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03年,人們的視覺被這樣的事件所刺激:政府重拳懲治黑心老闆,為民工討還工資;擴招後第一屆大學生畢業將以浩蕩之勢排隊找工作;下崗再就業中心將退出歷史舞臺,下崗一詞為“失業”所代替而顯性化……在這一切的背後則是一個關鍵詞:就業。
“兩會”已經召開,即將産生的新一屆政府將如何應對就業這一歷史性難題,理所當然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敏感的學者已從此前高層的運作中嗅出了些許味道。
有學者指出,從國際上看,政府宏觀調控的目標通常有四個,即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保持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但在我國歷史上卻從來就只有三個目標,即促進經濟增長、保持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惟獨沒有強調過增加就業。
因此,“要正確處理發展經濟和擴大就業的關係,通過發展經濟促進就業,通過擴大就業推動經濟發展”就成了去年9月在京召開的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上最新鮮的一句話。
這表明今後政府的宏觀調控工作將改變過去單一追求經濟速度的做法,將增加就業放在與經濟增長幾乎同樣重要的位子上。而在此前已有學者提出將增加就業作為一項國策。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福垣就主張把就業作為政府的第一考核指標,他的説法是:不論GDP增長得快與慢,就業是第一需要。
<就業大軍多管齊下
當然,無論是將就業作為國策亦或是考核指標,中國所面對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莫榮提供的最新資料顯示,2003年勞動力市場上就業形勢面臨四方面的挑戰:一是新生勞動力增加。“十五”較“九五”平均每年多290萬人。二是WTO “臨近效應”顯現,企業結構調整的力度越大,造成的失業問題也越嚴重。三是就業的困難群體凸現。四是農村勞動力流動增加。受到WTO的衝擊,糧食價格受到影響,並進一步影響農民的收入,可能會導致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流動。
數字更能説明問題。
經濟學家趙曉在他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充分分析了中國當前及今後面臨的就業壓力。他通過四種不同的口徑層層剖析了中國的失業問題。
第一層面是政府發佈的失業率,實際上就是“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它的變化趨勢近乎直線上升,但他認為這不過是冰山之尖而已。
第二層面是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再加上企業下崗職工。全國大概有2000萬。
第三種口徑則是在第二種口徑的基礎上再加上現有企業的冗員。平均每年需就業人數為300萬。
第四種廣義的口徑則是第三種口徑再加上農村的剩餘勞動力。目前尚有1.5億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需要另尋出路。
新增就業人口高峰、企業下崗職工、農村剩餘勞動力,與此三管放水産生的巨大壓力相比,勞動力需求的疏導能力就顯得力不從心。據估計,“十五”期間,總供給僅為8000萬個崗位,勞動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供的材料證明了幾乎相同的事實,並且特別指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出現一批就業困難群體。從行業看,再就業困難的下崗職工主要集中在軍工、煤炭、有色、冶金、核工業、森工等行業。從地區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老工業基地以及資源枯竭的獨立工礦區等。在下崗職工中,大齡人員(男性50歲、女性40歲以上)佔4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40%。下崗3年以上的佔50%,失業人員中失業1年以上的佔50%。他們的再就業率呈下降趨勢。
難題還需政策破解
毫無疑問,保持盡可能高的經濟增長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今後幾十年內,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應該成為政府制定發展戰略的首要目標。
但專家們同時也指出,高增長不等於高就業。在單純促進增長的宏觀政策取向下,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投資增長與擴大就業之間的聯絡進一步被削弱。經濟高增長,資本高投入並不一定必然帶來較高的就業增長,也不會自動地轉化為就業機會的擴大。經濟的增長、投資的擴大能否擴大就業機會和社會和諧發展不僅僅依賴經濟增長的速度,還取決於增長模式的戰略取向。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鋻於中國人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和資本短缺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應該選擇就業增長優先的經濟增長模式。各級政府應當把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加就業人口規模作為首要的發展目標。就業政策應該成為優先的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成為宏觀政策的根本取向。
擴大就業需要優先發展第三産業和非公有制經濟,這已成為理論界公認的結論。但不容忽視的是,在現實中,開業難,尤其是民營機構開業難的問題比較嚴重。如行政性亂收費、過高的土地價格、不切實際的準入標準、對從業資格(如戶籍、地域、業主身份)的限制等等,使得民間資本從事小本生意困難重重。因此專家們呼籲,政府應當想方設法,盡可能降低人們就業的門檻。
據了解,截止2003年1月8日,下崗失業人員享受再就業扶持政策的一攬子8個配套辦法全部出台下發,內容涉及對象認定、收費減免、稅收扶持、小額信貸、資金管理、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分流安置富餘人員等方面,這標誌著具有中國特色的積極的就業政策框架已基本明確,目前已進入政策實施階段。
8大政策出臺,無疑表明了政府在就業方面的決心和態度。但人們心存疑問的是這些政策在各地的落實過程中會不會再打折扣。
在現實中,國家出臺的有關優惠政策的落實往往由於涉及到稅務、工商、銀行、公安、衛生、文化、城建等多家部門,這些部門又往往實行條條管理,各有行規,有關部門未能出臺相應的配套措施,而使一些優惠政策形同虛設。為此,有關專家指出,就業工作需要形成整體聯動、齊抓共管的機制,確保國家政策的落實。
與此同時,有專家還呼籲要盡可能創造讓勞動力能自由流動的條件。關鍵是取消或放鬆戶籍管理,同時建立可以跨地區轉移的、統一的、基本的社會保障基金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