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王冉 攝像:郭浩
當您看到這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時,或許不會想到,用來製作這些藝術品的原材料,竟然就是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易拉罐。
家住吉林市西大小區的由守義,每天都要收購大量的易拉罐,正是用這些廢棄的易拉罐,由守義構築起了他的易拉罐藝術館,令每一個來參觀的人讚嘆不已。
由守義原本是一名普通的鍛壓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與金屬打交道,從小就喜愛工藝美術的他起初是用普通的材料製作一些簡單的工藝品,一個偶然的機會,易拉罐闖入了他的視線。
採訪: 吉林市易拉罐藝術作品創作室 由守義
那是(19)87年,有一次喝飲料的時候,無意發現易拉罐裏面這種銀白色非常有誘惑力的感覺,所以就覺得利用這種材料能不能搞一些藝術品,好多人喝完易拉罐以後隨手就扔掉了,我覺得挺可惜,既浪費地球資源,又污染環境,我覺得何不利用起來,於是收集了一些易拉罐,對它進行研究,剛開始我用易拉罐做的第一件作品做了一個雄鷹,當時我就覺得做出來效果也挺好,覺得這個原材料非常有挖掘的潛力。
從此,由守義與易拉罐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些被別人隨手丟棄的東西在他眼裏變成了寶貝。十幾年不斷地探索,光是各種工具由守義就收集了上百種,利用這些普普通通的工具,由守義一步一步實現著他的夢想。
把易拉罐分解是製作藝術品的第一步,在這個工序中,力度的把握非常重要,用力稍大就會在薄薄的鋁片上留下摺痕,一個易拉罐就報廢了。普普通通的易拉罐,到了由守義手裏,剪幾下,再敲一敲,一會兒就變了模樣,但這看似輕鬆的一招一式中,其實包含著不知多少次的探索與失敗,十幾年的時間,由守義用掉了四萬多個易拉罐,可真正成功的作品卻只有一千多件。
1999年,為了迎接中國陰曆龍年的到來,由守義特意設計了一件大型作品團圓龍,這件作品直徑兩千毫米,用兩千個易拉罐的罐底組成龍的麟片,計劃在2000年1月1日製作完成。由守義的家境並不寬裕,為了維持生計,他與愛人開了一家小吃店,在製作這件作品期間,他還得抽時間到店裏幫工。
採訪:吉林市易拉罐藝術作品創作室 由守義
“幫工的時候也都不是非常靜心那麼幫工,也時刻考慮到我的這些作品,所以(有一次)客人要紅燒刀魚,紅燒刀魚得抓粉面,抓來抓去頭腦當中還在想這件作品,結果手就伸到油鍋裏了,趕緊把手縮回來,一看手都沾上油了,覺得第一個印象就是這手要是燙壞了就做不了藝術品了。”
2000年1月1日,作品完成了,同年5月,由守義帶著團圓龍和其它十九件作品,走進了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第一次個人展覽。這次展覽帶給人們一種全新的感覺,一週時間內有上萬人次參觀。人們對作品的評價也讓由守義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
採訪: 吉林市易拉罐藝術作品創作室 由守義
“最開始的時候做一些作品,就覺得説一個是個人愛好 、喜歡,另外就是通過我的付出、創作,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當時是這麼考慮,但通過在中國美術館展覽,受到大家的認可,説吉林真有能人,中國人真厲害,通過這些,我逐步思想就轉變過來了,就覺得一件藝術作品它不單純是我的,做小的時候是我個人的行為,做大了它完全可以代表一個城市,代表一個國家。”
在展覽期間,有人出價13萬人民幣買這件作品,但由守義沒有賣,而是帶著它回到了吉林,在吉林市博物館開辦了這間由守義易拉罐藝術館,讓更多的人到吉林來認識這種全新的藝術。
成功的背後不只是鮮花和掌聲,就在由守義的事業剛剛開始起步的時候,他的女兒因為患白血病離開了人世,母親也癱瘓在床,但沉重的打擊並沒有由守義消沉,而是把對親人的愛融入到創作當中。
他最初的作品只是單純地寫實,一花一鳥都追求形的逼真,而現在他更加注重作品的神韻,更多的將自己的思想加入到作品中。
他創作的十二生肖等系列作品,線條簡潔,生動傳神,令人回味。
為了對自己的作品保持清醒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每隔一段時間,由守義都要邀請美術界的朋友來指點一番。
採訪: 吉林市博物館研究員 王朝中
“你有別於一般的手藝人的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你不是做盆盆罐罐做實用品,你在做藝術品,反映傳統文化的一種美,我看前面有的作品已經干預生活了,做些幽默畫,哲學定理,你已經脫離了簡簡單單的工藝品了,已經奔著更高的境界(發展)了,這是非常可喜的。”
現在,由守義的作品又在嘗試與行為藝術相結合,通過這件剛剛完成的作品,他想提醒自己,在讚揚聲中應該保持冷靜的頭腦,努力去追尋更高的人生目標。
|