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想,我想政府最重視的應該就是住宅這一塊,您認為政府應該如何去推動小康事業當中住宅産業的全面發展呢?
如果要講這個住宅産業的健康發展呢?因為我們是搞經濟的,我們職業眼光來看呢?要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來説,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為中國的住宅産業提供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為什麼我這麼講?有三個理由。
第一個,中國城鄉居民的人均GTP,要從現在的800美元增加到3000美元,就是人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那麼人們住宅水平會提高,經濟學有一個恩格爾定義,恩格爾定義是什麼?是德國一個統計學家發明,他説隨着人們收入水平提高,就是説佔收入的比重會下降,而行和住的比重會增高,中國人吃的比重是佔46%,就是佔我們收入的46%,如果二十年以後,就是二十年之內,中國的恩格爾學降到40%以下,就是中國進入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時候,那麼住的消費的比重會大幅度地提高,那麼就是中國的住宅産業是有一個廣闊的發展前景。
第二個領域就是黨的16大報告強調,這個要提高消費者GTP的比重,就是中國施行市場經濟以後,我們一直提,宏觀經濟要有一個導向,就是擴大內需,擴大國內需求,那麼擴大國內需求,一是拉動投資,二是拉動消費,現在民間提出來要提高消費的比重,那麼消費怎麼提高,就是消費熱點在什麼地方,除了我們過去講的幾大件以外,我理解啊,就是新世紀啊,未來20年啊,住宅消費是一個大投入,是我們調控的一個着力點,這個對住宅市場來講,是一個利好的消息。
第三個,就是農村經濟,現在中國講的小康經濟,沒有八億農民的富裕,中國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小康的,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講,現在我們整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均衡的,這個不均衡包括兩個,一個是城鄉的不均衡,第二個是東西部的不均衡,那麼我們要提高農民的收入,根本出路是什麼,過去我們提過很多,比如説農業的産業化,農業結構調整,減輕農民負擔,小城鎮大戰略等等,提到很多,那麼現在看來。
中國農業人口的非農化,就是城鎮化的道路,是農村實現小康的一個必然選擇,為什麼?因為農業産業化就把農産品加工放到農村去,那是鄉下人和城裏搶飯碗,他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第二個農業結構的調整,他只能幫助少數農戶能夠致富,能夠增加收入,如果常規性的結構調整的時候,大家都是一個結構的時候,經濟規律起作用,增産不增收,也不是根本的辦法,那麼減賦會有一些作用,但是現在看來,這個作用有限,那根本的出路,就把中國的農業人口轉移到城市去,那麼在這十年大概有1億5千萬農民要農轉非,要轉非農業人口,要進城,那麼進城怎麼進,那麼有一個城市,中國的城市化道路的方向是什麼,我剛才講,以前我們講小城鎮,大戰略,中國搞建設小城鎮,現在看起來,有點得不償失,所以這是黨的十六大,是提,我們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市協調發展,強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市協調發展,這是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並且強調,要與現有的縣城,或有條件的建設鎮為基礎,那麼我理解就是,現在我們主要經濟組成的話,不是大城市,像北京和上海,天津這樣的大城市,城市的規模太大,會造成很多城市病,也不是過去小城鎮,小城鎮、大城鎮的積聚化不提了,我講一個觀點就是。
這次黨的十六大報告,他有些提法不提,他就是一種創新,比如説小城鎮以後20年,咱們不是擴大他的數量,而是提高他的質量,而是以現有的縣城為基礎,把城市做大,把有條件的建設鎮做大,就是做大中等城市,中小城市,城鎮,包括有條件的建設鎮嘛!做大城市,那麼這麼一個思路,大量的農民進入中等城市,中小城市,這些人進來之後。
記者:一定要解決他們的住。
對,他得住下來,安居才能樂業,他要住哪兒,那就對房地産市場,住宅市場提出一個需求,這個我是從需求方面來説。
那麼從我們開發商,從供給方面來説,我覺得有兩個要注意,這個市場健康發展,它不只是需求,還有供給,供給方面來講,就是開發商來講,他要瞄準兩個,我們要強調兩個中等,一個是中等收入階層,十六大報告裏面講到,這一部分講到,我們講到分配的時候,我提高,就是以這個共同富裕為目標,要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擴大低等收入的。
這樣説,十六大在講到分配的時候,他是以共同富裕為目標,要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那麼意思是説,未來得20年,我們建設小康社會,政府的重點,瞄準的是把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做大,要提高。
然後低收入者的收入要提高,那麼作為住宅開發商來講,那麼我們提供的産品,要滿足那些人呢?你的是在哪個地方,應該是中等收入這一塊,你比如説我們過去經濟適用房,你對低收入者,那麼中等收入者在經濟適用房之上這個標準來滿足這些人需要,這是一個。
第二個我理解就是中等城市,因為中國的城市化道路,我剛才分析了,儘量是把中等城市做大,小城市做大,瞄準中小城市,這也可能使現在開發商,應該把投資重點,從大城市實行戰略轉移,來做大,為中國的城市化,城鎮化呀,我們講也是出力,也滿足了這個市場,恐怕有一個戰略轉移的問題。
記者:這個反映在房地産界是什麼一個情況?
這個我剛才析就是説,英國統計學家恩格爾這個定義啊,他講的就是説,當一個國家如果你吃的比重,佔你的收入59%以上的時候,他是一個貧窮國家,當你到50%到59%的時候,那麼你就脫貧了,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一般發展中國家,你是一個中等收入,噢,不,一個脫貧的國家。如果到了40%到49%,這個期間,應該算得上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低於39%的,就是一個高收入國家,那麼到30%以下呢?就是非常發達的國家了,那麼現在我們是46%,就是我們吃的比重,中國人吃的比重,用在吃上的比重,在我們消費者中佔到一半,為什麼?因為現在我們人均GTP還是800美元,如果到3000美元的時候,我估計肯定在40%以下,那麼我們的收入用到哪去,吃的比重少了,穿的比重也會少,那麼就是行、旅游,還有一個吃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住的問題,那麼我們現在提的是,人均住房面積12平方米,就是城市人口,城鎮居民收入,我們講的是一個地級標準,所以這個比重會擴大,您剛才講到,就是剛才在這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出以後,為住宅市場提供了這麼一個空間,一種潛在的需求很大。
我們開發商要滿足這個需求,找到的目標是中等城市、中等收入,中低的收入,中小城市都清楚,問題是怎麼去推進這個事。
記者:好像目前還也一個空缺,那麼他們互相之間的話,政府怎麼做?
這個事政府應該有所作為的,這個政府的作為,怎麼去作為?我體會。農民進程有一些體制性戰略,政策戰略,在那個地方,不是戶籍制度嗎?中國幾千年以來,這個戶籍制度,行政的戶籍制度,現在有些省開始放開,這個的確有一個從行政管制到市場控制,這麼一個轉變,現在發達國家,他這個,人的身份啊,他是怎麼控制的,你是農村人口,或者是城市人口,不是用行政辦法來分的,比如説你要進城,你從這個城市到這個城市,從鄉村到城市,我要判斷你一個,有沒有住房,有住房,有工作,那麼你就是城市人口,你就是這個城市的市口,如果沒有,你就不是一個城市市民,就是你不算這個城市的人,這個很簡單,我們現在控制農民進城,一個最主要考慮還是社會穩定的問題,對吧!就是進城後沒有職業,沒有地方住,影響社會治安。
如果我們用這樣的辦法代替行政的辦法,這個更有效力,而且農村裏有經濟能力的,收入比較高,他想進城來務工,或者來創業,那麼這些人都要住,對不對?
記者:大家進來也改善了城市的制度?
對,也改變了,我們建設中等城市農民也出力了啊,這是一個,第二個,我説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政府啊,應該採取措施,確實這個增加了一定的收入,因為市場,我們分析這個市場空間很大,它是一個潛在的市場,怎麼把這個潛在的市場變成現實的需求,中間需要有一個手段,就是錢,怎樣增加中國人的收入,這應該作為中國政府一個國家戰略,為什麼我説他是一個國際戰略,國家戰略呢?收入問題簡單地看,就是人們看你有沒有錢的問題,它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也關係到咱們小康社會20年實踐能不能實現小康,建設小康社會,這是一個戰略大計。為什麼呢?
人們手上沒有錢,你國內需求有什麼作用,最終我們要拉動內需根本不是投資,而是消費,你拉動投資,投資完了之後,他又生産了産品,如果沒有購買力,那就更不能解決事,那是火上澆油,不能解決長期問題,而解決消費,增加收入,拉動消費,它是根本的環節,生産環節中最根本的。所以中央提出要增加消費的比重,道理就是這個,而要提高消費者的收入,沒有收入人們就沒有消費,高收入決定高消費,中收入決定中消費,低收入決定低消費。所以我們想要用中消費來拉動消費的話,至少要讓中國人有個中等收入,對不對?所以提高收入是一個關鍵,那麼如何提高收入,這個裏面就有很多問題了,我剛講了,收入是一種國家戰略,就是增加中國人收入是國家戰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裏面,朱容基總理是怎麼講的呢?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是擴大內需的一個根本舉措,這個非常對。而我覺得,講到這裡,還要把它作為一個國家戰略的高度來看,中華民族振興,什麼叫振興呢?你出去以後,感到沒錢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