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議論多時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終於浮出水面。機構合併精簡的幅度遠沒有此前一些媒體所渲染的大。 機構改革的幅度雖小,但意義卻非比尋常。
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的過程,是一個探索、建立適合自己發展的經濟體制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探索、建立適合自己發展的政治體制的過程。
自1982年以來,中國政府機構大規模的調整進行了4次,眼下着手進行的是第五次。經濟在轉型,社會在轉型,政府也隨之轉型。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建立起來,到了徹底為它打造一雙“合腳的鞋子”的時候了。
在王忠禹受國務院委託向十屆人大一次會議所作機構改革方案説明中,我們看到,多少年來中國經濟離了它不轉的兩個“超級大委”———發展計劃委員會和經濟貿易委員會,一個改了名,把其作為“立委之本”的“計劃”兩個字抹掉了,另一個則乾脆消失了。
帶有“監督”二字的機構大出風頭。一個“具有特殊性質”的國務院直屬的正部級特設機構———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隆重出場,作為這輪改革的頭號內容。又從央行裏邊拆分出了另外一個“監督管理委員會”———“銀監會”。加上原先已有的“證監會”、“保監會”,一個完整的金融監管體系已經成型。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權限擴大,以後連食品也歸他們監管。原由國家經貿委管理的國家安全生産監督管理局升格為國務院直屬機構。
政府找到了它自己的位置,明白了什麼是它該管的事情、什麼是它不該管的事情。就連備受重視的國資委,國務院也不準備賦予它行政管理職能。王忠禹説,它“既不同於對全社會各類企業進行公共管理的政府行政機構,也不同於一般的企事業單位”。並且,這個擬設立的機構“不得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産經營活動,不要變成‘婆婆加老闆’,不能把企業管死”———一連3個“不”。
新組建的商務部,既不同於早些年管理國內貿易的商業部、內貿部,也不同於外經貿部。雖然從名稱上看,它管理的範圍似乎相當於原來這兩個部加在一起,但據王忠禹説明,這個新部的權力其實比它的哪一個前身都要小。 因為行政理念已經變了,我們正在打造的不再是一個“全能政府”,而是一個“有限政府”。“大政府”一天天在變成“小政府”。
人們注意到,就在本次兩會召開前夕,國務院剛剛又宣佈取消了一大批行政審批事項。近兩年來,國務院已不知多少次宣佈這樣的裁減自身權力的決定了。
王忠禹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也要逐步推進,不斷深化。
最近專家學者們談論甚多的“行政三分”,就沒有出現在王忠禹的報告中。就是説,這次改革只是一個新一輪行政體制改革的起點,改革的方向已經完全明確。並且,再不會像以前那樣壓縮完了又膨脹、膨脹過後再壓縮了。機構自我權力和利益權力的傾向,就算國務院領導能容忍,世貿規則也不允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