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消息:“企業要提高國際競爭力,只呆在國內不行。”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總裁楊綿綿快人快語,“我總結了三步曲:走出去、站住腳、爭第一。”
“首先必須自己主動走出去,不是政府要求到哪就走到哪。企業必須知道自己的用戶在哪?那麼,靠什麼走出去?靠質量和信譽。”
“邁出了第一步,第二步是要站住腳。
海爾的體會是,通過‘三融’————融資、融智、融文化,來實現設計、製造、銷售‘三位一體’本土化的目標,創出本土化名牌。這樣才算是站住腳了。”
“站住腳還只能算‘初級階段’,能夠在當地爭第一才算是具備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如何爭第一呢?海爾提出了三個國際化———國際化的管理、國際化的服務、國際化的品牌。
“所謂國際化的管理就是要讓每個員工都成為SBU,也就是成為一個‘微型公司’,讓每個員工都以‘微型公司’老闆的意識和模式來進行日常工作,使大型企業微型化,以此保持企業迅捷的反應速度;國際化的服務就是員工對用戶‘端對端’的服務,我們稱之為‘一站到位的服務,一票到底的流程’;國際化的品牌就是海爾在世界各地成為名牌後的集成。”
“就以你的工作為例吧。”楊綿綿笑着對記者説:“你的讀者是用戶,你的報道便是産品。如果你的讀者非常認同你的報道,你的産品就成為名牌了。如果國外的讀者都很認同你的報道,你的産品就成了世界名牌了。從開端到終端,你是‘一站到位’、‘一票到底’,這就是‘端對端’。”
記者恍然大悟,明白了這種“端對端”服務的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