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新年伊始,原本濃重的節日喜慶氣象卻被一個“可怕”的傳聞給沖淡了:“有人用裝有含艾滋病毒血液的注射器亂扎市民,報復社會,尤其是在天津和北京,已經有人被扎了。”一時之間,人心惶惶,出門恨不能把自己全副武裝包裹起來。
2002年1月17日,天津警方抓到了始作俑者,作案人在審訊中承認“其扎人時所用的針狀物未接觸過艾滋病病毒。”
北京市公安局隨後在新聞發言中明確:關於“扎針”行為是艾滋病患者所為的説法純屬謠言。
專家此時也站出來安穩人心:艾滋病病毒離開人體一分半鐘後因血液凝固就會死亡,除非病毒攜帶者現場抽血後立即大量注射給他人,否則,用扎針的方式很難傳播艾滋病病毒。至此,“扎針”事件告一段落,社會人心趨於安定。
細追“扎針”事件,不難看出大眾所懼不在被扎,而在“艾滋”,在於對艾滋病的不甚了解,不知其具體傳播途徑,不知如何急救,更多的還有“艾滋病”三個字所負的沉重的社會偏見和壓力。
相對於“扎針”的恐懼而言,今年年末的另一件與“艾滋病”相關的事則顯得讓人歡喜:一艾滋病女要走向婚姻的紅地毯。此事一齣招來不少爭議,而其中有不少支持者為之喝彩,衛生部有關官員也表態,結婚是艾滋病人的權利。這一肯定與喝彩都令人欣喜,這是人類文明寬容的表現,是對個人權利的尊重,對一個希望有尊嚴地生活下去的人的尊重。
2002年12月1日是第十五個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題定為:live, let live ,譯為中文則是“相互關愛,共享生命”,這既是對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鼓勵,也意在倡導全社會人們反對歧視,為那些已為艾滋病魔所苦的同類營造一個寬容輕鬆的生活環境,讓生命的意義在關愛中永恒。
相關鏈結:相互關愛 共享生命——第15個世界艾滋病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