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延安市寶塔區採訪時了解到,經過三年的西部大開發和退耕還林後,這片昔日貧瘠的黃土地已被青草綠樹所覆蓋,鬱鬱蔥蔥的綠色也給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新的希望。
在寶塔區臨鎮的小源村,我們正巧趕上鄉鎮幹部和畜牧局向農民收購鮮草,統一向外地的農場發售。對這個僅有44口人的小村來説,這可是頭等大事,因為退耕還林之初,種草已經成了這個小村子發家致富的大産業。張永平是村上有名的倔老頭,三年前政府號召種草時,他怎麼也轉不過彎來三年後,他卻成了村上種草最多的一個,僅今天一上午,他就賣了400斤鮮草,賺了80塊錢。記者就此採訪了他。
記者:你種了多少草?
張永平:三、四十畝左右。
記者:你這一斤草能賣多少錢?
張永平:兩毛錢,我前一段時間已經賣了一茬,像這山地,平均一畝草的話是100多塊錢,像這30多畝地僅一茬就能賣3000多塊錢,原來種糧的話,地再好一畝也就是個八、九十塊錢。
退耕還林,種草為先。在國家西部大開發退耕還林、錢糧補助政策的支持和草産業市場利益的帶動下,草産業已經成為延安市實現生態環境初步治理,保證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而由種草帶動起來的産業鏈又為這裡畜牧業的發展帶來了強勁的推動力。
記者又採訪了另外一個草産業受益大戶齊延平,他現在是村上的第一畜牧大戶,養了五、六十隻羊,他説,如果不是村裏的草産業成了氣候,自己靠養羊致富還只能是一個夢想。
記者:你覺得這樣買草來養羊划算嗎?
齊: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是划算的。像我這50隻養,在市場上羊絨、羊奶等下來,一隻羊能賺200多,一年下來將近一萬。
延安市寶塔區臨鎮鎮黨委書記郝旭東説,現在延安的農民圍繞退耕還林,除了把自己的草開展畜牧業外,其餘的草全部推向市場(賣草賺錢),把這草已經作為了一種商品發展。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黃土高原上新興的草産業卻由於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雙重效益而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由此帶來的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正在推動着黃土地上巨大的變革,農民們在山上種草,閒暇時在山下種大棚蔬菜,發展畜牧業,草産品的流通又促進了加工業和運輸業的興旺。退耕還林三年來,延安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2001年達到了1483元,比1998年退耕前的純收入凈增了127元。
經濟效益上去了,延安人祖祖輩輩居住的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光禿禿的山頭上也被青草和綠樹所覆蓋。西部大開發三年來,延安市共種草256萬畝,造林346萬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4400多平方公里,一個山變綠、水變清、人變富的新延安正在由夢想變為現實。
記者採訪張永平時,他説:你看看我們延安原來到處都光禿禿的,現在我們這兒到處都綠油油的,不但經濟效益好了、生態環境好了,每年還給國家還給我們兌現錢糧,從現在來看,國家就是不給我們兌現,我們也會把草種下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