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從20世紀80年代農民開始陸續外出打工開始,中國農村目前有近5億勞動力,其中1.5億剩餘勞動力中,有9000萬處於跨省區流動的狀態。
這個龐大的群體究竟該往何處去?
政協委員們屢屢提及這個話題。
打通農民進城的渠道
一項調查顯示,農民進城時所需的信息來源一半以上靠親戚朋友,來源於招工隊和招工廣告的只佔10%。這種傳統的進城打工方式,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和盲目性。由於農民進城處於自發和隨意的狀態,使勞動力供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有些城市的民工人滿為患。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聞大中委員提議,政府應打通農民進城渠道,建立農民進城就業的動態監測系統,定期發佈勞動力市場的供需信息。
引導民工向中小城市流動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委員在談到目前民工的流向時認為,政府應對國家産業進行合理佈局,以引導勞動力的合理流向。小城鎮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比較有限;大城市具有很強的吸納能力,但會導致人口過分集中、失業增加和城市擁擠。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等地之所以能很好吸納勞動力,是因為這些城市已形成工業帶,勞動密集型産業比較成熟。
林毅夫認為,在産業佈局上,應積極發展地級以上城市的勞動密集型産業,使之成為吸納勞動力的重要地點。
讓民工在城裏安家
有些在城市工作多年的農民工,仍然是城市生活的“陌生人”,有些城市人對待他們冷漠、粗暴,讓他們總是“走在邊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魯志強委員説:“現代化主要指農民的轉化,由於農民和現代化距離太遠,因此轉化的過程也更為艱難。”
林毅夫委員認為,當前的土地制度要改革,進城後的農民工可以把土地轉租出去,有最初的資金支付進城費用,也能購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社會保險。而其他農戶承包租賃土地後,形成産業化經營。
令人欣慰的是,農民工進城後的境況正在逐漸好轉。目前,農民工辦暫住證比以往方便了許多,城裏也有了不少專為他們的子女辦的學校。在有些地方,農民工如果擁有固定居所和合法職業,還可以擁有城裏的戶口。
城市,開始以它博大的胸襟,接納且包容這批特殊的群體。(記者 黃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