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開訓不久,一場大型演練在桂北某地進行。指揮所演示屏上,但見一個矯健的身影時而跳進裝甲車駕駛室,時而爬入車底,一台臺受損裝備在他“光顧”後又重新投入戰鬥。演練結束,一位首長提出要見見這個兵。令首長驚訝的是,這位奔來跑去的兵,竟是一名46歲的上校專業技術軍官!
他,就是廣州軍區某裝甲團優秀共産黨員、工程師馮慶華。在該團,他年齡最大、兵齡最長、軍銜最高,人稱“三最”老兵。
1
1998年底,馮慶華服從組織安排隨部隊由北方某城市開到南方的一個山溝溝裏。當時由於部隊編制不完善,組織決定讓馮慶華由技術9級工程師,調整為裝備股副營職助理員。已有21年兵齡、10年前就已是副營長的他,沒想到幹了10年,職務又回到了從前。
有人為他鳴不平,認為這是明顯的降職,且與他一直從事的技術級斷節。地方一些已經當上老闆的同學知情後,更是趁機勸他早點轉業加盟公司。他卻以部隊需要為由婉拒了老同學的邀請。
針對團隊缺乏專業技術人才的實際,馮慶華到裝備處後,積極發揮技術特長,認真籌劃裝備基礎建設,親自擔任裝甲車駕駛集訓隊隊長,組織新老乘員訓練。他還根據多年經驗,編寫了《新乘員訓練百題問答》等3本教材。當年,他組織駕駛員培訓200余人次,99人獲得特級和一級。翌年底,為保留技術骨幹,組織又將他調整為技術9級工程師,2001年底又被晉陞為技術8級。
2
今年1月初,兄弟單位出現一起平時少見的裝甲車故障,多方搶修未果。當兄弟單位領導慕名找到他後,他迅速將故障排除了。
他常説:本事不行、貢獻不大,就不配當“老兵”,更不配做老黨員。他沒有特殊愛好,業餘時間大都用於學習和裝備修理。為摸索裝備訓練、管理、維修新模式,2002年軍區在該團召開裝甲裝備建設試點現場會,他犧牲休息時間多方查找資料,虛心向行家請教,在短短4個月裏,開發出“裝甲裝備動態管理系統”等3個軟體,被軍區部隊推廣使用。
團隊改裝6年,“裝備技術革新組長”的頭銜他戴了整整6年。他先後研製出蓄電池快速檢測儀等22項技術成果。其中裝甲車負重輪簡易更換工具等6項成果被軍區評為“技術革新獎”;他編寫的《某型坦克一般故障排除方法》,被不少裝甲部隊作為必學教材。
3
在該團,早操從來沒有無故缺勤的。為啥?政委楊國明説,因為有個好樣板!馮慶華入伍26年多,參加過1984年的國慶閱兵,並多次參加過抗洪、演習等重大任務。他不但在該團年齡最大、資歷最老,就是在師裏,他也是年齡最大的。
今年初,團裏考慮馮慶華年齡偏大,搶修裝備經常得加班加點,團領導特許他適當減少出操次數。可他一點不“領情”,説:“‘老兵’就得有老兵的樣子。”之後,他仍然堅持每次出早操站第一排第一列。冬天天冷,官兵們看著同自己父親歲數差不多的馮工程師天天出早操,誰還會偷懶呢。
馮慶華經常對年輕同志説,維修裝備就像中醫看病一樣,要望、聞、問、切,只有近距離接觸,才能找準病因。就這樣,一個快50歲的人,每次檢修他都親自帶隊登車,一身泥一身汗地為新同志作表率。近3年來,他帶出近百名維修骨幹,團裝甲裝備完好率始終保持在9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