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國外載人航天軍事力量的發展


  自加加林首次航天以來,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發展,已經發展了飛船、航天飛機和航天站三個類型的載人航天器,進入太空的航天員三百餘人,一次連續飛行時間已逾400天。載人航天活動的每次成功和精彩之舉都使人們歡心鼓舞,驚嘆不已。作為一門邊緣性學科,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促進和帶動了其他科技領域,它已經並將繼續為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然而,人們同時也注意到,載人航天同其他先進科學技術一樣,從它一問世和誕生之日起,就具有“戰爭”與“和平”的雙重性。

  載人航天的軍事作用及航天軍事體系的構成

  外層空間是未來戰爭的重要戰場。基於率先建立天上軍事優勢的認識和考慮,美國和前蘇聯間的軍事競賽早已從空中、陸地和海洋引向外層空間,並且從一開始就竭盡全力把載人航天納入其軍事力量的組成部分,逐漸建立起一個載人航天軍事體系。

  航天偵察是目前發展得最成熟、最有效的軍事手段。天上軍事偵察與監視,包括從天上對地面軍事目標和海上目標的偵察、對地面戰鬥情況的觀察、對核襲擊後效果的偵察、對導彈發射的偵察及對空間目標的偵察等。例如,偵察衛星可對地面設施和軍事部署進行拍照。現在已經研究出一種紅外傳感器,它能穿透各種偽裝,判斷車輛的發動機是冷的還是熱的,其油箱是滿的還是空的。還有一種信號情報衛星,專事截收甚高頻、超高頻和微波的傳輸信號,經分析處理後獲知敵方有關軍事戒備、作戰程序和軍事行動的情報。“預警衛星”要保持在對方洲際導彈發射場上空的同步軌道上。它利用紅外傳感器探測洲際導彈在發射後60秒鐘噴出的熱氣,從而發出可能發生戰略進攻的首次警報。“導航衛星”的作用能使軍事人員清楚地知道自身和目標的確切位置。其準確度在大約不到一米的範圍之內。這樣一來,就大大提高了遠程彈道導彈的精確性,使夜間精確轟炸成為可能,使火炮第一發就命中目標。“通信衛星”和“氣象衛星’的軍事作用就更不言而喻了。

  所有上述軍用衛星的致命點是其系統的各個環節(航天器、地面設施、通信線路)均易受到攻擊。例如,它的地面設施可能遭到空運部隊、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攻擊和破壞;上下行通信聯絡線路能被干擾或被操縱輸送假信息;飛行器本身也易受到核或非核電磁脈衝的破壞。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類航天器是消極的、被動的。雖然它們成本較低,但為了保衛它們的存在和正常工作,防禦各種進攻性航天器,另外花費的代價很大。

  進攻性航天武器中的動能武器指的是靠攔截、直接撞擊來摧毀對方的衛星或導彈的飛行武器(如前蘇聯的爆炸型反衛星衛星和美國的小型尋的飛行器)。定向束能系統包括陸基的(設置在地面上)、機載的或空間基(設在航天器上)的高能激光、粒子束和微波武器。所謂定向束能武器,就是説它射出的不是炮彈,而是高能能束,不是以炮彈頭的爆炸點為中心向四週飛出彈片來進行殺傷,而是沿著一個特定方向射出具有極高能量的定向束來擊毀空中或地上的目標。粒子束是靠加速器來發射電子、質子和重離子等粒子流。這種粒子流經過加速到接近光速來衝擊對方目標,專門直刺目標的要害部位,使之軟化、變型、燒穿。激光束也叫激光炮。它在走向束能武器中威力最大。激光炮臺可設置在地球軌道上。這種激光炮可以朝上、朝下打,又可以前後、左右打,像探照燈那樣橫掃各個領域。它發出的激光束的能量相當於原子彈的100萬倍,作用於極小的面積上能將未入軌的洲際導彈、軍事衛星、航天器摧毀,使擁有它的一方獲得“制天權”。

  軍用載人航天器主要摜航天飛機和航天站。對於這兩種航天器來説,上述其他航天系統所具有的職能(如偵察、預警、導航、出擊進攻和防禦等),它們兼而有之。而且由於有了人的參與,其靈活性和戰鬥能力有了更大提高。在軍事上,航天飛機是由消極向積極利用空間的先驅。武裝部隊從一開始就企圖使航天飛機成為一種可進入空間的武器。它是潛在的最有效的衛星、導彈的防衛和進攻性武器。未來的大型永久性航天站可以設置在離地面35888千米的同步軌道上,其上可以裝備航天軍近100人。航天飛機可以在它上面起飛、降落。在這種航天站上還要配備火箭導彈、原子彈頭、激光炮和定向束能武器。以這種航天站為軍事基地還可以組成一支巡天艦隊,另外包括數架航天飛機、軌道燃料庫和天上補給站。燃料庫、天上補給站可以和航天站對接,在供應燃料和物資之後,即刻脫離。航天飛機可以及時或定期地完成天地間人員交流和後送傷員的任務,把出故障的衛星及其他航天器拖來維修,然後再送回原來的軌道。

  在航天軍事偵察過程中,有人直接參加和無人自動進行,其效果差別很大。例如,航天員可以有目的地選擇偵察、跟蹤目標,可以靈活機動地根據不同的偵察任務選用性能不同的偵察儀器和偵察手段。在具體的偵察過程中,還需要航天員對各種遙感器、攝影機等儀器進行調整、校準和操作、維修。人的能動性還表現在數據處理上,他們一方面可以通過篩選,濾掉那些質量壞和不必要的數據,而且可以在天上就地用計算機進行初步分析判斷,將其結果用語言綜述報告地面。這不僅大大減輕了數據傳輸負擔,而且提高了情報的實時效果。在未來的戰爭中,航天員不僅要配合地面作好軍事偵察,指揮地面有效地控制和調動三軍,而且要直接投入戰鬥,甚至雙方的航天員可能要在天上直接對戰。在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情況下,需要航天員及時根據情況當機立斷作出反應,不失時機地採取措施,出奇制勝。顯然,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僅靠預先安排好程序的無人飛行器是無法勝任的,而等情況發生後再想馬上發射一個無論什麼樣的無人飛行器,在時間上也是不允許的。

  俄羅斯航天軍事力量的形成與演變

  前蘇聯尤其重視空間的軍事潛力,而且寧可將國民的生活維持在低水平上,節衣縮食,而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放到航天事業,特別是軍事空間活動方面。前蘇聯在航天活動方面的經費佔國民經濟總産值的4%-6%。其中航天軍事預算高出美國45%。80年代以來,前蘇聯平均每年大約向天上發射100顆衛星,其中75%用於軍事。其數量是美國的4倍。前蘇聯在任何時候都保持有70-110個航天器在天上運行。自1971年以來,一直在近地軌道上保持有一艘航天站在連續飛行。

  在前蘇聯長達30多年的航天活動中,軍事衛星計劃的發展始終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優待和資金保證,一路綠燈,暢行無阻。軍事空間的四大支柱(照相偵察衛星、海洋監視衛星、電子偵察衛星和導彈預警衛星)早已自成系列,性能不斷完善,功能日趨齊全,堪與美國的空間監測系統比高低。

  前蘇聯擁有三種不同型號的照相偵察衛星。其分辨率分別為0.25米,l-3米和10米;其軌道高度從不到180千米到近500千米;工作壽命2-8周不等。後來,前蘇聯發射了一系列安裝有電-光學儀器的衛星。它們具有實時偵察的能力,壽命為6-9個月,並具有軌道高度和分辨率可調的性能。1989年7月18日發射的“宇宙-2031”號衛星,是新一代偵察衛星。據報導,其設計壽命為200月。它具有高性能光學設備、改進型控制系統和最新的用於數字實時成象/數據傳輸的電子設備。自70年代至80年代,前蘇聯共發展了四代電子偵察衛星。收集到的數據可傳輸給遭到威脅的海軍艦隻,也可傳輸給海軍航空兵,以便發射遠程導彈攻擊敵方艦隊。自70年代初期以來,前蘇聯衛星一直在偵察美國和中國的發射場,並在發射場上空提供最佳在軌偵察時間。另外,前蘇聯也發射類似衛星,以監測北大西洋潛射導彈的發射。一些民用衛星也具有軍事偵察能力。最典型的例子是F民用資源遙測衛星。在海灣戰爭期間,前蘇聯曾接連發射好幾顆資源衛星,並通過它們協助軍事偵察衛星監視戰場動向,拍攝交戰雙方部隊集結情況。雖然這種衛星照片的分辨率比不上照相偵察衛星,但它提供的情報同樣具有軍事意義。前蘇聯聯合圖象公司曾在國際市場上公開出售F衛星的照片,每張售價1600美元。美國廣播公司就曾在1991年1月14日晚上黃金時間的“沙漠熱線”節目中,根據資源F衛星的照片模擬了一位海軍A-6飛行員觀看轟炸伊拉克的鏡頭。節目播出後曾一度引起美國國內的強烈反響。

  “流星”系列衛星是氣象衛星類,能提供實時天氣狀況和天氣預報。匯同“宇宙”號海洋監視衛星獲取的情報,能提供完整的氣象圖片,具有很大的軍事情報價值。

  早在60年代中期前蘇聯就部署了“閃電”號衛星系統並在世界許多國家設有地面站。這是一類通信衛星,也用作載人航天的無線電通信。攜帶拋物面反射鏡的車載移動站具有特殊的軍事意義。它能抗地面干擾進行遠距離無線電通信。

  70年代中期,前蘇聯開始發射導航衛星,為船隻和潛艇導航。80年代初期形成了類似美國“導航星”的導航系統。

  前蘇聯對定向能武器也進行了長期、廣泛的研究。 激光武器的研製始於60年代中期。就職于激光武器研究所和試驗場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有1萬餘人。各種類型的激光器(氣動力、電導和化學激光器)均被測試過其軍事價值:一種工作波長極短的激光武器(如X射線和伽瑪射線激光器)的基礎研究工作也已開始。 粒子束武器的基礎研究,始於60年代初期;有次粒子束武器的天基試驗原訂於90年代中期進行。第一階段致力於發展使星載電子儀器失靈的功能;第二階段的目標是發展摧毀整個衛星的能力。這將在下個世紀進行。前蘇聯在這一領域內的研究水平已遠遠超過美國。事實上,美國是根據前蘇聯的研究成果來研製這類武器的。 射頻武器釋放的脈衝波比激光武器長。它們能影響受攻擊目標的電子元件,並導致其失靈。目前已在研製地基系統。鋻於天基反衛星系統需要巨型天線,該系統天基試驗及實際部署的具體時間難以預料。

  前蘇聯動能武器的研究早在60年代就開始了。動能武器有兩種基本類型:電磁軌道炮和超音速炮彈。前蘇聯已使用這種炮成功地將鉛或銀粒子射入大氣層。其速度高達25千米/秒。超高速炮彈借助於火箭加速至5千米/秒,然後由終端傳感器指引自動尋的,除具有直接摧毀功能外,還可安裝榴霰彈頭,在來襲目標前産生錐形彈片區或者安裝能彈射一片不斷擴大的金屬網彈頭。

  自70年代初期以來,前蘇聯在超音速技術領域一直很活躍,並對再入飛行器進行過氣動力試驗。早在70年代中期前蘇聯就出版過有關從飛機上發射衛星的各種設計概念的圖片。他們也探討過通過一種超音速飛機,以高速俯衝機動形式在20千米高度處發射衛星的可能性。前蘇聯于60年代末開始研製殺傷衛星。70年代初期和中期進行了初期試驗,直到80年代初在借助雷達信號控制技術來對方向和高度進行適當調整方面,才有所突破。這一反衛星系統的推進和控制裝置,目前均已得到解決。實際上,該系統已經進入實用階段。 在載人航天的軍事應用方面,前蘇聯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試驗,並取得了巨大成功。在70年代前蘇聯有過一個秘密的“鑽石”號軍用軌道站計劃,對外將它列入“禮炮”號系列。事實上,從“禮炮”號軌道站運行的軌跡看,它能對從北緯5l.6度到南緯5l.6度之間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普查性照相偵察(這包括了我國全部的領土和領海),而且是每隔兩天就重復一次運行軌道。這就意味著,每隔兩天它就可以重復拍攝同一地區的照片,從而進行對照比較,發現新的軍事目標及其部署變化的情況。在運行過程中,前蘇聯“禮炮”號軌道站進行了大量的軍事操作,以協助地面陸、海、空三軍進行軍事訓練。這類軍事活動有:1.從天上觀察、監視、評價,甚至指揮和控制陸軍釋放煙霧的訓練(包括在空中爆炸試驗中釋放煙霧作隱蔽的試驗);2.觀察地面反彈道導彈試驗(即導彈飛行器攔截再入飛行目標的試驗);3.配合三軍活動,至少起到獲取情報,指揮、控制和坐標測定及導航作用;4.參與陸基激光器捕獲、跟蹤和照射航天目標的試驗;5.在站上進行空間基激光瞄準和跟蹤試驗。自1986年2月以來開始在天上運行的“和平”號軌道站,肩負著軍、民用雙重使命。1987年7月前蘇聯官方曾宣佈,“和平”號軌道站和“宇宙-1870”號衛星拍攝的地球表面彩色照片的分辨率已達到6米。這比美國“陸地-5”衛星的30米和法國“斯波特”衛星的10米的分辨率都高。換句話説,“陸地”衛星可以看到艦船,“斯波特”能照出橋梁,而“和平”號能辨認出救生艇。在一次有敘利亞航天員參加的飛行中,“和平”號拍攝了敘利亞的地面照片。其質量之好令人驚訝。一位敘利亞人從大馬士革地區的照片上認出了他自家的房子。

  目前正在使用的“聯盟TM”號飛船,除執行向航天站運送航天員外,還兼有照相偵察任務。航天員在飛船內使用“MKF-6M”相機曾拍攝過原東德30個特定目標的照片。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不久,“聯盟TM”號飛船也參加了對海灣地區的偵察活動。拍攝了許多有價值的照片。例如,用船上的“MK-4”相機拍到了伊拉克北部地區的一個秘密軍事設施。專家斷定那是一個開採中的鈾礦。從照片上可以辨認出伊拉克過去兩年在加拉山區修築的公路系統,還可辨認出兩處挖掘徵狀。有關這一軍事秘密設施的照片,前蘇聯的“KFA-1000”星載相機也拍攝到了,且在照片上明確顯示了一個長100米、每邊寬25米的“H”型建築物。這一建築物距上述鈾礦120千米。前蘇聯由此斷定加拉山地區是伊拉克的核基地所在地。

  目前因經費不足而處於窘境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的設計、製造目的在開始時是出於軍事應用,即部署反衛星武器和反彈道導彈等。自然,它也具備一系列的科研和民用價值。 1947年10月18日,由德國“V-2”火箭改裝的前蘇聯首枚彈道導彈,在卡普斯金亞爾試驗場發射。40年代後期,卡普斯金亞爾也用作前蘇聯第一代亞軌道運載火箭的發射場。正如一篇有關發射場的回顧文章所説,“航天之路起步于二戰後的發射場”。1950年12月前蘇聯最高指揮部火箭部隊第23特種技術旅,在卡普斯金亞爾成立。該旅即是戰略火箭軍的前身。承擔“R-1”彈道導彈的調控任務。50年代核武器與彈道導彈計劃的成功,迅速引起一場軍事編制的變革,導致了前蘇聯武裝部隊的調整和1959年12月一個新的主要軍種——戰略火箭軍的成立。負責卡普斯金亞爾早期彈道導彈和運載火箭飛行試驗的機構,便從屬於後來成立的戰略火箭軍。參加飛行試驗計劃的人員中有科學家、工程師和其他技術人員。在拜科努爾發射場建成後這些人部分轉入該發射場。

  戰略火箭軍負責50年代末和整個60年代的軍事、民用和科學空間發射活動。

  為了使建造新設施的工作更加集中和有效解決利用航天設備的問題,1964年成立了國防部航天設施中央局,阿卡拉希少將任局長。1970年它改組為國防部航天設施總局。目1979年起,由馬克西莫夫少將領導該局的工作。 為了便利於航天商業化活動的開展,1982年總局及其所屬部隊脫離戰略火箭軍,直屬國防部。其任務是空間發射與地面支援(包括各類航天器的發射、部署及在軌航天器的控制和維護)。

  1993年初,獨立後的俄羅斯對航天部隊進行了重大調整和重建。重建後的航天部隊包括兩支部隊。第一支負責航天器的發射,第二支負責在軌航天器的控制。前者擁有發射綜合體及相應的檢測設備、燃料庫、供電供水系統及其它專用設施。一批具有高度專業技術能力的專家負責這些設施的可靠工作。他們畢業于聖彼得堡莫扎伊斯基軍事工程航天學院。在第二支部隊的編成內,有遍佈俄領土及布署在艦船上的測控點。在各類軍、民用,載人的不載人的航天器在軌飛行期間,控制中心及各測控點上的專家技術人員晝夜值班,遙測、分析、傳達上百個信號,及時發現故障並盡可能地用程序手段加以排除,確保航天器的工作能力和正常運行。

  為了管理部隊,有效地組織、利用航天系統和設備,制訂計劃和保障新的現代化技術及時裝備部隊,航天部隊司令員下設司令部、局、科技委員會及相應的勤務機關。

  自獨立以來,俄羅斯的軍事航天業正在逐漸恢復。航天軍事部門加緊新型導彈預警衛星、照相偵察衛星和電子情報衛星的研製和發射,試圖在一些重要的軍事領域使空間能力大體保持在原蘇聯的水平上。只是原來以美國和北約國家為目標的空間軍事能力,目前用來監視周圍其他獨聯體國家的動態及它們對俄羅斯的潛在威脅。

  美國空間力量的發展概況

  自1958年以來,在航天領域美國把大約1/3的經費用於發展軍用空間系統。在載人和不載人航天器的軍事應用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取得重大進展。航天軍事活動在海灣戰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科威特並長驅直入,一夜之間將其吞併。對此,美國作出強烈反應,組織多國部隊開赴海灣,實施了“沙漠盾牌’行動、“沙漠風暴”行動和“沙漠軍刀”行動,殲滅伊軍有生力量,“解放”了科威特。為配合這次政治、外交和軍事行動,美國先後動用70多顆衛星,用於偵察、監視、通信、導航及氣象支援等勤務保障,有效地配合了地面上的軍事活動。 首先,偵察衛星所獲得的情報,為當局決策和制訂行動計劃提供了重要依據。

  1990年7月29日,美國低軌電子偵察衛星截獲自兩伊戰爭結束後一直關機的伊南部防空雷達突然開機的三步。這一跡象表明,伊軍可能入侵科威特。當入侵成為現實之後,成象偵察衛星又拍攝到伊軍向沙特邊境大規模集結兵力。布什總統正是根據這些重要情報決定進軍海灣。沙特政府也是通過這些情報得知大兵壓境的危險處境並同意多國部隊開進其領土的。

  緊接著,美國利用電子偵察衛星及其他陸海空電子偵察平臺,組成了一個立體化的電子情報系統,秘密偵察伊拉克的電磁頻譜活動,獲取其信號特徵、參數和電臺“指紋”,偵破其電臺的高頻、超頻和特高頻信號,為進一步控制其電子頻譜、實施電子干擾、奪取戰場主動權創造了有利條件。

  作戰過程中,美國利用天上的成象偵察衛星廣泛地偵察伊方的通信樞紐、導彈基地、機場、核設施等重要軍事目標及兵力部署情況,為多國部隊提供了準確的轟炸目標。 美國在海灣上空的同步軌道上,至少部置了2顆“國防支援計劃”導彈預警衛星。預警衛星、預警飛機和預警雷達三位一體,監視戰區導彈的發射,及時提供“飛毛腿”導彈的發射信息,使“愛國者”導彈的攔截成功率達到90%以上。

  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共調用了9個系列的23顆通信衛星,組成強大的通信網絡,確保了最高指揮當局對作戰部隊軍事行動的指揮控制,以及最高指揮當局與作戰部隊間、各作戰部隊間的通信聯絡。美軍在海灣戰爭中共使用14顆導航衛星。與此同時,在美軍內艦船、飛機及戰車上配置了導航衛星的終端,地面部隊也配發了上萬部便攜式導航衛星接收機,用於部隊的定位和行動的導航。這對在茫茫無垠、方向難辨的沙漠上進行軍事行動的部隊來説,起了指路明燈的作用,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總之,美國的軍事航天活動在海灣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給人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在載人航天軍事活動方面,美國早在“雙子星座”飛船飛行中就進行過大量的天上軍事偵察試驗,特別是航天飛機的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更是大大提高了美國的空間軍事能力。美國國防部除了用它來運送軍事有效載荷、維修組裝軍用衛星和空間軍用設施外,還在機上進行了大量的有關人在空間進行軍事偵察與監視的試驗。與此同時,航天飛機本身就可以作為一種進攻性軌道武器。 因為它具有飛得高、速度快和機動飛行、特別是橫向機動飛行的能力這樣一些特點。這種橫向機動能力,能使它隨時迅速離軌返航,有效地保存自己。這在軍事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對比以往的飛行器而言,航天飛機的另一個特點是飛行準備時間短。從返航到下次起飛的準備時間僅僅需要兩周;而現階段要發射一艘飛船或衛星,至少需要兩個月的準備時間。航天飛機的這一特點是比較符合戰時要求的。另外,航天飛機可以重復使用,這就大大降低了航天費用,從根本上提高了航天飛機作為一種戰略武器的實用價但。

  除了充分利用現有的航天飛機從事軍事活動外,美國還正在發展一種新的有人駕駛的小型航天飛機。它可以在月球-地球之間的任何地方出擊作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83年3月23日裏根總統親自提出的一項“戰略防禦倡議”。這項倡議要求在世紀末以前,在空間或地面部置以定向能武器為主,包括攻擊衛星和截擊導彈在內的新型反彈道導彈系統,以便在空中攔截和摧毀來襲的彈頭。這就是著名的“星球大戰”計劃。該計劃是美國和前蘇聯之間長期進行軍備競賽,在航天軍事領域進行激烈角逐的産物。整個“星球大戰”計劃經費預算為252億美元。該計劃曾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廣泛的注意和強烈反響。

  裏根的“星球大戰”計劃在國內得到了國家航空航天局及海、陸、空軍的支持,在國際上又爭取了一些盟國參加。十多年來,美國對這一優先發展的項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該計劃在目標探測、動能武器(地基攔截器、天基攔截器、燦爛卵石天基助推段防禦武器及電磁軌道炮)、定向能武器(化學激激光器、自由電子激光器、粒子束武器及X射線激光器)、運載火箭和天基電源、作戰管理和戰略防禦系統反措施等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研究並取得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但是,不得不指出,在“星球大戰”計劃實施過程中也發現許多關鍵技術比預想的困難得多,因此對某些研究項目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另外,隨著俄羅斯對外政策的巨大變化,東西方軍事對抗的局勢得到根本性緩解。美國和俄羅斯間的關係已經從冷戰開始轉向合作。再加上美國國內的經濟狀況不佳,所以國內對“星球大戰”計劃支持的勢頭大大減弱。在新的形勢下,“星球大戰”計劃將如何發展,人們將拭目以待。

  不同的戰爭發展階段,必然會産生與之相適應的軍事形式。在航天時代,航天軍的建立是一種必然趨勢。1981年美國相繼成立空軍和海軍航天司令部。1985年經裏根總統批准,在國防部內設立了統一的航天司令部。總部設在科羅拉多-斯普林斯,直轄于參謀長聯席會議,成為美國第七個大司令部。它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協調美國所有空間軍事系統的活動,指揮研製空間武器,統一安排航天任務,控制航天飛機的飛行,進行戰略導彈預警、指揮太空作戰。航天軍主要作戰人員是航天員,主要裝置是航天器。軍人航天員受過專門的航天作戰訓練,善於在天上進行偵察、捕捉目標、從事情報活動,並承擔天上進攻和防禦任務。目前美國擁有一個航天師,已培訓軍人航天員27人。到21世紀上半葉,美國至少擁有三支巡天艦隊,每支艦隊為一個航天師,編制300人,包括一艘航天母艦、四架航天飛機、兩艘太空拖船、一個軌道燃料庫和一個太空補給站。三個航天師組成一個航天軍,它們以三等分定點在一個同步軌道上,既能單獨作戰,又可聯合行動。指揮部設在航天母艦上。作戰人員分佈在各航天器上。還有一些散兵,可乘坐機動航天器離開航天基地,在太空單獨執行戰鬥任務。

  現在美國正在研製上述“航天母艦”。據稱,它將被佈置于離地35888千米的太空同步軌道上,上面可以裝載航天軍近百人。航飛機可以在上面起飛和降落。太空燃料庫、太空補給站可以和它對接,在供應燃料和物資後即行脫離。此外,航天母艦上還配火箭導彈、原子彈頭、激光炮、定向束能武器。航天飛機將擔當定期與地面輪換軍人航天員及必要時運送航天員傷病員的任務。

  總之,航天軍將成為一支從作戰指揮到戰鬥保障,體系完整、門類齊全的重要作戰部隊。在未來的海、陸、空、天立體戰爭中,決定勝負的將是航天優勢和“制天權”的擁有與否。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