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如今的上海在很多人眼裏,長滿了能引得鳳凰來的梧桐樹,而這些梧桐樹其實就是上海陸續出臺的一些靈活務實的人才政策,它們吸引了大批高層次人才來滬創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上海的梧桐樹是怎樣種出來的呢?它給來滬創業的人才帶來什麼樣的優勢和實惠呢?今天我們的系列報道《變化的城市變化的人》來談一談上海的人才政策,請看廣角記者沈立生的報道。
上海將在2005年建成亞洲人才高地,到2015年建成國際化人才高地。人才的儲備是我們這個城市競爭實力的儲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上海的發展依靠的是各方人才,多姿多彩的思想觀念、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共同建設了我們這個朝氣蓬勃、絢爛璀璨的城市。
今年42 歲的黃暉,有著兩個身份,第一個身份是上海社科院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和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的特邀研究員,第二個身份,卻是上海天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用過去的標準來看,黃暉就是集亦官亦商于一身了,他説,這主要還是得益於上海靈活務實的人才政策。
上海天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暉博士:“舉個簡單的例子,人事局在我的情況,有三條政策:第一來去自由;第二可以有彈性工作制;第三可以創辦企業,這三點對我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留下來跟這些具體的政策和措施有關係。”
作為我國英語教學泰斗許國璋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黃暉在獲得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博士學位以後,又獲得了美國魯汶大學終身教授的職位,就是這樣一位年薪10萬美金的成功人士,一年前毅然決定回國,回到上海,開創自己的事業。
上海天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暉博士:“到了上海以後,我覺得最深的感受是,雖然生活上比較辛苦,工作上比較忙碌,但是我的心情非常愉快。原因是我做了很多項目和事情。能夠跟具體的中國社會實踐和操作相聯絡,所以能把我的知識和技能直接貢獻給上海的具體發展當中。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地方。”
人們都説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競爭會更加激烈,所謂競爭,説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為了使我們的城市更具競爭力,1989年6月24日全國第一個省級政府人事部門所屬留學人員的專門工作機構--上海市留學人員服務中心正式掛牌對外開展工作。在歷任和現任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關懷下,上海的人事部門在國內率先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的政策和措施,吸引高層次人才來滬。上海從1994年起正式實施構築人才高地的戰略,經過八年的不懈努力,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第一,上海人才的總量有了比較大的發展,上海現已有大專以上學歷,中級職稱以上的專 業技術人員119萬人。第二,各級各類人才市場已經基本建成,完成了由過去要工作找市長,到現在要工作找市 場、實行雙向選擇的過渡。第三,立足打“中華牌”“世界牌”,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向世界敞開大門。在引進 國外人才三萬多人的同時,還以每年一萬人的規模引進國內的各類人才。第四,人才高地建設的機制、環境得到了改善。在人才法規的建設方面也逐步與國際接軌 。加快了人才工作的法制化。
上海人才智力研究所所長 沈榮華:“我們人才開放度進一步擴大,過去一個人要進上海,有戶口的關係,非常困難,那麼現在來看,我們進上海的大門就打開了。只要上海需要,都可以進來。”
記者:為了應對我國加入WTO以後的形式要求,上海超前研究制訂了一系列國際化人才高地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並直接成為上海國民經濟健康持續高速發展的動力之一。
為了進一步吸引高層次人才,上海破除了傳統的戶籍制度,積極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在總結實施藍印戶口經驗的基礎上,今年6月,上海正式實施居住證制度,從創業、工作、居住、社會保險、外匯兌換和子女入學等方面提供了優惠和便利。成為吸引人才的磁石。這項制度實施以來,已經有300多名在戶留學人員領到了居住證,其中博士生、碩士生就有214人。
上海人才智力研究所所長 沈榮華:“人才高地建設以後,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人才意識和觀念的轉變,大家覺得在經濟競爭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競爭。都把人才作為最重要的資源。也就是第一資源。”
段祺華,一個在中國法學界、經濟界享有盛譽的名字。十年前,他和妻子帶著在美國的積蓄回到上海,創辦了後來盛譽卓著的“段和段”律師事務所,説起十年的發展歷史,段祺華十分感慨:“上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律師 段祺華 1992年有了來去自由的新政策,國家教委出臺了這個政策,全國第一個對國家教委做出反應的是上海市政府,我記得當時在七月底八月初,就發了個鼓勵留學生回上海辦企業投資的規定。這個規定我記得比北京早,比深圳早,比湖北早。”
有了政策,不等於萬事大吉,創業的過程中,段祺華碰到了許多的困難,也曾經動搖過。
上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律師段祺華:“特別是1994年,帶了十萬美金回來投資,全部虧完了。我當時就想回去,因為我當時在美國的工作也很好,家也在美國。當時留學中心、人事局、司法部都對我説,既然回來辦了,就要把事情做好。”
就這樣,段祺華堅持下來了,而且一堅持就堅持了近十年,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現在的他笑言,再想撤回美國是不可能了。
上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律師段祺華:“現在撤回去是不可能了,這麼大一個攤子撤也撤不回去了,但是我的想法是説,我們現在是走出國門,我們在美國已經辦了分所,我們還想在其它地方辦分所。”
我們在採訪過程中,幾乎所有的採訪對象都向我們表達了這樣的想法,看好改革開放的中國,看好充滿活力的上海,看好務實的人才政策。
上海天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暉博士:“我認為作為一個專門想做一番事業的人來講,我想選擇一個最有活力,最充滿機會的地方。而上海恰恰是最合適的選擇。”
與段祺華有著相似經歷,在上海辦實業的屠海鳴,説起上海這幾年的軟環境的變化更是顯得體會頗深:“我們政府的公務人員辦事的笑容也越來越燦爛,這是我深刻感受到的,比如説,十年前我要辦一張營業執照,這個章那個章,沒有一兩個月或者更長的時間,根本批不下來。現在很多地方兩天有時甚至更快,就辦好了。”
的確,上海的有關政府職能部門,在轉變政府職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上海國際人才服務中心副主任 湯為民:“在工作當中,我們把我們的留學人員不僅作為工作的對象,我們把他們作為我們的朋友,也作為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在工作中,比如他們第一次來我們可能不認識,大家是工作對象,可能在第二次第三次我們就會成為很好的朋友。”
一些從事具體工作的同志,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實況:市人事局工作人員:“我們總是以留學生作為自己的朋友,因為我們是貫徹黨的政策的一個窗口。”
實況:市人事局工作人員:“從工作的本身來説就是一個服務。自始至終從服務上去努力,把工作做好。”
正是這些扎紮實實的努力,使得上海構築人才高地戰略設想一步一步變為了現實,作為這個設想的受益者,黃暉博士的評價很實在,也很中肯:“有些政策制訂出來以後,在落實的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走樣或者是變形,而上海在這方面抓落實抓得很好。一旦一個政策出臺以後,他會用心去抓,用心去把它貫徹。一些具體牽涉到的人員,切實感受到這些政策結果,我認為上海在務實方面的確是很有模範作用的。”
東方電視臺《變化的城市變化的人》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