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消息:人均壽命的延長和生育率的降低必然導致人口老齡化,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醫療條件的大大改善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人口老齡化正以比西方國家快得多的速度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老齡化我們該如何面對?
“老齡化給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重大影響,既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馮理達委員説,“我們必須未雨綢繆,認真對待。”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32億,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近9000萬,佔總人口的6.96%,已經基本達到國際上一般認為的7%的老齡化標誌線。馮理達委員手中的一份資料顯示,完成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的過程,法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國用了60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而我國只用了18年,並且還在加速。專家預計,到21世紀中葉,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人,約佔人口比重的26.53%。
賈丹兵代表説,一對夫婦贍養四位老人的現象已經比較普遍,再加上撫養子女,勞動年齡人口的負擔越來越重。“四二二”、“四二一”的結構,使家庭贍養老人的功能弱化,急需極大發揮社會養老功能,以彌補家庭養老功能的不足。
陳儼代表也指出,整個社會的負擔都在加重。據統計,從1985年至1997年12年間,我國用於支付離退休職工的各種費用從149億元增加到2068億元,增長了12倍以上,高於同期經濟增長速度;1998年以來,中央財政對養老金的補助額不斷攀升,2003年預計至少要補助350億元,並且這個數目還不到養老金總支出的五分之一。
老齡化是一個全球性的課題,聯合國人口預測部門説,到2050年左右全世界60歲以上人口將增加到20億,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馮理達委員説,超前於社會經濟發展是我國老齡化不同於西方國家的一個顯著特點,許多西方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在1萬美元左右;而我國目前人均國民生産總值1000美元,比西方國家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五”計劃綱要(2001-2005年)》中提出要落實“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代表委員們建議,除此之外,一方面要長期穩定低生育水平,減少未來老年人口;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老年法律體系已經勢在必行。
馮理達委員説,或許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的有利影響更值得我們去研究。
一些代表委員認為,人口壽命延長帶來的有效勞動歲月延長,從而使勞動力資源增多,勞動力成本下降。如果重視開發利用老年人才資源和老年人力資本,老齡化的不少負面因素都有可能轉化為積極因素。另外,人口老齡化給老年特需商品與服務的市場造就了極大的市場潛力,按照這個需求調整現有的産業結構,有可能形成生機勃勃的老年産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