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號,隨着三峽重慶庫區的1000多名移民遷往四川省的遂寧、南充、大竹等地,持續了四年的三峽重慶庫區外遷移民十一萬六千人,超額完成了國家計劃。庫區移民不僅支持了三峽工程建設,而且緩解了三峽庫區的人口壓力。
重慶開縣漢豐鎮是三峽工程重慶庫區的最後一個外遷移民鄉鎮,胡相德是其中一戶外遷戶。在舉家搬遷到四川的前一天,胡相德帶着11歲的兒子來到家門口的河裏游泳。胡相德告訴記者,這條河養育了他們幾代人,要離開這片故土了,覺得這片山水可親,人也可敬。所以帶兒子到這裡來游最後一次泳,也算是對家鄉的一種留念。
從1998年以來,重慶庫區十多萬農民為了三峽工程的建設,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奔向遙遠的異鄉。重慶市移民局副局長歐會書介紹説,這只是重慶外遷移民工作的第一步,按照移民工作的要求,應該是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移民的舍家奉獻換來的不僅僅是一座三峽大壩,更重要的是它將從根本上緩解三峽庫區人口超出環境容量這一基本矛盾。據統計,庫區共有人口一千多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260人,超出全國平均水平一倍。
十萬人外遷,千萬人受益。據重慶市移民局統計,農村移民外遷,可以使三峽庫區少開墾40萬畝荒山荒坡、多退出近百萬畝陡坡耕地,這將使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