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重慶市以實施項目為平臺,建立合理的經濟結構,建立科學技術進步體系和靈活的運營機制,決心通過三到五年時間構建起高成長型經濟的基礎,為重慶工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促進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産業結構調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今年重慶工業企業實施的400個滾動項目中,涉及結構調整的就佔到了1/4。
重慶市經委經濟研究室主任何廷錫告訴記者,建立合理的經濟結構,調整好重慶的産業結構,現在分成三個部分來實施。一個就是培育壯大四大支柱産業,也就是汽車摩托車工業、化工醫藥工業、建材工業和食品煙草工業,第二部分就是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五大傳統産業,第三部分就是同時要積極地發展高新技術三大先導産業。
這些項目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重慶市工業經濟結構的改善。工業生産力佈局也逐步向渝西經濟走廊和三峽庫區轉移,工業經濟成為區縣新的增長極。
如果説“建立合理的經濟結構”是構建高成長性經濟“三大基礎”之基石,那麼“建立先進的科學科技進步體系”則是關鍵所在。重慶市經委技術進步與裝備處處長李銀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在市委市政府推進一系列企業改革和發展的相關政策的支持下,企業的技術創新積極性空前高漲,以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産學研聯合等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技術創新工作在全面推進。”
位於重慶永川市的清華紫光英力天然氣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就是這樣一個以技術創新為主體的高新技術企業。2000年12月,由清華紫光、江蘇泰豐、西南師大等5家法人與原永川化工廠聯合投資組建新公司,通過高新技術及産品的“孵化”,目前已有3項技術創新位居全國第一。新産品産值已經達到整個銷售收入的95%。重慶清華紫光英力天然氣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羅玉成介紹説, 通過這三項工藝的創新,公司一年半的時間,累計實現新産品的産值已經接近一億一千萬元,實現利稅三千五百多萬元。
技術創新不僅使該公司在一年半的時間內收回了所有的投資,更讓重慶的其他企業看到了發展的潛力所在。位於重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4年。通過幾年的努力,從創立之初註冊資金僅50萬元的小企業發展到如今年銷售收入2億元的成長型企業。這一切得益於他們在機制上的一個“活”字。正是由於“用工、分配、人事”朝研發、銷售這兩快傾斜,靈活的運營機制使“啞鈴型”的經濟結構在重慶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得以真正地體現。據了解,為了加速構建“靈活的運營機制”,在今年滾動實施的400個項目中,資産重組就有120項。重慶市經委企業處副處長楊一認為,達到這一良好的狀態的主要原因是,一個是我們培育一批好的企業上市融資,解決機制問題。第二,就是通過債轉股,減輕企業的債務負擔,另外就是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第三,就是通過引進國內外的大公司參與重慶的投資,轉化機制。通過這三方面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
目前,重慶市大中型企業、小企業改制面分別達到了80%和90%。特別是股份制經濟比重去年首次過半,今年上半年更是達到了60%,已成為工業經濟的主導力量。有關專家指出,工業經濟從體制改革到運營效益取得新的突破,預示著重慶經濟增長質量開始進入較為穩定的成長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