘員的生存能力之間,以色列人更重視乘員的生存能力。 筆者認為,在更為有效的防禦技術出現之前,發動機前置恐怕是提高乘員生存能力的最切實可行的辦法之一。 火炮 作為坦克主要武器的火包,除了隨著時代的變遷,口徑不斷增大外,整個20世紀一直沒有太大的改變。這並不是因為技術人員的懶惰,而是由於近代火包的威力和精度都能滿足要求。同時由於新型彈藥的不斷推出,使火炮的威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增大火炮的口徑,固然可以提高火炮的威力,但一味地增大口徑,就會增加坦克的重量和尺寸,從而導致車輛的大型化和重型化。為了防止出現這種結果,滑膛炮和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便應運而生。 線膛炮發射普通彈丸時,為了使彈丸平穩飛行而使它旋轉,而滑膛炮和尾翼穩定彈丸則將炮彈旋轉所需的那部分能量用於提高彈丸的初速,飛行穩定性則通過尾翼來保證。因此,與相同口徑的線膛炮相比, 滑膛炮和尾翼穩定彈丸具有更高的初速,在不增大火炮口徑的情況下,提高了彈丸的穿甲能力。最早裝備滑膛炮的坦克是前蘇聯的T-62,其55倍口徑的115毫米滑膛炮,使用尾翼穩定空芯裝藥破甲彈時,最大破甲厚度可達450毫米,充分顯示了其良好的裝甲穿透能力。因此,西方也下決心採用,從此滑膛炮成為坦克炮的主流。 最早採用彈炮(導彈與炮彈)兩用火炮做主要武器的坦克是60年代後期問世的美國M60A2坦克,但由於存在發射後的制導、操作困難、攜彈量不足等問題,僅少量裝備。 但最近,為了提高火炮遠距離射擊的命中精度,俄羅斯T-80U(M)等坦克採用了能用主炮發射的炮射導彈,使坦克能彈炮並用。這樣,炮彈的不足得到了彌補,但發射後的制導、操作困難等問題仍未徹底解決,這一難點將來也許能夠攻克,21世紀的坦克也許能用主炮發射自動尋找目標的導彈。 火控系統 坦克火控系統是控制坦克武器(主要是火炮)瞄準和發射的系統,用以縮短射擊反應時間,提高首發命中率。按瞄準控制方式分類,現代坦克火控系統可分為擾動式、非擾動式和指揮儀式3類。火控系統從問世到現在,大體上可以分為4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裝備的第一代坦克火控系統只配有簡單的光學瞄準鏡。這種光學瞄準鏡用視距法測距,即如果目標的高度或寬度已知,那麼就可通過它在瞄準鏡視場中所佔的分劃數估算出或直接讀出目標的距離。這種火控系統在900米內,原地對固定目標的首發命中率為50%。 由於用視距法測距,當距離超過900米時坦克的命中率會顯著下降,因此50年代裝備的第二代坦克火控系統在原光學瞄準鏡的基礎上增配了體視式或合像式測距機和以凸輪等為函數部件的機械式彈道計算機,性能比第一代有了明顯提高,在1300米距離內射擊標準目標的首發命中率為50%。 最早裝備體視式測距機的坦克是德國的'美洲豹'F型坦克,但該坦克沒有投産。體視式測距機的實際應用是在美國的M47坦克上,該坦克原打算用於朝鮮戰場,但到M47坦克出廠時,朝鮮戰爭已告結束。此後,西方各國開發的主戰坦克也相繼採用了第二代火控系統。 60年代初期裝備的第三代坦克火控系統由光學瞄準鏡、光學測距機和機電模擬式彈道計算機組成,並開始配用了一些彈道修正傳感器。這種火控系統在1400米的距離內原地對固定目標的首發命中率為50%。美國在M60A1坦克上率先使用了這種火控系統。 上述3代坦克火控系統的缺點是不能預測運動目標的射擊提前角,因此不能射擊運動目標;而且由於沒有一種比較理想的測距儀器,命中率比較低。隨著激光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出現了激光測距機。1965年美國休斯飛機公司開始與比利時航空設備製造有限公司共同帶激光測距機的第四代綜合坦克火控系統。1969年,帶激光測距機的綜合火控系統首次裝備在M60A2坦克上,使坦克能在短停時射擊固定或運動目標。此後英國'奇伏坦'坦克的火控系統也採用了激光測距機。 進入70年代後,世界各國都相當重視坦克火控系統的現代化。90年代出現的主戰坦克,其火控系統不僅採用了數字式彈道計算機、敵我識別系統、目標自動瞄準和跟蹤系統,而且還採用了戰場戰鬥管理系統等。這樣,敵方的狀況、射擊的數據、我方的情報等,不僅是一輛坦克內的所有乘員,而且同一部隊的坦克之間都能共享。因此,不光是一輛坦克,而且整個部隊的情報能力都有一個劃時代的飛躍。這些火控系統已具備了第五代的特徵。 為了提高坦克的夜間作戰能力,70年代以前的坦克通常採用主動紅外裝置。這種裝置隱蔽性差,易被敵方發現,從而使自己成為攻擊的目標。70年代以後的坦克普遍採用了微光夜視儀和微光電視等。1979年出現的'豹'2坦克首次裝載了熱像儀。因此,坦克在黑暗中、在霧中也能發現並攻擊敵人,其效果在1991年2月的海灣戰爭地面戰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在這場戰爭中,裝有熱像儀的多國部隊坦克,使得沒有這種裝置的伊拉克坦克幾乎無法靠近。自此之後,這些夜視裝置便成了坦克的必備品。 防禦能力 通常在表示坦克性能時都用火力、機動性和防禦能力這種順序來表達,但防禦能力是提高坦克生存能力最基本的手段之一。 當然,對坦克的生存威脅最大的是敵人的反坦克炮彈,所以應將防禦敵炮彈的能力作為首要任務來考慮。因此從過去到現在,為了抵禦敵人的炮彈(後來是導彈),對裝甲的強化傾注了極大的努力。 在提高防護能力方面,最初採用的是增加裝甲厚度的方法。但隨著火力,即炮彈威力的增大,受重量和尺寸限制的車體、炮塔,僅靠增加裝甲的厚度已無法滿足防禦的需要。為此先後出現了間隙裝甲、複合裝甲等不同模式的裝甲。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坦克就採用過間隙裝甲。複合裝甲是將數種不同材料夾在鋼裝甲之間組合而成的裝甲,它能將炮彈的能量分散、吸收,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喬巴姆'裝甲。這種以英國陸軍軍用車輛和工程研究院所在地而命名的裝甲,首次使用在為伊朗研製的'海豹'坦克上。此後在前蘇聯坦克和其後的第三代坦克上,幾乎都在主要部位安裝了複合裝甲。 80年代以後,前蘇聯、以色列等採用了爆炸式反應裝甲,從此,坦克的防護逐漸由被動變為主動。 另外,由於反坦克武器的發展,對反坦克武器的防禦也變得極為重要。目前,激光告警接收機等各種軟殺傷和硬殺傷的對抗和主動防禦系統得到了迅速發展。 動力裝置 坦克的機動能力,無疑是所有裝甲車輛中要求最高的,它不僅要求坦克的速度要快,而且還要求坦克要有良好的越野機動能力。然而,要提高坦克的機動性,又是所有陸上交通工具中最難的。為什麼呢?因為沉重的裝甲和大口徑火炮,使坦克成了重量體積比最大的車輛;另一方面坦克不得不採用沉重、傳動效率低的履帶推進方式,傳動效率差。因此作為坦克動力之源的發動機,不僅要求輸出功率盡可能高,而且還受到車內非常有限的空間的限制。 從世界上第一輛坦克的誕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絕大多數坦克都是採用汽化器式汽油機。汽油機雖然有較小的體積、較低的比重量和生産成本以及較好的啟動性能,但燃油消耗高和容易著火的致命缺點阻礙了它在坦克上的應用。 而柴油發動機燃料不易著火、效率高、燃料消耗少,對提高坦克的機動性相當有利。因此,有必要用柴油發動機取代汽油機。 最先開始這方面研究工作的是日本。由於日本幾乎沒有燃料自給能力,對燃料消耗少的柴油發動機的開發相當熱心,並成功地應用在1934年出現的八九式乙型中型坦克上。其他國家坦克柴油發動機的實際應用則相對較晚,二戰中除前蘇聯的T-34和法國的FCM36坦克之外,大多數坦克都使用從汽車發動機或航空發動機改造而來的汽油機。也就是説,在戰時的忙亂之際,就連先進的工業國家都沒有餘力去專為坦克開發新型柴油機。但是,柴油機作為坦克用發動機的優點相當明顯,大戰結束後,各國都進行了開發。 50年代末,新裝備坦克都採用了柴油機,實現了坦克發動機的柴油機化。至80年代初M1坦克以前,柴油發動機是坦克裝備的唯一動力。 為了進一步提高柴油發動機的輸出功率,渦輪增壓技術自50年代開始進入坦克動力行列,60年代已較普遍,70年代的發動機除蘇聯的B-46採用機械增壓外,幾乎全部採用了渦輪增壓技術。 渦輪發動機的輸出功率大,而且結構緊湊,的確很有前途。但是其莫大的燃料消耗成了後勤的極大負擔,因此儘管80年代初已在美國的M1和前蘇聯的T-80坦克上使用,但在各國現裝備的坦克中,裝載柴油發動機的還是佔絕大多數。 隨著坦克重量的增加和對坦克單位功率要求的增長,現在普遍認為柴油發動機已經達到了輸出功率的極限,必須尋找新的坦克動力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