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消息:教育是本次“兩會”上的熱門話題,多位代表委員呼籲,我國的教育應當從目前側重高等教育的“精英型”向側重職業教育的“普及型”轉變。
全國政協委員、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王軍偉對這樣一組數字表示憂慮:我國現有一支7000多萬人的技術工人隊伍,其中高級工只佔3.5%,而發達國家一般在20%以上。他説,在很長一個階段內,我國經濟的競爭優勢在於勞動密集型産業,如果身為産業主力的技術工人素質不過關,我們的優勢就會大打折扣。而要求這些工人都接受高等教育是不現實的,加強職業教育是提高其素質的有效途徑。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已有17000所,在校人數1146萬人,這樣的規模來之不易,但與目前的需求相比還很不相稱。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農業大學校長劉大群從另一個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農村“智力流失”嚴重。如今一年一度的高考,幾乎將農村最優秀的人才選拔殆盡,而且極少分配回來。農技專家去村裏給農民講課以後,最普遍的反映是“困難”,很多農民連聽懂講解的基本素質都不具備。有人形容現在農技推廣網絡是“人散、線斷、網破”。如果不及時加強農村職業教育,農業現代化任務由誰來承擔?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厚宏認為,“三農”問題一個重要方面是教育問題,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與城鎮居民的差距正在日漸拉大。如果不加強農村職業教育,他們的素質不提高,怎麼能提高收入水平?沒有一批掌握農業技術的人,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怎麼能落實?現在我們加快城鎮化進程,假如農民沒有一技之長,進了城也難以生存。
王厚宏代表認為,目前教育投入存在著嚴重的“貧富不均”:一些名牌大學一年的經費動輒10幾億、20幾億元,超過了某些省份全省教育經費總額。而農村教育、職業教育受重視的程度更是遠遠不夠,近幾年高校規模的擴大,在客觀上影響了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他認為,在重點高校發展的初期,國家對它們加大投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是理所應當的,但是現在,教育投入已經到了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轉移的時候。
王軍偉委員説,人們對職業教育重要性和現實性的認識還很不到位。必須看到,現在中國人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不到9年,義務教育尚未完全普及,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大眾化短期內難以實現,全國每年有六成高考畢業生上不了大學,職業教育仍是多數中國人的必然選擇。
他呼籲政府有關部門儘快出臺引導措施,在政策上體現職業教育的地位,加強對職業教育的宣傳,改變人們盲目追求高學歷、歧視職業教育的偏見。他還建議加大就業準入制度推行力度,要求技術職業和工種全面落實持證上崗制度,清退不合格打工人員,以促進就業者接受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劉大群代表則針對農村職業教育提出了“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設想:從每個村選拔一到兩名具備一定文化基礎的農民,到農業大學進行為期兩年的脫産培訓,使其成為素質較高的村幹部或科技示範戶,帶動其他農民致富。學費由從中央到本村各級財政、學校、個人分攤。所學課程,根據每個學生來源地的農業結構、生産條件分別設計,去掉數理化外等一般性課程,增收市場營銷、法律等科目,目的是增強教學的針對性,並解決“留得住”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