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20日凌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建的載人航天發射場上,高達100多米的發射塔架各層平臺陸續打開,露出了運載火箭和試驗飛船的雄姿。捆綁式新型長征運載火箭昂首挺立,頂部安裝着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由江澤民主席題名為“神舟”號的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組成,兩面巨幅五星紅旗,醒目地印在船體兩側,在燈光照射下,鮮艷奪目。
6時30分,隨着“點火”口令的下達,運載火箭噴出一團紅色烈焰,托舉着試驗飛船,像一條巨型火龍,呼嘯着向太空飛去。飛行約10分鐘後,飛船與運載火箭成功分離,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9次飛行,它為我國本世紀的航天發射史冊增添了新的一頁。
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上百台終端微機的顯示屏上跳動着令人眼花繚亂的數字;四個大屏幕顯示着試驗飛船進入太空的運行狀態曲線,三維動畫把一組組數字變成形象逼真的圖像投影於巨幅屏幕上……“神舟”號升空之後,一場探索太空奧秘的科學試驗,在距發射場千里之遙的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展開了。
20日6時30分7秒,就在試驗飛船進入蒼穹的瞬間,描繪着我國西北地區版圖和理論彈道曲線的大屏幕上開始出現一個小小的亮點,標示着船箭實際飛行的曲線吻合着理論運行弧線,開始向前延伸……來自地面測控站和遠望號測量船的測控數據,源源不斷地匯聚到指揮控制中心。上百名技術人員目不轉睛地監視着熒屏上的一行行流動的數字,飛速敲擊着微機鍵盤。工程技術人員沉穩地按下了發令鍵,向飛船發出了入軌指令。軌道專家組綜合技術人員的計算結果,確定了軌道選優,表明飛船已經進入預定軌道,指控大廳裏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當地時間11月20日18時,當圍繞地球運行了14圈的“神舟”號試驗飛船飛臨南大西洋海域上空時,在南大西洋海域待命的遠望三號航天測量船及時準確地向飛船發出了返回指令。隨後,飛船建立返回姿態,制動發動機點火,飛船從宇宙空間開始返回。與此同時,布陣在太平洋上的遠望一號、遠望二號以及在印度洋上的遠望四號船已先後完成了各自擔負的測控任務。這時海況突然變化,海面上翻騰起高達3米的涌浪,船舷兩側飛濺起高高的浪花。遠望三號按任務要求的航線劈波斬浪,昂首前行。
18時48分,廣播裏傳來了北京指揮中心指揮調度員下達的“一分鐘準備”的指揮口令。船舶頂部巨大的雷達跟蹤測量天線徐徐轉動,牢牢指向了“神舟”號試驗飛船將要飛出地平的方向。
當北京指揮中心下達的“調姿開始”的調度口令傳到船上統一測控系統機房時,顯示屏上一串串變幻的數字符號不斷跳動,打印機發出有節奏的輕響,有關飛船調姿態、軌道艙分離和返回制動的一系列遙控指令已經順利地送上了飛船。
18時58分,遠望三號船圓滿完成了“神舟”號試驗飛船最後一個圈次的跟蹤測控任務。
19時41分,當最後一抹晚霞從西天消失的時候,已是北京時間21日凌晨的3時41分,一直在等候飛船着陸的人們,終於盼來了北京指揮中心發佈的飛船成功着陸消息。船上驟然響起的掌聲與歡呼聲,伴隨着陣陣波濤,在大西洋的上空久久回蕩。
北京時間21日凌晨3時多,“神舟”號飛船從無際蒼穹猶如被馴服的烈馬,脫離原先的軌道、按照航天專家的意願,向着她的歸宿——內蒙古中部地區降落。
此刻,內蒙古中部的飛船預定着陸場區,各種測量設備翹首以待,技術人員時刻準備捕獲“巡天使者”。“各號注意,飛船進入黑障區。”聽到這一口令時,着陸場區所有人的心縮緊了。此刻,飛船已劃過太空,進入距地面只有80公里的大氣層,正以每秒約7.5公里的驚人速度與大氣層劇烈摩擦,下降至40多公里高度時,船體外部産生等離子殼,形成電磁屏蔽,致使地面與飛船通信暫時中斷。
“回收一號發現目標”,前置雷達站的報告打破了片刻的沉默,這表明雷達捕捉到了“神舟”號。“神舟”號在下降,“神舟”號穿過黑障區,回收部隊在行動,雷達不停地跟蹤,3架直升機在落區上空盤旋。
當“神舟”號距地還有30公里時,操作員果斷地向她發出了打開電源開頭的指令。
喜訊接踵而來——“減速傘分離”,“主傘全開”。3架直升機根據信標信號飛去。“神舟”號距地越來越近,在約有1.5米的一剎那,只見船載着陸緩衝發動機同時噴出的烈焰,劃破夜空,染紅了草原,滿載着一系列科學試驗數據飛船,穩穩落在大地上。
至此,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號,從發射升空到返回地面,遨游太空21個小時,獲得圓滿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