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王冉 攝像:郭浩
提起冰雪,人們的第一感覺往往是“冷”,而在這些攝影作品中,冰雪或抽象、或具體,或雄渾、或婉約地向人們訴説著它的多情。
吉林市一位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攝影家,帶著這些冰雪攝影作品捧回了一個又一個國內、國際大獎,他就是鄒毅。鄒毅是吉林市鐵路系統的一名普通職工,在他的作品中,鐵路題材佔據了大量篇幅,因為這裡是他生長的搖籃。
採訪: 吉林鐵路分局黨委宣傳部 攝影家 鄒毅
我也沒想到我能有今天,我過去是(19)66年上班,在鐵路上當養路工,一噹噹了十四、五年,那時候就業餘愛好攝影,以後最難得我是85年考上了瀋陽魯迅美術學院藝術攝影係,這樣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從來沒有間斷過,始終搞攝影創作,吉林這個地域特點,因為冰雪比較多,實際上我對鐵路拍照片也主要反映冰雪,我們作為攝影家必須有義務來反映我們本地的這種地域特色,我們本地的這種冰雪奇觀。
在吉林市,像鄒毅這樣熱愛家鄉,熱愛冰雪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工作在不同的崗位上,有的是工人,有的是醫生,但對冰雪攝影的喜愛讓他們不約而同地走到了一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冰雪攝影群體。
採訪: 吉林市攝影家協會主席 朱乃華
“吉林市攝影家協會,最初是在六十年代初,大概是六一年,組建起來的,經過將近四十年的不斷發展,由最初的百十余人的會員到目前,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已經發展到有四百餘人的會員這樣一個隊伍。俗話説一方水土,培養和造就了一方人,吉林市的攝影家,由於在吉林市的冰雪資源打造下,形成了一支擅長拍冰雪的這樣一些攝影家。”
長白山,一向是攝影愛好者鏡頭中的焦點,很多人曾在春、夏、秋不同季節登上它,但能夠在冬天征服這座東北亞最高峰的人卻廖廖無幾,而吉林市的這支冰雪攝影隊伍,每年冬天都要幾次甚至十幾次組織起來,到這裡搞攝影創作。此時此刻,面對零下三十多度的嚴寒,連汽車、手機這些現代化的工具都一一罷工了,攝影家們卻依然堅持向長白山挺進。冬天的長白山雖然風景獨好,卻也險象環生,冰雪不僅給攝影家們帶來的靈感,也給他們的旅程增添了不少困難。此時此刻,對攝影家們來説,冰雪攝影已經不只是一種藝術創作,更是一項屬於強者的身心運動。但當一幅又一幅的美景在他們的相機中定格的時候,旅途的艱辛就顯得不再重要了。
相對於男性的作品而言,女性的作品似乎更多了一分細緻。王培榮是目前吉林市冰雪攝影隊伍中唯一的一位女性。1996年,在吉林市鐵路醫院工作的她認識了了一些搞攝影的朋友,被他們作品中的那抹白色所吸引,拿起相機加入了這支隊伍。
採訪: 吉林市鐵路中心醫院檢驗科主管技師攝影師 王培榮
“從96年到現在,我連續六七年春節都在外面,還有“十一”七天,基本長假都在外面,上長白山,我一共去了12次,大約有10次左右都是在冬季去的,比如説拍天池,因為海拔2700多米,風力特別大,為了拍到天池那一瞬間,得站那兒等很長時間,就等風把烏雲刮開的一瞬間,按下快門。但經過這麼多年,我覺得還是很值得,那種潔白,那種感覺,就是覺得回歸自然,特別特別好。”
素有“東北第一雪鄉”之稱的吉林省雙峰林場,原本只是個普通的小村莊,冰雪的裝點,讓它變得與眾不同。這裡地處高山環繞之中,海拔1000米,氣溫低,降雪量大,本來積雪就堆積不化,再加上風經常把周圍山上的雪吹到村子裏來,形成了這奇特的雪鄉景觀,也成了攝影家的樂園。鄒毅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來了,早已熟識的村民們都喜歡和他聊一聊,在他們眼中,鄒毅可是位大人物,因為在這熟悉的景色中,再平凡的事物都能被他定格成精彩的瞬間。
鄒毅的冰雪攝影作品得過很多獎,其中最高的獎項是香港第三屆國際影展亞洲聯盟銀獎,獲獎作品《山居圖》,就取自這裡,在獲獎的背後,是不為人知的故事。
在《山居圖》這個位置,還有一個照片叫《春意滿山》,是白天拍的,也是這個房子,當時有一種炊煙,飄飄的炊煙,這個炊煙怎麼來的呢,有個何大爺,這個小房子主人姓何,這老大爺七十來歲了,我就把意思給他説了,我説能不能老大爺您抱捆柴火燒燒火,煙囪冒些煙,使畫面更壯觀一些,更有氣氛一些呢,這老大爺很高興地答應我們了,特意抱柴禾點起了炊煙,正好那天天氣沒風,這樣我拍的照片炊煙像唱歌一樣,突出了白煙,與背景的黑山做一種明暗的對比,正好一束陽光照在炊煙上,背景沒有光的情況下,這畫面得到了升化,這個畫面就獲獎了。
這些年來,吉林的攝影家們拍攝的冰雪攝影作品獲了多少獎,恐怕連攝影家們自己也記不清了。通過他們的鏡頭,吉林的冰雪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從他們的作品中,更多的人認識了吉林,更有很多人踏雪而來。
如今,冰雪攝影的題材也越來越豐富,攝影家們用心解讀著冰雪的語言,用鏡頭捕捉著每一個精彩的瞬間,不知不覺中他們已融入冰雪的天地,自己也成了吉林的一道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