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研究員茅于燕
►口吃及其矯治 ►多動症及其矯治 ►注意力缺陷症及其矯治 ►自閉症及其矯治 ►遺尿遺便及其矯治
正常兒童中,相當部分人有程度不同的心理行為障礙,小至多動,大至遺尿、口吃。據Lapouse和Monk于1958年調查,500名被調查的母親中,有50%説他們的孩子多動。另有人報導,至少有1%兒童口吃,20%的3歲兒童和5%的9歲兒童有遺尿。在弱智(或智力落後、智力低下、精神發育遲滯等)兒童中,這類障礙更為突出。
作者曾于1982年至1987年對這類兒童(2歲至18歲)作過3次調查。結果表明:在校學齡弱智兒童中,常見的心理行為障礙依次是:反應遲鈍、固執、小動作多、注意分散、注意力缺乏、膽小、口吃、不團結、愛生氣、多動(與小動作不同,活動幅度大);在幼兒訓練機構的弱智兒童中,常見的心理行為障礙依次是:反應遲鈍、打人、不合群、自閉症、注意分散、固執、過份膽小、遺尿、重復動作(刻板行為)、多動、易怒等。結合國內外的報導,筆者擬將以下幾種常見的心理行為障礙詳加説明:
►口吃
口吃是弱智兒童一種常見的心理行為障礙,表現在語言方面。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一般健全,無損傷。它是指在説話時有停頓或對某些音節重復多次,或拖長音。往往在8—9歲以前開始出現,男孩多於女孩(3—5倍)。大約1%的兒童有這種語言障礙。許多口吃患兒有家族史,他們的精細動作手的動作不佳,但大運動好。對口吃的解釋是多種多樣的。有人認為是機體結構(口腔構造)的;有的人認為是內在心理障礙的外顯表現;有的人認為是習得模倣的;還有的人認為是語言技能差,趕不上思維速度,兩者不同步,説話者在重復個別字時,可以把要想説的意思表達出來;有人認為是性格問題;也有人認為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
對口吃的矯治可採用如下方法:
第一, 對他講話時要慢,要求他想好了再説話,耐心等待,且不可催促、恥笑或打罵;
第二, 一同説兒歌或敘述小故事,在説的過程中可打拍子,幫助他掌握説話的節奏;
第三, 與他們同説一樣的句子,同聲口吃,然後成人改,要求他也改;
第四, 用錄音機錄下他的語言,再錄下正常兒童同樣的語言,讓他比較,讓他了解自己的問題,改造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這一點只有在輕度弱智兒童那裏可以做到);
第五, 家人一致,為他提供一個良好的改正環境,不打罵、不恥笑,有一點進步就大大表揚。
►多動症
許多弱智兒童活動過多或有多動症,多動指兒童活動過多,一刻不停,但並不破壞東西。多動實際上是兒童精力旺盛的一種表現,但超過了一定程度就成為多動症了,父母或教師往往不作區別,只要兒童活動多些,就認為是多動症,這是不正確的。
怎麼來診斷兒童是否多動症呢?有人提出了以下診斷指標,並認為在以下9個指標中有6個各持續在6個月以上,而且使兒童適應環境不良、發展落後時,則可以診斷其為多動症:
(1) 手腳喜歡動來動去,或在椅子上蠕動,表示不願枯坐;
(2) 往往在教室裏或其它需要坐著的場合離開位子;
(3) 常常在閒暇時搞什麼活動,不能安靜坐著;
(4) 常常是在“活動進行之中”,好像身體裏面有一個電動機在推動著他;
(5) 常常講話太多;
(6) 常常在不應該跑或攀登的地方跑來跑去、爬來爬去;
(7) 常常在人家問他問題時,還沒有問完就回答了;
(8) 常常難以排隊;
(9) 常常打擾或侵犯他人,或插嘴或干擾其他兒童的遊戲。
此問題隨年齡的增長會減輕。
對多動症的起因説法很不一致,有人認為這種障礙有神經系統的原因,是腦在發展過程中有損傷,或在出時有過窒息造成的,所以有人把它稱之為輕微腦功能低下症;也有人發現這兩者並無明顯關係,所以尚不清楚。
對多動症的矯治可以採用如下方法:
第一, 提供一個寬廣的環境,對於他的多動不打罵,不過份限制;
第二, 觀察他對什麼有興趣,在他有興趣的活動上幫助他,把他的多動引導到有益的事情上來;
第三, 只要他動的事沒太大危險,不必過多地限制。但由於他有智力障礙,所以必須把可能發生危險的事估計到,這樣才安全;
第四, 帶他到公元、郊外的小山林,任他“動個夠”;
第五, 多表揚好行為,表揚安靜的行為;
第六, 允許少睡午覺或不睡午覺;
第七, 延續做作業的時間減少,次數增加;
第八, 遵醫囑吃一點心理興奮劑,如利他林可集中注意力而減少一些多餘的活動。
►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缺陷症)
這是弱智兒童典型的心理行為障礙。在學齡前和學齡兒童那裏表現得較嚴重。有這種心理引為障礙的兒童在應該朝某個目的物(如教具)看或應該朝向某種聲音(如老師的講解或家長的命令)聽時,表現出漫不經心的樣子,或者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嚴重地影響了知識的學習和人際交往。最近還出現了一種專門測定注意力分散問題的量表,稱之為T.V.A(Test of Variables of Attention),可以測定4至80歲以上的人注意力缺陷問題。
注意力分散過去常與多動症聯絡在一起,因為多動的兒童表現出注意不集中的症狀,但現在知道了,這兩種心理行為障礙不完全相同。注意力缺陷問題也有9個診斷指標,如果有36個,各持續在6個月以上,而且使兒童適應環境能力低下,發展落後時,則可以診斷其為注意力缺陷症。這9個診斷指標是:
(1) 往往不注意細節,或在做作業或其它任務時出現粗心的錯誤;
(2) 往往在需要保持注意于某個任務或遊戲時有困難;
(3) 常常在直接對他説話時,他好像並不在聽;
(4) 往往不能跟隨教師的講解或家長的命令,東張西望,因而不能完成作業、家務(不是由於對立行為或不理解指示);
(5) 不會組織自己的活動;
(6) 往往躲避或不願去做那些需要維持心智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務(如學校的作業或家務);
(7) 常常把要做某種任務或從食某種活動需要用的東西丟失了或忘帶了,如:紙、筆、工具、玩具等;
(8) 往往容易被超強刺激分心而不再“回頭”;
(9) 常常把日常該做的事忘了。
這種注意不集中的缺陷過去認為是由不良的或混亂的家庭環境、幼兒園環境或小學環境造成的。現在,科研人員的研究表明,它是一種神經生物的障礙(aneurobionogical disorder)。有這種注意力缺陷正的成年人的葡萄糖(腦主要的能源)利用率比沒有這種缺陷症的成年人要低。這種降低了的腦代謝率在大腦管注意、書寫、運動控制和抑制某些反應的部分,更為明顯。
對注意力缺陷症的矯治可以採用的方法有:
第一, 給有這種愛的弱智兒童學習的內容或讓他完成的任務、家務必須十分簡單,一次只給一種;
第二, 減少可分心的東西,減少不必要的東西,以使他在一個時間只學習一種內容而無可分心;
第三, 多用輔助語言或手勢,如叫他的名字、拍拍他、點點要學的圖畫或教具等,要他學習的重點突出出來;
第四, 不要只讓弱智兒童看一種學習內容或聽一種學習內容,而要看一會、聽一會、又看又聽一會,甚至還要讓他觸摸一會,從多通道(視、聽、觸)呈現學習內容比較易維持注意力;
第五, 一次教學時間適當縮短,一天可以多學幾次;
第六, 可以試用“感覺統合”治療法(The sensory Integ rative Therapy)來矯治。這是一种先進的方法,在台灣等地已用了10年以上。所謂感覺統合指的把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摸、運動等各方面所得的感覺(訊息)輸入大腦,讓大腦作出一番組織後,再作出適當的反應。具體做法是:由教師指導弱智兒童通過彈跳、翻筋斗、推球、滑滑板等一系列的體能活動,舒展身體各方面的感覺神經,讓肌肉和關節有效地傳遞組合好了的感覺到大腦去,從而改變他們注意力分散症狀,提高學習能力。
►自閉症(孤獨症不合群)
弱智兒童中有一部分有自閉症,自閉症兒童中也有一部分智力低下,但這兩者不一定同時存在。這種心理行為障礙往往在嬰兒期即有表現。主要症狀有:
(1) 適應能力差,不與他人王來,不合群,甚至不與人作眼對眼的對視;
(2) 對賴以生存的這個客觀世界置若罔聞,很少向環境提什麼要求,老是默默地沉浸在自己獨立的小天地裏;
(3) 大部分有語言障礙,即使説話,往往也是鸚鵡學舌,也不會對答;
(4) 對聲音、色彩、形狀、方位、環境過度敏感;
(5) 喜歡“同一”,不喜歡變化。比如:屋裏的傢具、餐桌上的托盤,如果變換了位置、擺錯了方向(長邊朝自己變成短邊朝自己)則難以忍受,甚至不進屋、不吃飯;
(6) 記憶力極好;
(7) 有刻板行為,經常反復做一個動作(用一隻手拍打另一手上的紙屑聽響聲);
(8) 有的用腳尖走路。
自閉症的發病原因至今仍未探明,由於發病年齡小,所以多數學者認為有先天因素,腦功能有障礙,只有少數患兒係後天環境不佳、缺乏愛所致。
對自閉症的矯治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第一, 充滿愛心、提供一個溫馨的、富有刺激的家庭環境,讓兒童感到安全、放鬆,又有“事”可做(玩玩具看圖片,聽兒歌、音樂等);
第二, 從增加與他人的間接接觸逐漸過渡直接接觸,所謂間接接觸指沒有身體的接觸。比如:共玩來回推球遊戲、來回推小車遊戲、共拍懸挂的氣球等。要借助於媒介使他與別人交往;
第三, 只要他看著別人,立刻給予表揚,抱一抱、親一親、給幾顆葡萄幹,讓他體會到這樣做的“好處”;
第四, 進行語言訓練、自閉症兒童往往能理解很多話,但不願自己説話,所以重點在訓練自己説。但是,由於他們人際交往困難,所以説話訓練在一開始主要是穿插在生活中進行。不單獨著意進行,比如:在給他穿衣時,教他説衣物的名字,他拽著成人指水杯要喝水時,教他説“水”、“喝水”;
第五, 注意觀察對什麼有興趣,知識教育要順其興趣進行。比如有的患兒童歡玩小汽車,則可以教他汽車上各種東西的名字、用處等。如果患兒智力落後程度較重,則主要教他與生活有關的詞,就不必著意教知識了;
第六, 利用弱智兒童和附有自閉症心理行為障礙兒童對音樂旋律有特殊愛好的特點,讓他們多聽,或合著拍子做些節奏強的動作,是很好的訓練;
第七, 多到戶外進行一些大動作的訓練,如跑跳,這也可以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
►遺尿、遺便
遺尿、遺便指對小便(或大便)失去有意識的控制,隨有隨便,不到指定的地方去排泄,弱智兒童在這方面問題較大。除了兒童本身由於大腦功能障礙,控制排便中樞有困難以外,缺乏必要的訓練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對少數兒童來説,遺尿可能是對父母敵視的一種表現,不想完成父母的命令。
對遺尿、遺便的矯治主要的過程是:
第一, 帶弱智兒童到醫院,先看一看是否有生物學上的原因,如泌尿系統有畸型等,如果沒有,則要著意訓練;
第二, 了解弱智兒童排便規律,在他遺尿次數最多的時間段來訓練;
第三, 一開始,是提前數分鐘將兒童抱到便盆上坐好,聽到他尿了,馬上就表揚。以後則可在他要尿的時間以前,提醒他自己去便所,成人給他脫下褲子,讓他自己尿。再以後則要他自己去便所排便。
在訓練弱智兒童自己去大小便時,有兩點要特別注意:(1)弱智兒童學習抽象知識的能力較差,但學習生活自理這些技能方面的能力並不很差,家長或教師不要對他們過份嬌慣或放棄不管,應該耐心教育、訓練,絕大多數患兒是可以學會的;(2)在他們有了一點進步時就應大大表揚,不要小進步看不見,只等待大進步。而且他們遺尿、遺便,是大腦功能有障礙,而不是故意搗亂。批評、恐嚇只會使他們産生抑制狀態,並不能使他們學會技能。
(原載《心理與健康》1995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