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121-世界愛滋病日     AIDS-關注探討     中國-改革發展     世界-突破疑難         



未來醫學五大發展趨勢


  根據現代醫學的發展軌跡和社會的發展趨勢,未來20年或30年,醫學將發生很大的變化,其特點是:

  一、醫學的任務將從以防病治病為主逐步轉向以維護和增強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為主

  在未來尋求醫學服務的,不再僅僅是患者,而會有相當數量的正常人;詢醫問診的人,也不僅僅是因為軀體的缺欠或某個系統有病患的患者,相當多的人是為得到生活指導和心理諮詢而求醫;醫生開出的不會全是去藥房取藥的處方,還有如何提高生活質量的處方。

  醫學的對象將從以患者為主的模式逐步轉變成為面向整個人群的模式。因此,整個社會衛生資源的配置將重點分為兩極,即社區醫學服務與醫學中心。有相當數量的醫生(有些國家約有半數左右)是從事社區服務的全科醫生,而比全科醫生多得多的,對人群而言,在某種意義上更經常、更直接、更有效、更節省資源的是社區護理隊伍(包括家庭病床服務、老年公寓服務以及社區圍産與嬰幼兒服務等等)。

  醫學中心將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更多的人們,在社區醫學服務的基礎上,將以方便就醫與擇優就醫的方式,來選擇他們的就診醫院。所謂方便就醫,已不再是區域觀念,也不是距離概念,而是指要從時間、空間、人際關係等多元因素進行考慮與判斷的概念。譬如,交通是否方便,有無急診搶救的“綠色通道”,醫院有無足夠的停車位和其他相關設施,服務是否週到,患者及家屬是否確實感到方便。交通阻塞、無處停車、環境臟亂、甚至綠地不足的醫院,將在無奈中失去大量的患者。

  限制患者自由選擇醫院的逐級轉診制度和定點報銷制度都將被淘汰,一些不方便、不優秀、無特色的醫院勢必走向分化,走向倒閉。其出路是:一、化整為零走向社會,踏踏實實去做社區醫療保健工作。二、徹底改革,提高水平,成為患者心目中可信賴可選擇的醫學中心。否則就只好眼看著門診量逐年減少,空床位日益增多,醫院效益每況愈下,直至難以為計,最終不得不宣告倒閉。

  希望衛生主管部門在規劃衛生資源時,不單單考慮地域分佈,而更重要的是在充分考慮時間、空間、人際關係的基礎上,在交通最便利的地方,花費時間最少的地方,配置急重症搶救中心。在環境優雅,陽光、空氣和水質都好的地方,配置面向未來的醫學中心。當然,對已有的醫學中心進行環境改造(包括綠化與美化內、外環境,配置停車場,建立交通疏導和綠色通道),以確保現有的重要的衛生資源在面向未來的過程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二、信息學、生物信息學將改變醫學工作的方式

  長期以來精心保存的厚厚的病歷,將被一張小小卡片所代替,這張卡片也許只有名片大小,最多二、三張,就足可以記載一生的病情變化和診療經過,甚至包括全部的影像資料。所謂病歷,不再只是在某醫院、某時期的病情檔案的記錄,而是個人一生的健康與疾病變化的記載。可以預料不會操作計算機甚或操作不熟練者,在未來恐怕難以成為一名好醫生。

  人類基因組工程預計到2003年,最多到2005年就可完成,再過10年,也許要想知道每個人的基因圖譜,都將成為可能。醫生可根據這張圖譜,正確地作出某些疾病的基因診斷和預測某些疾病發生的可能性,進而實施基因治療和生活指導。所以有人畫張漫畫,患者來看病時,醫主可以問他是否帶著他自己的基因圖譜檔案,患者也可以問醫生是否具有解讀某種級別的個人基因圖譜的資格許可證。

  當今,電子商務已經進入市場。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作為醫學諮詢或醫療、預防等輔助手段,電子醫療和網上醫院一定會走向社會,走入市場。但必須強調一句,無論科學怎樣發達,診斷或治療手段如何先進,電子醫療、遠程會診都不能代替最基本的醫生與患者面對面直接的診療。各种先進的醫療手段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醫生的基本功,而醫生使用計算機的能力只是醫生基本功之一。

  三、醫學工作的範圍將從“出生到死亡”擴展為“生前到死後”

  既往,人們認為“人從生到死,總離不開醫生”。如今,在人還未出生的時候(胎生期),醫生就可以對某種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並可進行外科治療,從而矯正畸形、修復缺損,待手術完畢,再把胎兒還納子宮,使胎兒正常發育,待其成熟後娩出。此時不僅畸形或缺損得以矯正,而且連瘢痕都沒有,這就是所謂的胎兒外科。當今的醫院兒科還只是從新生兒開始,在不久的將來,在婦産科和兒科之間,將出現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胎兒學科。

  現在,人死後多數屍體被焚燒火化,只有少數屍體捐獻了角膜。但在某些先進國家已頒布了“腦死亡”法令。由於腦死亡者的血液循環尚未停止,諸多臟器尚可作為器官移植的供體,因此,腦死亡者是個寶貴的衛生資源。這樣的“死人”,在醫學領域不僅具有可供利用造福世人的價值,更有研究的價值,如:器官保存,組織與細胞的保存與增殖,都是新的研究課題和有發展前途的醫學新領域。

  四、第二次衛生革命處於攻堅階段,人類的平均壽命突破100歲已初見端倪

  以各種菌苗、疫苗接種為主要預防手段,以各種抗生素和化學療法為主要治療手段,使傳染病的流行得以控制。以天花的根絕和脊髓灰質炎的消滅為重要標誌的人類第一次衛生革命,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當今,主要威脅人類生命的是癌症、艾滋病、心腦血管病和其他老年病。

  可以預計,當今的醫學難題——癌症再過20年有望被攻克。有人已明確指出到2010年前後,預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即可誕生。正確的生活方式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使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下降50%,大部分患者可以正常生活。由於神經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新發的脊髓損傷患者可以避免發生截癱。有些國家,人的平均壽命已突破80歲,中國已突破70歲,隨著癌症的被攻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進展,到2020年至2030年,人的平均壽命突破100歲的國家有可能出現。

  五、新理論新技術推動醫學向前發展

  人類基因組學和神經科學的進步,對解開人類自身的諸多秘密,甚至包括感知、思維、記憶等重大問題的研究,將取得重大進展。疾病發生及防治,特別是精神疾患的發生機理及其防治方法研究也許會有新的突破。

  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新的醫藥産品將不斷涌現,除治療疾病以外,對維護健康、保持良好機能狀態會有很大的幫助。醫藥市場上維護健康、改善功能的藥品,也許比治療疾病的藥物更加火爆、更加熱銷。

  在生物技術領域裏,除基因工程|轉基因動物之外,細胞工程特別是幹細胞的保存、增殖及應用技術,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將會引發醫學領域的重大變革,使許多過去的所謂絕症,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放射病、甚至腫瘤,都有得以治愈的可能。由於組織工程的研究捷報頻傳,軟骨培養成功,血管培養成功,可以預計諸多組織的培養成功,對修復外科、畸形矯正,以至美容整形都會産生巨大的效應。蛋白質工程學也許是繼人類基因組工程學之後,下個世紀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譬如,如何將動物的白蛋白,經過少數幾個氨基酸的置換,製成與人白蛋白相近或相同的物質;如何降低異種蛋白的抗原性,使其在臨床上得以廣泛應用而又避免過敏反應;如何提高腫瘤的抗原性,進而研製成功腫瘤疫苗,並用於腫瘤的預防和治療。

  面對老年社會,應及早採取措施。據上海市統計,1998年與1953年相比,上海市人口增加了1.37倍,而60歲以上的人口增加了7倍,80歲以上人口增加了30多倍,數據提醒我們,上海已進入老年社會。

  老年人群除了心腦血管疾患、癌症、糖尿病、帕金森氏病以外,還有近10%的不同程度的老年性癡呆,而老年婦女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鬆。因此,老年人群是最需要醫學呵護,最需要衛生資源的人群。如果不及早採取有效措施,未來的社會將不堪設想,而當“一個孩子”成為社會的主要勞動力時,其社會負擔將難以承受。

  同時,隨著社會意識的進步和法制的健全,腦死亡法的頒布和安樂死法案的實施,將是21世紀初葉醫學、倫理、法律方面的重大事件。實施腦死亡法,不僅是對人類倫理的扶正,也是衛生資源從消耗、浪費到有效利用的一次革命,有百利而無一害,建議我國政府和人大抓緊對這一問題的論證。繼1993年荷蘭正式頒布安樂死的法令之後,另一些國家也在積極探討實行安樂死的可能性。實行安樂死,不僅是對人道主義的弘揚,而且是一種特殊人權的體現。當然立法要嚴密,程序要嚴格。無論如何這確實是一种醫學倫理學的革命,應當提倡。

  本文作者:巴德年——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