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下崗失業問題比較突出,促進就業再就業成了“兩會”代表委員們的熱門話題。解決就業難題,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創業氛圍、創業機制、創業環境,讓人民群眾自主創業。
回顧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曾經歷過幾次失業高峰,正是依靠群眾的自主創業,不但渡過了就業難關,而且激發了經濟的活力。據有關方面提供的數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增、轉移的2.5億勞動力,85%以上都被中小企業吸收,而中小企業很多都是老百姓自己創業建立的。蓬勃興起的民營經濟是吸納就業的重要“蓄水池”:全國平均每位民營企業主以33萬元的私人註冊資金,可以創造除自己之外的6.1個就業崗位。截止到2001年底,全國個體私營企業從業人員達到7474萬人,這對緩解就業壓力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個人創業,帶動一批人就業。人人都去創業,就會産生吸納就業的乘數效應,激活經濟增長的潛力。這是破解就業難題的根本之策。
創業需要好的環境。應該説,現在我國的創業環境比以前大大改善了,但還有很多制約因素。有些地方觀念落後,體制陳舊,政府職能轉變慢,老百姓創業阻力大。有的地方特別是欠發達地區,政府與民爭利現象還很普遍,一個有希望的産業剛剛萌芽,一個好企業剛剛起步,名目繁多的稅費就來了,誰都向企業伸手,企業不堪重負。
轉變政府職能,創造良好環境,是當前推動創業、促進就業的一個關鍵問題。政府只有放心放手地讓老百姓發展經濟,老百姓才能放膽創業、發家致富,經濟發展才能充滿活力,就業空間才會無限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