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盛會接近尾聲──
在民主、求實、團結、奮進的氣氛中,2900多名全國人大代表和21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履行職責,討論國是,建言獻策。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目標和任務,通過大會形成的共識,轉化為國家的意志,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動力,激勵著全國人民向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奮進。
春天的盛會傳出強勁的鼓聲──
億萬人民在中國共産黨帶領下,正踏上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代表委員們豪情滿懷:從黨的十六大到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我們的黨和國家已經完成了新世紀、新階段的戰略部署,偉大的祖國已站在更高的歷史起點,億萬人民將實現新發展,再攀新高峰,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宏偉目標猶如明亮的燈塔引領著中華民族前行。“兩會”將黨的主張和人民意願,轉化為團結、動員、鼓舞華夏兒女實現宏偉藍圖的實際行動。
4個月前,黨的十六大向世人昭示:
中國共産黨高舉的旗幟,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旗幟,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幟;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在新世紀前五十年所要實現的目標,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
一百多天后,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如潮的掌聲似春潮涌動,一次次在人民大會堂響起。
代表委員在“兩會”上表達著共同的心願:十六大的主題,反映了億萬人民的意願,體現了黨和國家事業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極大地統一了全黨的思想,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民的精神,是時代的要求,歷史的選擇。
“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在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深切感受到黨的十六大精神得到了充分體現和具體部署。
“政府工作報告通篇貫穿和體現了發展的思想。僅‘發展’二字在報告中就出現了上百次。”全國政協委員董文標説,“這是對十六大強調的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具體體現。”
説巨變、話機遇、謀發展,代表委員在“兩會”的各種場合,結合實際,暢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舉措。張少康代表去年12月當選為廣西來賓市市長。當選後次日,他就和同事們到山區走訪貧困戶研究發展畜牧業了。“我們那裏還有五分之一的農村貧困人口,但徹底脫貧的希望越來越大。”張少康代表説,“政府工作報告的發展部署與十六大精神一脈相承,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的宏觀條件已經具備。現在的關鍵是看我們能不能創造性地去實踐。”
會場外,人民群眾高度關注“兩會”進程。一雙雙期待的目光,同樣傳遞著加快發展的巨大熱情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在浙江省湖州南潯區,主管招商的區委副書記沈法良發現,十六大閉幕至今的100多天裏,他的筆記本已經用完了3大本。“我每天都要接待四五批客商,這比往年同期增加了1倍多。”沈法良説,“我們非常關注今年的‘兩會’,估計大會閉幕後,更大的投資熱潮將要來到。”
代表委員注意到,2.4萬多字的政府工作報告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提出了對下屆政府工作的建議。全國政協委員徐冠巨指出,報告中關於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積極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和西部大開發,進一步做好擴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等等都和十六大精神絲絲相扣,政府工作報告是對十六大精神的進一步深化和具體體現。”
代表委員中有許多人曾作為黨代表出席過黨的十六大。在5個月內,親歷兩次盛會,感觸頗多。支樹平代表説,“不同的身份,同樣的責任。通過這次大會,黨的主張、人民的意願,經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這將更加凝聚起黨心、民心,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今後20年是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出席“兩會”的代表委員對十六大作出的這一重大戰略判斷有著強烈的共鳴:珍惜機遇,加快發展。
十六大閉幕以來,國家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兩會”的勝利召開,更增添了中國人民搶抓新機遇、再創新輝煌的信心。
在代表委員審議、討論過程中,“機遇”是大家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以前總感到機遇是無形的,但在這次‘兩會’上,我感覺機遇似春風撲面,仿佛就在眼前,看得見,抓得住。”沈蓮清代表説,“抓住了這一戰略機遇期,我們國家就會像長了翅膀一樣騰飛。”
機遇稍縱即逝。只有進一步增強緊迫感、使命感和憂患意識,才能實現發展,贏得優勢。“這是一場沒有補考機會的考試。”江西代表嚴金亮説,江西與毗鄰的浙江省歷史上經濟基礎不相上下,但就在這10多年間,浙江在探索市場經濟的進程中率先抓住機遇,趕到了前頭。江西省委提出全面學浙江,江西大發展的熱潮由此掀起。“未來5年是中西部崛起的重要歷史機遇,我們決不能再一次喪失機遇。”
從事自動化控制研究的褚健代表談到:有人説,世界上三分之一的施工塔吊在中國,國際上也有許多人把中國看作是製造業基地,但我們還僅僅是加工基地,對製造業裝備的研究開發還比較落後,人家吃肉我們喝湯的格局還沒有徹底改變。”他表示,必須抓住大發展的機遇,把中國的製造業裝備搞上去。
面對挑戰,有人看到的是困難,有人看到的是機遇。許多代表委員談到,機遇和挑戰從來就是並存的,關鍵要看我們能否趨利避害,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化挑戰為機遇,化壓力為動力。“中國經濟像是一個巨人,可農業成了巨人的‘短腿’。‘短腿’不強健,巨人再怎麼有力量也跑不起來。”汪惠芳代表説,“讓農民增收,讓農業這條‘短腿’變長,換一個角度看就是創造了擴大內需的機遇,農村奔小康充滿了希望。”
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關鍵是真抓實幹。上海市市長韓正代表説,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政府工作提出的各項建議,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目標已定,方向已明。我們要努力做好十六大後開局之年的各項工作。
來自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人大代表曾憲梓説:“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成為國家意志,這為香港帶來了極好的發展機遇。香港擁有不少優勢,應該爭取成為國家‘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基地,促進香港經濟的復蘇,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祖國前進的足音堅實有力,清晰可聞。厲以寧委員展望“兩會”後的中國經濟走勢時認為,民營經濟將進一步發展;“三農”和就業問題逐步解決將有利於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資本市場將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經濟前景是美好的。”
從黨的十六大到“兩會”,隨著新一屆國家機構領導人的産生,黨和國家的領導集體由此實現了新老交替,新的領導集體引領著中國航船破浪前進。
歷史經驗表明,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必須有正確的理論和路線的指引,必須有堅強領導集體的引領。
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一中全會選舉産生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的黨中央。一批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的優秀中青年幹部進入黨中央領導集體。
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是5年一次的換屆大會。3月13日,經過充分醞釀和民主協商,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選舉産生了新一屆全國政協領導成員;3月15日、16日、17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先後選舉和決定産生新一屆國家領導成員。
人民大會堂內,當一項項選舉和表決獲得通過時,代表委員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一次次掌聲,傳遞著人民的意願。一張張選票,寄託著人民的心聲。
新陣容、新氣象、新希望。新一屆國家領導人的産生,為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十六大確定的奮鬥目標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和國家興旺發達,後繼有人。
十六大閉幕以來的幾個月裏,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堅持高舉旗幟、與時俱進,發揚民主、團結統一,艱苦奮鬥、求真務實,清正廉潔、一心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給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煉鋼工人張明梁代表説,“黨和政府只有時刻把人民裝在心上,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才會得到老百姓的擁戴。”
春天的盛會,務實的會風。各地群眾通過媒體報道發現,基層代表發言踴躍多了。來自基層的代表葛政説,“我沒想到第一批就輪到我發言,想説的話我都説了。會風的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黨風和政風的改善。”
基層幹部群眾被“兩會”吹來的新風所感染。北京市民張月清説,“兩會”議論的話題與老百姓離得很近,代表委員的話簡樸實在,“希望把會上形成的好風氣帶到工作中去。”
3月10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這標誌著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又邁出實質性步伐。代表委員們普遍認為,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經過反復醞釀、精心設計,充分體現了黨的十六大關於“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繼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的要求,為促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曾為上一個項目蓋了80多個圖章而在九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向記者大吐苦水的沈愛琴代表,在今年的人代會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這幾年政府的辦事效率有了明顯提高。相信隨著此次機構改革,我們的經濟環境會越來越好。”吳天君代表説,“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必將促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邁上新的臺階。”
從黨的十六大到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中國向世界進一步昭示:偉大祖國必將更加強盛,人民生活必將更加美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將取得新的更大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