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國太大了,我們的文化太燦爛、太多樣了。再不動手搶救,無數散落民間的文化遺産就要消失在歷史塵埃之中!”那一天,適逢中央領導同志看望出席政協大會的文藝界委員,馮驥才委員第一個發言,他擲地有聲的話語,在二十一世紀飯店三層大會議室裏飄蕩。
搶救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崑曲藝術、搶救曲藝文化遺産……政協大會上,文藝界委員的呼喚聲聲入耳,深深的文化情懷讓人無法不為之心動。
農耕社會的民間文化遺産會消失嗎
(新聞背景)從民居、建造、碑刻到工具、器皿、服飾,從口承文學、人生儀式到節日慶典、技藝技能,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民間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半壁江山,但從未得到過系統整理,在現代化進程中還面臨著消亡和消失的危險,搶救與保護工作十分緊急。雖然有些零星工作,但不完整。比如説過去18年間,民間文學工作者從田野中收集了40億字的民間文學,但是後續工作被迫擱淺。
(委員自述)馮驥才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隨著農耕文化和農耕社會的逐漸消亡,很多優秀的民間文化遺産可能煙消雲散。天津楊柳青年畫號稱“家家能點染,戶戶擅丹青”,可調查後卻發現至今僅有4位傳人健在,年齡都在68歲以上,而仍在畫年畫的只有一位!去年“兩會”上,我代表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提出設立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的方案,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的支持。和以往搶救不同,這次除了文字,還將動用攝像、攝影設備,形成一幅立體的搶救圖畫。(馮驥才委員起身,拿出一本《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普查手冊》,紅艷艷的封面背後,是一顆顆火熱的心。)
(委員建議)馮驥才委員:時不我待,民間文化遺産的搶救很緊迫,文化遺産一旦消失將不可再生。工作現在已經展開,民間志願者已經行動,然而搶救工程經費還沒有完全落實。搶救民間文化遺産,需要國家大力支持。普查將構築起一座中華民間文化的大廈:上千卷的《中國民俗志》、數百卷的《中國民間美術集成》以及民間分佈地圖集等。
誰還會有《二泉映月》那麼“幸運”
(新聞背景)經典民族樂曲《二泉映月》是被“幸運”搶救後得以流傳於世的,但其它民間文化會有那麼幸運嗎?2001年5月,昆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但近兩年,六大昆劇團經費大多入不敷出,負債生存,辦公設施陳舊,演職員工資收入低下,人才流失嚴重。
(委員自述)蔡正仁委員(上海昆劇團團長):崑曲藝術作為“活的世界文化遺産”,值得每一個中國人自豪,但有關部門制訂的“保護、發展崑曲十年規劃”陷入無法啟動的尷尬局面。如果對崑曲藝術的保護沒有強有力的措施,搶救和保護很可能功虧一簣。
(委員建議)汪世瑜委員(浙江京昆藝術劇院名譽院長):除了撥出專項經費等措施外,還有必要制定昆劇保護法規,建立搶救、保護、扶持人類口述遺産——崑曲的有效機制;建議在有條件的省市建立專門學校,培養後備人才,解決崑曲藝術青黃不接的局面;最關鍵的是,讓十年規劃真正得以實施。
《説岳全傳》還能“説”下去嗎
(新聞背景)《説岳全傳》、《三國演義》……伴隨著特有的音質,劉蘭芳的評書伴隨著新中國幾代人走過了童年,評書中的英雄主義形象、深厚的愛國情感也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人。然而,400多種星羅棋佈般散落在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的民間説唱藝術,有的已經隨時間的流逝漸漸失傳,如東北大鼓、河南大調曲子、三弦書、青海平弦、蘭州鼓子、河西念卷、新疆瑪納斯説唱等,令人十分痛惜。
(委員自述)劉蘭芳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曲藝是歷史發展的見證,任何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民間説唱藝術的延伸。有人説文化的多元化導致了某些曲種的“用進廢退”,也有人説商品文化衝擊令藝術品種適者生存。但文化歸根結底不是商品,傳統文化能夠直接影響這個民族的倫理觀念、價值觀念、哲學觀念。古老而厚重的曲藝藝術,對哺育培養未來的文化具有現實意義。
(委員建議)劉蘭芳委員:國際社會對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的保護、挖掘工作非常重視,我國有關部門也已著手搶救和保護京劇藝術、民間文藝,京劇音配像工程已經進行,但曲藝的保護和拯救還沒有得到更多有識之士的重視。在這裡,我要大聲疾呼——加大對曲藝文化遺産的保護拯救力度,喚醒人們對曲藝的關注。
搶救,搶救,再搶救……若干年後,當炎黃子孫耳朵裏只知西洋音樂、眼睛裏只能看到油畫時,當我們再也聽不到《二泉映月》優美的旋律時,也許有人會問上一句:到底是文化需要我們?還是我們需要文化?千古何時不“絕”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