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網評]裝 甲 兵 知 識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3日 09:24
作者:軍中綠花 1 時間:2005-03-02 18:35:40
查看原帖
60多年前的一個秋天,毛澤東在延安的一孔窯洞裏接見赴前蘇聯學習歸來的同志。他揮動著有力的大手説:“我們現在還沒有一輛坦克,也沒有大炮,但有一批懂得技術的幹部了。有人就一定能把特種兵建立起來,坦克和大炮敵人會給我們送來的。”事實正如這位曠世偉人預言的,依靠從敵人手中奪來的幾輛坦克起家的人民裝甲兵,經過50幾年艱苦卓絕的建設,如今已成為地面和登陸作戰的重要突擊力量,成為保衛國防的鋼鐵屏障。 裝甲兵亦稱坦克兵,是以坦克和其它裝甲車輛為基本裝備的陸軍戰鬥兵種,是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陸軍中的重要突擊力量。在合同作戰中,它可配屬步兵作戰,也可在其它兵(軍)種協同下獨立遂行任務。 裝甲兵的發展簡史、組成、特點和任務 一、裝甲兵發展簡史 裝甲兵的主要裝備是坦克,也是英文"Tank"的音譯,原意為水櫃,它是一種把火力、防護和機動力集于一身的重型陸戰武器,在它問世以來的80多年中,憑其一身穿不透的鋼甲、強大的火力和優越的機動能力在陸戰場上出盡了風頭,被譽為"陸戰之王"。 坦克是一種陸戰武器,卻出生在海軍。自從1883年美國工程師馬克沁發明了能夠連發射擊的自動槍,自動手槍、衝鋒槍,機槍等相繼問世,極大地提高了火器的殺傷力。與此同時,塹壕、鐵絲網、地堡等防禦設施也有了很大發展。戰爭中誰要主動進攻,誰就會遭到慘重的損失。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突破對方的防線,已成為十分困難的事情,戰爭被機槍牢牢地"困"在塹壕裏。 英國陸軍的戰地記者ED斯溫頓上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採訪時,親眼目睹了進攻的步兵在機槍面前大量地被殺傷的情景,便萌發了製造攻防兼備的新型武器的想法。不幸的是,這一極富創見的設想卻被陸軍大臣輕率地否決了。但是,當時的海軍大臣溫斯頓 丘吉爾(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著名的戰時首相)卻獨具慧眼,立即看到"陸上巡洋艦"的巨大價值。他以其特有的雄辯才能,在各種場合極力鼓吹製造"陸上巡洋艦",並在海軍部秘密設立了一個"創制陸上巡洋艦委員會"。他們就依照海上巡洋艦的模樣,設計了"陸上巡洋艦"最初的藍圖。從圖上看,這是一個長30米、寬24米、高達4層樓、裝著3個直徑達12米的大輪子,連同武器彈藥,全重超過1200噸的大怪物。很顯然,這個大怪物在陸地上根本無法生存。後來,斯溫頓根據美國履帶式農耕牽引機的啟示,提出了一種新的設計。根據這一設計,英國海軍經過1年7個月的苦心經營,終於在1915年9月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輛坦克"馬克I"。由於這種坦克的外形像個斜方形鐵盒,蒙上蓋布後很像個大櫃子,為了保密起見,英國海軍部給它起了個帶有海軍味的名字"Tank(水櫃),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1916年6月起,英軍組建世界上的第一支坦克部隊並開始進行簡單的訓練。同年9月15日,英軍首次把49輛Ι型坦克用於索姆河戰役。隨後,法國和德國也相繼研製了坦克並用於作戰。法國1917年製成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率先採用了旋轉炮塔和彈性懸挂技術。根據作戰的需要,不僅出現了戰鬥坦克,而且出現了在坦克的基礎上改裝的其他裝甲車輛,如裝甲輸送車、裝甲通信車、坦克架橋車等。在作戰指揮和通信方面,多采用手旗等簡易通信工具。為了解決野戰修理問題,坦克部隊配備了普通車床等通用修理機具。 輕型坦克盛行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機動戰的發展,用於引導步兵突破塹壕、鐵絲網障礙的坦克,因體積龐大笨重,行動遲緩,已不能適應新的作戰要求。這一時期,坦克在戰場上的威脅主要來自炮彈破片和機槍火力,其主要任務只限于壓制步兵前進的自動武器火力。加之,戰後不久,各主要坦克生産國經濟蕭條,軍費銳減。因此,適用於機動作戰又廉價的輕型坦克成了主要的坦克,得到了大量生産和廣泛使用。 戰後,汽車拖拉機工業的迅速發展,為裝甲兵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坦克專用汽油機的研製成功,使坦克發動機的功率有了較大的提高。坦克傳動裝置也得到了發展,二級行星轉向機、雙差速式轉向機相繼問世,出現了雙功率流傳動裝置,行動裝置則開始普遍採用彈性懸挂技術。坦克推進系統技術初步從汽車拖拉機技術中分離出來,機動性能顯著提高,最大速度可達40千米/時,最大行程約為200千米。20世紀20年代後期,坦克裝甲殼體開始採用焊接結構,裝甲較薄,厚度一般為6~25毫米,主要防禦槍彈和炮彈破片。通常以機槍為主要武器,有的輕型坦克上還安裝了37或47毫米火炮。在輕型坦克盛行的同時,還出現過重量不到5噸的超輕型坦克,用來擔負偵察、警戒等輔助任務;也有過更重的坦克,通常用來引導輕型坦克衝擊。但是,在各類型號的坦克中,輕型坦克的型號約佔一半以上。到30年代末,輕型坦克約生産了9。7萬餘輛,約佔當時坦克總産量的80%。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最初一段時間,雖然輕型坦克仍得到廣泛使用, 但是隨著中型坦克數量的日益增多和反坦克武器的迅速發展,輕型坦克戰場生存力降低,不能有效地同中型坦克對抗,到大戰中期便逐漸被中型坦克所代替。 就我軍而言,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中央軍委及時電示東北軍區,要派得力幹部接收保管日軍在瀋陽的各種技術兵學校,並注意收集遺棄的飛機、坦克、火炮等武器。在東北人民自治軍司令部工作的高克、霍舒亭在日軍坦克裝配修理廠弄出兩輛坦克,幾天后,又收集到兩輛裝甲車、兩輛牽引車和一輛汽車,臨時組成一個車隊。當時延安炮兵學校遷移至瀋陽北郊,朱瑞校快即派人前往接應。12月1日,在瀋陽西郊馬家灣子正式成立了東北坦克大隊,由孫三任大隊長、毛鵬雲任政委,高克、霍舒亭、劉大祥任副大隊長。這支坦克大隊在後來攻錦州、打天津等戰役中,衝鋒陷陣殺敵立功,其中一輛坦克被上級授予“功臣號”,還參加了1949年開國大典。如今,這輛滿載榮譽的“功臣號”坦克,被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裏。 繼東北坦克大隊後,華東、華北、中原坦克隊相繼成立,並先後參加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進軍大西南,在全國各戰場上,共出動坦克160余輛次,支援步兵進行約25次戰鬥。年輕的人民裝甲兵繼承和發揚我軍優良傳統,英勇奮戰,艱苦創業,涌現了董來扶、沈許等戰鬥英雄。至1949年底,已發展成為擁有2個戰車師、2個戰車團共400余輛坦克及其他車輛、近萬名官兵的裝甲兵部隊。 1950年9月1日,摩托裝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成立。從此,人民裝甲兵作為一個強立的兵種出現在人民解放軍的編制序列中。在中央軍委的直接領導下,裝甲兵現代化建設不斷向前發展,建立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訓練、科研、人才培養和技術保障體系,取得了可喜成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我軍體制改革、精簡整編後,裝甲兵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裝甲兵在陸軍中的比重上升了。如今,全軍裝甲兵部隊以加強軍隊質量建設為中心,不斷深化各個領域中的改革,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進展。1990年,在人民裝甲兵成立40週年之際,江澤民主席親筆題詞:“中國共産黨指引勝利路,人民裝甲兵譜寫新篇章”。 二、裝甲兵的組成 裝甲兵按隸屬關係,可分為集團軍屬坦克師(旅),陸軍師屬坦克團,機械化(裝甲)步兵團屬坦克營和其它坦克分隊;按裝備的車型,可分為中型坦克、輕型坦克和水陸坦克團。 為了提高坦克部隊的戰鬥能力,在坦克師(旅)、團中,還編有裝甲步兵、炮兵等戰鬥(分)隊以及工兵、偵察、防空、防化、通信、修理和運輸等戰鬥、勤務保障分隊。 三、裝甲兵的特點 裝甲兵的主要裝備是坦克。坦克是裝有武器和旋轉炮塔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因此,它具有較強的火力、快速的機動能力和良好的裝甲防護力三大特點,從而構成了強大的突擊力。 裝甲兵也有其弱點。主要是:戰鬥行動受天候、複雜地形影響圈套;車輛多,目標大,不易隱蔽和偽裝;油料、彈藥、器材消耗量大;物資、技術保障和工程保障任務繁重。因此,要充分發揮裝甲兵的作用,就必須採取相應的保障措施。 四、裝甲兵的基本任務 (一)以猛烈的突擊消滅敵人,奪佔重要地區(目標); (二)向敵縱深迅猛發展進攻,擴張戰果; (三)追殲敵空降兵或配合我空降兵戰鬥; (四)殲滅敵空降兵或配合我空降兵戰鬥; (五)以反衝擊、伏擊消滅進攻之敵; (六)擔任倉卒防禦,阻止敵人發展進攻,抗擊敵人反衝擊或封閉敵核突破口; (七)殲滅登陸之敵。
一、主要裝備及其戰術技術性能 我軍裝甲兵創建初期,主要是收集日寇遺棄的坦克和繳獲國民黨軍隊的坦克來裝備自己,部隊使用的是美式、日式、蘇式等“萬國牌”坦克。50年代末我國自行研製生産的第一批“五九”式中型坦克,在建國10週年大慶閱兵中首次亮相。從此,我軍裝甲兵裝備建設邁上了新臺階。幾十年來,我國陸續研製生産了中型、輕型、水陸坦克和履帶式裝甲車、輸送草等幾個基本系列,以及幾十種配套車輛,其戰術技術性能和配套水平越來越高。如今,我軍除裝備有各型主戰坦克外。還有適用於水網稻田地、強渡江河作戰的水陸坦克,有適用於山地和水網稻田地作戰的輕型坦克,具備特殊功能的架橋坦克、掃雷坦克等,與之相伴的步兵戰鬥車、自行火炮、自行火箭炮、自行高炮、導彈發射革以及裝甲運輸車、通信指揮車、坦克搶救牽引車、修理工程車、衛生救護車等各種戰鬥技術、後勤保障革先後問世並裝備部隊。基本上形成于符合現代戰爭需要和具有中國特色的裝甲兵武器體系。 目前,坦克旅(團)的裝備分為戰鬥車輛和保障車輛。戰鬥車輛有坦克的戰鬥配套車輛之分。坦克有59式中型坦克、59-П式中型坦克、69式中型坦克、79式中型坦克、ZTZ88式坦克、62式輕型坦克、63式水陸坦克等。 戰鬥配套車輛有:501步兵戰鬥車、63式履帶裝甲輸送車、63-2式裝甲輸送車、523輪式裝甲輸送車、77-1式水陸履帶裝甲輸送車、81式裝甲指揮車、裝甲偵察車、122自行榴彈炮、130自行火箭炮、152自行加榴炮等。 保障車輛有:73式中型坦克搶救牽引車、裝甲救護車、坦克架橋車和80式坦克修理工程車等。 二、發展趨勢 我軍裝甲兵主要武器裝備的發展,必須服從於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和國防總體戰略方針。近期內我軍裝甲兵武器裝備發展,重點研製試驗第三代主戰坦克;定型第二代主戰坦克、裝甲輸送車、步兵戰鬥車和輪式裝甲骨文車,通信指揮車、自行防空武器和後勤技術保障車輛;繼續改進59式坦克,提高其戰鬥性能。 改進裝甲兵的編制體制。一是裝甲兵部隊向諸兵種全盛化方向發展;二是增加機械化步兵中坦克兵的比重,使機械化步兵成為以坦克為基本突擊力量的合成部隊。
裝甲兵的戰鬥運用和步坦協同 一、裝甲兵的戰鬥運用 一)、運用原則 1.通常用於機動作戰,並主要用於進攻; 2.集中使用於主要方向和重要時機; 3.力求使用在便於坦克行動的地形上; 4.密切與步兵、炮兵、航空兵等軍(兵)種的協同動作; 5.加強對空防禦以及後勤、技術、工程保障和電子對抗。 運用坦克分隊應注意的問題 (一)正確選擇坦克集結地域、展開地區和發射陣地; (二)週密組織坦克分隊的行軍和開進; (三)正確運用坦克分隊的火力和射擊方法; (四)加強夜間戰鬥的組織準備; (五)力爭給坦克分隊較充足的戰鬥準備時間。 步坦協同 步坦協同,是步兵與坦克兵之間,按任務、時間、地點,在戰鬥中直協調一致地行動。是全盛戰鬥協同的基礎,是取得戰鬥勝利的重要條件。步坦間的協同動作,應根據敵情、地形、上級的戰鬥意圖、協同動作的指示和任務以及本分隊指揮員的決心等情況週密組織,協調一致地殲滅敵人。 一、步坦協同的組織及指揮關係 步坦協同,應在相互了解和熟悉的基礎上進行。為此,步兵分隊在得到坦克分隊配屬(支援)時,應及時了解坦克分隊所處的位置,戰鬥編成、軍政素質、車輛武器狀況,遂行任務的能力,以及戰鬥中油料、彈藥的補充和技術保障的組織情況;向坦克分隊指揮員介紹敵我情況,上級作戰意圖,步兵的任務,兵力部署,主要攻擊(防禦)方向;聽取坦克分隊指揮員有關協同動作的建議,爾後組織協同。其組織協同的原則是:坦克配屬給步兵時,以步兵的任務為主,由步兵指揮員組織;步兵配屬給坦克兵時,以坦克兵的任務為主,由坦克兵指揮員組織。當坦克支援步兵戰鬥或步兵支援坦克兵戰鬥時,通常由上級組織指揮,並在此基礎上,步坦分隊指揮員共同研究商定有關協同事項。 二、步坦協同的方式 步坦協同的方式,應根據敵情、敵形、開候和任務等情況靈活運用。當坦克分隊在全盛軍指揮員指揮下獨立遂行某項戰鬥任務時,坦克分隊和步兵可在不同方向對同一目標實施攻擊,也可在同一方向並肩或先後實施攻擊。當坦克分隊直接支援步兵戰鬥時,通常可採取坦克引導步兵,坦克以火力支援步兵和坦克搭載步兵三種方式。 (一)坦克引導步兵衝擊 坦克引導步兵衝擊,是坦克在步兵戰鬥隊形之前,引導步兵實施衝擊(圖2-12)。通常是在地形開闊,便於坦克行動,能見度良好,全球坦克觀察和射擊,敵防坦克障礙物較少,全球開闢通路和得到上級可靠的火力保障等情況下採用。其優點是:能較好地發揮坦克的突擊力,提高攻擊速度,減少敵火力對步兵的殺傷,便於步坦相互支援和協同動作。 (二)坦克以火力支援步兵衝擊 坦克以火力支援步兵衝擊,是坦克在步兵戰鬥隊形之後或翼側,採取原地或逐段躍進和方法,以火炮或機槍超越射擊或間隙射擊,支援步兵實施衝擊。通常是在地形複雜,不便於坦克機動,能見度不良,不便於坦克觀察和射擊;敵反坦克火力較強,對坦克威脅較大;防坦克障礙物較多,而又不能及時開闢通路時採用。其優點是:便於克服複雜地形及障礙物對坦克行動的限制;養活敵近距離反坦克火器對坦克的襲擊,提高坦克的生存力;能較好地克服夜暗和視度不良對坦克行動的影響;全球坦克以火力支援步兵戰鬥。 (三)坦克搭載步兵(隨伴炮兵) 坦克截載步兵(炮兵),是步兵(炮兵)拱乘在坦克車體上,隨坦克實施機動的一種協同方式。採用這種方式可以提高步兵(炮兵)的運動速度,減少其體力消耗,便於形成整體力量,協調一致地投入戰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