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從李葳委員提交的《建議我國普遍開展臨床心理門診》的提案中獲悉,目前我國患心理疾病的人數已經超過心血管病,躍居我國疾患首位,成為我國重大的社會問題。因此醫衛界委員建議,開展心理門診,把精神健康作為“小康社會”的指標。
相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有各種精神疾病患者1600萬人,其中患精神分裂症的有780萬。而70%至80%的原因與心理因素有關。其中有情緒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佔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中國心理學會對我國22省進行調查的結果表明,約13%的青少年存在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同時,16%的青少年表現為焦慮、強迫、抑鬱等。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兒童心理髮病率有12%至16%。全國有2%的兒童有心理病症。全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大學生心理和行為障礙率佔16%至25.4%。
據分析,由於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加之人際關繫緊張、下崗多、再就業難等多種因素,我國由於職業原因患心理疾病或隱形心理疾病的人逐漸增多。
醫療衞生界委員們建議,應儘快建立《國家精神衞生法》,並增加心理門診,並保證心理門診的質量。
李葳委員説,應該在大學設立臨床心理醫學專業,大量培養心理醫學和專業人才。同時,全國醫院應該設立心理醫學和心理衞生門診,使有心理問題的人有治療的地方。
梁榮欣委員建議,國家應在小學階段開設挫折教育課。他舉例説,中日兩國中小學生曾進行野營訓練,中國的學生不會生火做飯、不知道怎樣照顧自己,甚至哭哭啼啼要回家。上世紀90年代中期出生的孩子們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愛發脾氣,消極對抗,家長常束手無策。挫折教育課正是使青少年增加心理抗壓能力,培養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從玉華 徐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