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消息:美國:“兩會”關係中國前途
這一段時間,儘管伊拉克和朝鮮問題的報道經常佔據美國媒體的頭版位置,但主流媒體對中國“兩會”的召開也相當重視。《紐約時報》3月6日在顯著位置報道了這次中國人大開幕的情況以及朱鎔基的政府工作報告。報道説,十屆人大受到國際社會普遍關注,因為它將確立中國共産黨新一屆領導人在國家權力中的正式地位。而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將決定中國的未來和前途。
《華盛頓郵報》在要聞版刊登文章,介紹朱鎔基的報告。文章強調説,在過去5年間,中國平穩度過了亞洲金融危機,並保持了較高速度的發展。朱鎔基在報告中敢於面對中國的農業和城市失業問題,並提出了對策。
關於中國的經濟發展,“美國之音”引述世界銀行的下屬機構“國際金融公司”東亞首席經濟學家特內茲的話,認為新一屆的中國領導人在政府機構工作了很多年,參與了許多經濟決策,因此不會隨便改變政策。特內茲説:“我預計將看到中國經濟政策相當大的連續性。因為我認為,中國經濟政策的重點很明確,即推動國有企業改革,解決金融體制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主要方式現在也都已經定下來了。”特內茲還説,估計中國新一屆領導人會繼續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問題上。
紐約《僑報》以“北京政壇新人新事”為題發表評論説,本次中國“兩會”拉開了帷幕,走上政壇的政界新星們格外受人關注。從大政方針看,中國新一屆領導人肯定將繼續推行改革開放路線,這點毋庸置疑。
報道還説,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特別關注如何縮小貧富差距,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解決城鎮下崗工人和低收入群眾的困難。胡錦濤在十六大之後,還重訪了中共革命聖地西柏坡,向全黨宣示務必保持密切聯絡群眾和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同時調集大批有經驗的幹部組成中央督查組,分赴各地基層組織落實中央扶貧濟困的政策。這表明,中國領導人十分關注貧困地區的發展。
此外,美國觀察人士還指出,中國新一屆領導人不因輝煌而自滿,不為繁華所迷惑,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和鞠躬盡瘁的精神,有這樣的人物在新的時代領導國家,應是中國民眾之福,興國之兆。
德國:中國是超級經濟明星
“兩會”的召開同樣牽動著德國新聞界的神經,特別是朱鎔基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引起德國媒體就中國在過去5年取得的成就展開了熱烈討論。
3月7日的《南德報》就朱鎔基總理及其政府工作報告做了一篇報道。文章開宗明義,先是對朱總理做了一番評價,讚揚他是深刻改變了中國的領導人,並説中國目前正努力消除官僚腐敗行為,使國有企業和銀行扭虧為贏,讓老百姓得到醫療保險,使貧困的農民富裕起來,“中國進行了大大小小的變革,同時,經濟的健康增長也維護了國家的穩定……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周邊國家的股市和國民經濟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垮掉,只有中國在穩定的調控下成功闖過一劫。而中國于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也是其發展過程中的一次大手筆”。
至於中國到底有多大變化,文章提到剛剛到華訪問的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對北京的變化曾驚嘆不已,竟發出了“天上一日,人間千年”的感嘆。此外,文章還列舉了政府工作報告中反映中國變化的一系列數據: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用戶由8354萬戶增加到4.21億戶,居世界首位;高速公路從4771公里增加到25200公里;2002年中國還首次成為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文章感嘆道,“中國在西方商界和政界的心目中已然成為世界經濟黑暗中的一盞明燈。3月3日,《紐約時報》刊文,將中國稱作‘超級經濟明星’。3月4日,《國際先驅論壇報》更用‘咄咄逼人’描述這個國家的經濟增長”。
日本:關注西部大開發
日本輿論近期關注的熱點,除了伊拉克局勢、朝鮮半島核問題外,再就是中國“兩會”了。連日來,從《朝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到《東京新聞》,甚至頗有些“逢中必反”味道的《産經新聞》,都詳細報道了中國召開“兩會”的消息。其中江澤民主席、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朱鎔基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等,都是日本媒體報道的對象。
一直以來,中國的動態、對國際問題的立場、經濟政策和企業動向,都是《日本經濟新聞》、《朝日新聞》等媒體關注的焦點。中國駐日本使館的一位官員也認為,去年的中共十六大和這次的“兩會”,日本媒體用如此大篇幅廣泛報道,這在前些年是沒有過的。
“兩會”開幕前夕,《朝日新聞》就刊登了以“中國的新體制”為題的連載,介紹了中國近年來的發展變化和面臨的課題,指出中國社會正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需要努力維持7%的年經濟增長率。中國將在新政府的領導下,由鼓勵少數人先富起來向共同富裕邁進,實現由貧困向溫飽、小康、富裕的轉變。
3月9日的《日本經濟新聞》還報道説,自從江主席提出把“西部大開發”作為國家最重要的政策以來,中國已對中西部地區投資了6000億元人民幣以上。到2010年,中國還將投資1300億元實施14項大型工程項目,以加速地區開發。《東京新聞》的報道説,中國政府重視解決中國的“東西問題”,即如何縮小內陸與沿海地區經濟收入的差距問題,這對中國新一屆領導人來説“任重道遠”。還有的報道介紹説,中國的政協委員提出建議:回收人民幣中“分”值的硬幣,“分”在人民幣中正逐步失去意義,這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
記者前幾天參加了由各方面的學者、企業家舉辦的“亞洲戰略會議”研討會,會上各界代表提出了日本如何與中國實現“雙贏”的問題。金融專家安齋隆表示,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改革帶來了中國的迅猛發展,日本需要以健康的心態看待中國。事實證明,“如果中國不發展,沒有20年的改革開放,作為鄰國,日本現在的發展也是不可想像的”。
印度:向中國農業取經
“兩會”召開之際,印度媒體對此表示密切關注。3月4日,《印度教徒報》發表了知名人士蘇亞納拉亞南的文章,認為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為中國確定總體政治基調”,是一次“值得認真研究”的大會。同一天,《印度快報》也發表文章指出,新一屆政府將掌管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同時也要處理失業、農民納稅負擔過重等問題,以及官員的貪污腐敗問題。這對新一屆政府是一次嚴峻考驗。
印度媒體還注意到,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回顧了過去5年來取得的成績後,正在努力“落實去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政治經濟目標”。中國大膽改組政府機構,努力適應市場經濟和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繼續全面改革的決心。其中,《印度斯坦時報》特別關注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做法。該報認為印度農業與中國農業具有可比性,儘管兩國的農業人口不相上下,但中國農業在各項主要指標上都領先於印度,印度需要向中國學習這方面的經驗。
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印度媒體十分關注中國的西部開發,並認為這不僅僅是中國嘗試縮小東西部差距的戰略,也會對周邊國家的經濟貿易産生一定影響。印度媒體尤其關注中國新一屆政府領導人的領導風格,認為“中國模式的政府換屆”是關係到中國如何發展的關鍵。中國領導人權力的平穩交接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預示著新一屆領導人在處理內政和外交事務上將會越來越務實。
俄羅斯:中國財政赤字不是大問題
[俄]安德烈 克魯申斯基馬劍譯
中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像去年一樣又在3月5日召開了,去年的會議是3月15日結束的,而今年會期延長到了18日,因為這次會議的主要議程要寬泛得多。
在會議的開始部分,像往常一樣,政府總理做了工作報告,這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朱鎔基宣佈: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從1997年的7.4萬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02年的10.2萬億元,平均每年增長7.7%;國家外匯儲備從1997年的1399億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2864億美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97年的5160元增加到2002年的7703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從2090元增加到2476元。從這些數字中,我們能夠看出,中國的經濟戰略要比俄羅斯出色得多,中國的領導人很重視加大對基礎建設的投資。
雖然中國的財政預算每年都有赤字,但中國政府每年都加大對科學、教育的投入,並且不斷提高居民的收入和退休金,中國幾乎沒有通貨膨脹的問題。由於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因此赤字問題並不會給中國的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損失。至於如何解決財政預算中的赤字問題,中國政府並不是靠“勒緊老百姓的褲腰帶”,也不是靠減少一些如國防、科學、教育等領域的支出,而是靠依法徵稅。經濟發展越快,稅收的金額就越大。這一方針預計在中國的領導人換屆後仍不會改變。而我們,俄羅斯的領導人如果還不能改變對中國改革的態度,確切點説是對客觀經濟規律的態度,今後我們將會被中國甩得更遠。(摘自3月5日俄羅斯《真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